“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我的说课流程是:说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教材分析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一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第一小节的第二部分授课内容。
本节课要学习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学生认识两个数相除,无论被除数大于、等于、还是小于除数,它们的商都可以用分数表示。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二、学情分析
在教学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知道了分数的产生等知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动手操作的学习技能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要使学生具有领悟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而且感受到用分数来表示结果时量与率的不同之处。
三、教学模式
本节的重点是经历探究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我采取利用具体实物,图形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的设计采取在大量的数活动和数学信息中感知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在寒假中,小红和小明自己动手制作了些日常用品,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本14页的情境图,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书:
①平均每个衣架用多少米木条?
②平均每个书签用多少米塑料板?
谈话:同学们提的问题比较准确,下面我们分别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解决问题一:
谈话:平均每个衣架用多少米木条?怎么求?
学生列出算式:1÷3=
谈话: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要求平均每个衣架用多少米木条,就是把1米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所以列式为1÷3。
谈话:1 ÷3得多少?
学生可能用循环小数表示或保留两位小数。
还有可能说得三分之一。
谈话:可以,不过保留两位小数不够准确,算式的结果一般不用循环小数表示。
用1/3表示,是怎样想的?谁能说一说。
学生操作后交流。
谈话:两数相除,除不尽时,商可以用分数表示, 1÷3就等于1/3。
2、解决问题二:平均每个书签用多少米塑料板?
列出算式:2÷9=
学生可能得出2/9,
谈话: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实验后请几名学生交流各种分法,教师总结几种不同的分法。
谈话:把2米平均分成9份,每份占2米的1/9,每份是2/9米。
所以2÷9=2/9。
随机练习:1÷4= 2÷5= 8÷6=
学生可能用小数表示,师点拨也可用分数表示。
3、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观察刚才所得结果:
1÷3=1/3 2÷9=2/9
谈话:同学们想一想:
两个自然数相除,在不能得到整数商的情况下,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用分数表示商时,除式里的被除数、除数分别是分数里的什么?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怎样的?
教师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完毕后,指几名同学代表自己的小组总结,学生口述的过程中,
教师板书: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除数
谈话:如果分别用字母a和b表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分数与除法的这种关系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师板书:a÷b= a/b
谈话:大家考虑:这里的a和b是否可以是任何自然数?为什么?
左侧b≠0,那么右侧的b是否可以是0?为什么?
讨论完后,教师用红色粉笔标上: b≠0
4、总结提升,归纳关系。
1、让学生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
2、自主练习2,这是一道实践题,可让学生自主完成,同位交流。
五、板书设计
1÷2=
3÷4=
4÷5=a÷b=(b≠0)
5÷8=
a÷8=
六、课堂评价
评价内容围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质疑释疑能力、和学习态度五大方面来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一周评一次,评出周冠军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学习。
本节课主要采用当堂达标测试的方法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资源开发
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多媒体资源。
我们学校已实现“班班通”,不仅可以播放各种多媒体课件,还能直观演示教学内容。
非常方便,效果明显。
2.充分利用学具。
3. 挖掘生活资源。
本节课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把枯燥的计算教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五年级数学下册
序号:41
冯兆胜
临朐县辛寨镇卧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