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人。
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
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
洪武二年, (1369) 奉命主修。
《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
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
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全家流放茂州惟庸党案,, (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
(现在重庆奉节县)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取法唐宋,著作甚丰。
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师古”,刘基赞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
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
著有《宋学士文集》。
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
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
刘基则诗文《郁离子》兼长。
散文长于议论,风格古朴豪放,锋利遒劲,且富于形象性,《卖柑者言》可为代表。
方孝孺是宋濂的学生,继承了宋的文统与道统,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散文雄健豪放,犀利泼辣,如《蚊对》《指
喻》等。
注释
1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这里即指二十岁。
2先达:有名望的前辈。
3辞色:言辞和脸色。
4援疑:提出疑难问题。
质理:质询道理。
:背着书箱,趿拉着鞋子。
5负箧(qiè)曳屣(xǐ)
6皲(jūn)裂:皮肤受冻开裂。
7媵(yìng)人:这里指女仆。
汤:热水。
沃灌:即盥洗。
8逆旅:客舍。
9容臭:指香囊。
10烨(yè)然:光彩闪耀的样子。
11缊(yùn)袍:以乱麻、旧絮衬于其中的袍子。
12口体之奉:指衣食的享用。
13耄(mào)老:指年老,古人谓七十曰耄,或谓八十、九十曰耄,时宋濂六十九岁。
14君子:这里指有官位的人。
15缀:连缀。
这里是跟随的意思。
16太学:古代中央的最高学府,明代称国子监。
这里沿用旧称。
17县官:这里指朝廷。
廪稍:廪食,即伙食费用。
18司业、博士:指国子监司业、国子监博士,都是教官。
19流辈:同辈。
20余朝京师:宋濂于洪武十年致仕,次年又到南京朝见皇帝。
21撰:同“撰”。
长书:长信。
贽:见面礼物。
22夷:平。
23际遇之盛:谓好的遭遇。
这里指官位之盛
问题
1.本文的中心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阐述的
明确:见板书设计
解说:本文以记叙为主,适当渲染描绘,笔法简洁,文采飞扬,气韵流动。
尤以首段对“趋行百里,负箧曳屣于硕师名人求教;俯身倾耳,甘于粗敝为进德修身足乐”的记叙、描述;第 2 段对“被绮绣,沃甘肥,学有不成怎可怨天书满栋师常伴,业有不精岂非不专”的记叙、描述,以及二者的对比,从而得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的结论,这样的写法更是美妙绝伦,学习时务必引导学生仔细品味。
2.补出下列语段中省略的成分。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明确:先达、余、余、余、余
(解说:此题可考查学生的理解与感悟能力。
)
背景
自从明代开国文臣宋濂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写下《送东阳马生序》后,文中主人公马生闻名于海内外。
世代学子以马生精神,刻苦学习,勤奋上进。
600 多年以来,浙江东阳马生真名叫什么,是哪村人,有什么事迹,是一直为大家所关心的历史之谜。
笔者查阅目前所存的各种东阳茂陵马氏宗谱,多方面论证、核查,认为马生君则(马君则)即为马大同公十八世孙马从政。
马从政先祖马大同为东阳茂陵马氏始祖(844-915),字逢吉,唐越州(今绍兴人)人。
在唐代咸通五年(864)任东阳县令,任期满后居东阳松山(疑为今东阳市千祥镇后马至三联镇甘棠一带)。
大同公十世孙乔岳公(安恬始祖,1084-1160,字山甫),从东阳松山迁居东阳兜鍪山前。
(今东阳市南马镇上安恬村之双山) 至大同公十世代孙赞公 (1206-1261,字光受),从西宅(浙江省东阳县后街村,在南马针安恬一带,今不存在)迁居上宅(上安恬村) 。
赞公为上安恬始祖。
大同公十八世孙(乔岳公五世孙)马君则真名和事迹见于谱载:“裕七,讳从政,字均济,号日济。
赋性明敏,立品刚方。
元授武义尉兼署义乌龙祈巡检司、金华府移文掌本县事。
大明混一之初,圣天子崇文重儒,授正九品将仕郎、开封知
事。
赞政有方,升正义品承事郎、东昌棠邑令。
考绩恩赐荣归,以乐绿野堂,名秩显然。
”
在谱中(入谱人名按排行字母排列)马从政前二名顺序记载为: “良二,讳廷珍,字崇重……生于元统甲戌(1334 年)十月十三日,卒于洪武乙丑(1385 年)七月初八日。
”接下“裕大,来为: 讳如翁,”安均璋。
如翁公无生卒日期记载。
“裕十,马从政之后的人物记载为:讳锦,字舜。
生于至正癸末(1343 年)五月十七日。
”
先谈谈宋濂与马生君则的关系。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
原籍浙江金华潜溪,25 岁时去浙江省浦江县义门郑氏聘为塾师,遂为浦江人。
明朝初年尊为文臣之首。
任《元史》总裁官、授翰林学士,礼部主事,赞善大夫等职。
有《宋学士文集》传世。
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写道:“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宋朝京师,生以乡人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余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这盛而骄乡人者,岂在余省哉?”
上述评价马君则与马从政一生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人品、学品等方面都是相符的。
据上面谱文中记载,马廷珍(大同公十八世孙) 马锦生
于 1334 年, (大同公十八世孙)生于 1343 年,则马从政出生于 1334-1343 年之间。
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写于1378年,与马从政的年龄相符。
宗谱中为什么无马从政生卒日期?笔者查阅东阳境内(包括磐安)之大量宗谱,发现其他宗谱中也有类似情况。
原因很多,或相隔修谱年代较长(一般三四十年修纂一次) 、或兵燹散失、或保存不好而散失等等。
马从政出生在 1334 年至1343 年之间,据上安恬村谱记载,最近一次修谱时间为元至正七年(1347)。
下一次修谱时间为明弘治十二年(1499) 。
两次修谱相隔了 152 年。
也许修谱年代长而保存不好(独缺几行字)的原因,就没有把马从政生卒日期写进谱中。
《安恬马氏宗谱》首次修纂时间为南宋隆兴元年(1163),是东阳地区修纂比较早的宗谱之一,也是可信的史料。
马从政在历代东阳县志、地方文献中无记载,原因为东阳在宋元以来人物济济,例如。
马从政官职只有七品县令,要本无资格列入名册任县令以上职官者达 1086 人(至清代止)之中,所以 600 多年以来,无人知晓马君则就是马从政。
马从政,字均济,号日济。
宋濂文中马君则与均济在读音上相近。
“均”原意为平均,这里批同心。
“均济”可以理解为人人同心,都要勤奋学习,在学业上要去奋斗。
“日济”可以理解为第天都要用于勤奋学习,在学业上继续奋斗。
马从政字号之含义与马君则“自谓少时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
学者矣”意蕴相近。
从《送东阳马生序》可以看出马君则(即马从政)在少年时用功苦读,学习精神与大文豪宋濂少时经历相似,与宋濂可算忘年之交。
宋濂鼓励他更加努力勤学,他看来也没辜负宋濂的苦心,至后来任职时期颇有政绩,受到天子恩赐。
而其名则借宋濂传至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