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提升方案

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提升方案

2.施工方案控制
编制施工方案应具有技术超前、切实可行、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特点,专项施工方案实施前,项目部应向现场管理、作业人员进行详细的施工安全技术交底,
并指定专人对专项施工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控,发现偏离应立即整改。
3.施工工艺控制
工艺的控制是通过超前策划,科学的确定具有可行性、严肃性的的质量目标,力争以现行有效的规范、标准和工艺设计为依据,通过全员参与的管理方式,对工序全过程进行周密组织、精心操作、严格控制,以求达到实物优良的内在品质和精致美观的外在效果。
3)因配合比不当,混凝土产生离析,浇捣部位缺浆或模板严重漏浆,造成露筋;
4)混凝土保护层太小或保护层处混凝土欠振或振捣不实,混凝土振捣时,振捣棒撞击钢筋,使钢筋移位,造成露筋。
5)木模板未浇水湿润,洗水粘结或拆模过早,混凝土缺棱掉角,造成露筋。
6.跑模、混凝土几何尺寸出现变形
1)模板加固不牢。
2)振捣离模板太近且功率大振捣时间长,致使模板变形跑模。
3.麻面(混凝土表面局部缺浆粗糙,或有许多小凹坑,但无钢筋外露)
1)模板表面粗糙或清理不干净,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未清理干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损,出现麻面。
2)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是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
3)钢模板脱模剂涂刷不均匀或局部漏刷,拆模时混凝土表面粘结模板,引起麻面。
3)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下料过高,振捣器振动不到,形成松散孔洞。
4)混凝土内掉入工具、木块、泥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
五、混凝土外观控制
1.混凝土原材料的控制
原材料的控制主要从材料的进场、储存以及是否符合相关的标准规范的要求着手。对原材料进行细致全面的检查、检测,以保证原材料无质量隐患。
1)同一单位工程尽可能采用同一批原材料。选择同一产地、同一品牌、同一颜色的水泥、砂、碎石和外加剂等原材料,原材料干净无杂质,可以有效避免因原材料不完全相同而造成混凝土外观颜色不一致或斑点。
(3)钢模板脱模剂要涂刷均匀,不得漏刷。实践证明脱模剂选择轻机油比较好,拆模后在阳光作用下易挥发,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以至混凝土外观颜色光洁明亮,并可防止钢模生锈。
(4)确保模板加固牢靠。重点把关模板接缝拼装严密。模板接缝控制在2mm之内,并采用玻璃胶涂密实、平整,以防漏浆,出现蜂窝麻面或线条不明。
(5)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用清水充分湿润,清洗干净,不留积水。
2)加强水泥的现场检查
(1)试验检查:对每批进场水泥都要检查其出厂合格证,并现场抽样送实验室试验,测定其强度、初终凝时间、安定性等指标,只有全部合格才能使用。
(2)储存条件检查:水泥储存在专用的水泥罐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防止过期或被雨淋而结块的水泥流入施工现场,这种水泥不仅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而且会使浇筑的混凝土有深色斑点,影响混凝土外观质量。
4)混凝土浇筑与振捣
(1)混凝土坍落度应严格控制,底层振捣应认真操作,防止底层混凝土胶结不好。
(2)浇筑混凝土前,应检查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是否准确,是否按要求固好垫块;操作时不得踩踏钢筋,如钢筋有踩弯或脱扣者,应及时调直,补扣绑好,以免露筋。
(3)自高处向模板内倾卸混凝土时,应防止混凝土离析。直接倾卸时,其自由倾落高度不宜超过2m;超过2m时,应通过串筒、流管(槽)或振动流管(槽)等设施下落;倾落高度超过10m时,应设置减速装置。
4.施工过程控制
1)混凝土拌合物关键工序控制
混凝土拌合工序的过程控制是否严密,直接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因此,熟悉混凝土拌合物关键工序并对各个工序进行细致严密的控制是保证混凝土拌合物质量的关键。
(1)混凝土的配合比应以质量比表示,并应通过计算和试配选定。试配时应使用施工实际采用的材料,配制的混凝土拌和物应满足和易性、凝结时间等施工技术条件;拌制成的混凝土应满足强度、耐久性等质量要求。
(8)每次使用前,要检查模板变形情况,禁止使用弯曲、凹凸不平或缺棱少角等变形模板。
3)混凝土的运输
(1)运输能力应与混凝土的凝结速度和浇筑速度相适应,应使浇筑工作不间断且混凝土运到浇筑地点时仍能保持其均匀性和规定的坍落度。
(2)搅拌运输车运输混凝土时,途中应以2~4r/min的慢速进行搅动,卸料前应以常速再次搅拌。混凝土运至浇筑地点后发生离析、泌水或坍落度不符合要求时,不得进行浇筑。
2)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3)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浆离析。
4)混凝土未分层浇筑,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
5)模板缝隙未堵严,或模板支设不牢固,振捣时模板移位,水泥浆流失。
6)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
7)碎石、砂级配差,不便于水泥砂浆充分包裹,形成蜂窝。
4)模板接缝拼装不严密,浇筑混凝土时缝隙漏浆,混凝土表面沿模板缝位置出现麻面。
5)混凝土振捣不密实,混凝土气泡未排出,一部分气泡停留在模板表面,形成麻面。
6)干粉状外加剂,含有未碾成粉状的颗粒遇水膨胀,造成混凝土表面“开花”而产生麻面。
7)振捣时间过长,造成混凝土离析而使碎石集中,砂浆过少包不住碎石而形成。
6。
7)碎石级配不好,粒径过大,以致水泥砂浆不能充分包裹碎石而产生石头影子暗斑。
5.露筋
1)浇筑振捣时,钢筋垫块移位或垫块太少甚至漏放,钢筋紧贴模板,致使脱模后漏筋。
2)钢筋混凝土结构面较小,钢筋较密,如遇大石子卡在钢筋上,混凝土浆不能填充钢筋周围,使钢筋密集处出现露筋。
振捣方式
浇筑层厚度(mm)
采用插入式振动器
300
采用附着式振动器
300
采用表面振动器
无筋或配筋稀疏时
250
配筋较密时
150
(5)控制振捣间距,插入式振捣器不应大于其作用半径的1.5倍;对轻骨料混凝土,则不应大于其作用半径的1倍。振捣器至模板的距离不应大于其作用半径的0.5倍。控制混凝土的浇筑层厚度在振捣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左右,振捣新的一层,均应插进上一层筑混凝土5~10cm,力求上下层紧密结合。
3)地基不牢,支撑不够。
4)模板使用时间长,本身变形。
7.错台
1)施工缝处理不平整而造成接缝不在同一平面。
2)模板接缝不平整或不密贴,造成混凝土接缝错台或大小不一或漏浆。
3)模板使用时间长,本身变形或缺棱少角。
8.缝隙夹层(施工缝混凝土结合不好,有缝隙或夹物)
1)施工缝或变形缝未经接缝处理、清除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未除去软弱混凝土层并充分湿润就浇筑混凝土。
(2)严格控制水灰比。注意现场搅拌混凝土时,应根据砂石料的含水率来调整每一盘的用水量,以保持混凝土的良好和易性,减少水泡、气孔的形成。
(3)严格控制混凝土坍落度,宜在搅拌地点和浇筑地点分别取样检测,每一个工作班或每一单元结构物不应少于两次,评定时应以浇筑地点的测值为准。
(4)随时检查混凝土搅拌时间,拌和用水采用饮用水。
1.颜色不一致
1)同一单位工程中水泥、砂、碎石、外加剂等,产地、品牌、颜色未完全统一。
2)混凝土拌合物、配合比、和易性时而变化。
3)同一单位工程养护条件不完全一致。
2.蜂窝(混凝土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蜂窝状窟窿)
1)混凝土配合比不准确或砂、石子、水泥、粉煤灰、水等材料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
(5)严格控制外加剂,混凝土中掺用的外加剂应按有关标准鉴定合格并经试验符合施工要求后再用。
2)模板的安装与清洁
(1)尽量以钢模代替木模,虽然成本较大,但可以大大提高工效,并可明显提高混凝土光洁度,改善混凝土的外观质量。
(2)严格控制钢模清洁。每次装模前,用小砂轮对钢模除锈,除锈完毕用抹布擦净并及时用脱模剂涂上,保持钢模内表面无任何杂物、染点。
8)搅拌时间过短混凝土和易性不好,以致水泥砂浆填不满石子间的空隙而形成。
4.斑点(混凝土表面局部颜色不一致,严重的呈“迷彩服”状,分明斑和暗斑两种)
1)原材料:使用变质水泥或受潮结块的水泥或深色杂质的水泥造成斑点;使用山砂或深色杂质的河砂而造成斑点;使用带花斑的或含深色杂石的碎石而造成斑点;脱模剂不干净造成斑点。
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
二、工程概况
本项目混凝土工程主要涉及1座特大桥,8座分离立交,3座大桥,2座中桥,2座小桥,17座匝道桥,14座桥式通道,21道圆管涵,38道箱通(涵),11道盖板涵。
其中,钻孔灌注桩1488根,承台96座,墩台身930个,墩台帽567个,现浇箱梁6联,预制箱梁1289片,预制T梁36片,预制空心板梁1296片。
2)施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未清除或未清除干净。
3)混凝土浇筑高度过大,未设串筒、溜槽,造成混凝土离析。
4)底层交接处未灌接缝砂浆层,接缝处混凝土未很好振捣。
9.水泡气孔多
1)混凝土拌和物水灰比过大,或现场搅拌混凝土未根据现场集料的含水量来调整水灰比而造成混凝土表面水泡气孔增多。
2)混凝土坍落度过大,难以将水分完全赶出而产生较多气泡。
三、编制目的
为了规范混凝土施工,控制混凝土外观质量,特编制此方案,以保证混凝土浇筑优质、高效、安全、文明地完成。
四、常见混凝土外观问题及影响因素
混凝土外观质量与很多因素有关,如施工人员素质、原材料、施工工艺、环境等。总的来说,常见的混凝土外观质量问题有以下几种:颜色不一致、蜂窝、麻面、斑点、露筋、跑模,混凝土几何尺寸出现变形、错台、缝隙夹层、水泡气孔多、缺棱掉角、孔洞。下面对每一种外观质量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3)加强砂石料的现场检查
(1)试验检查:随时检测,对料场的砂石料进行筛分、杂质含量、压碎值等项目的试验。控制好砂石料的级配。砂的选用应选中砂且大致均匀,不能都用规定级配的最大极限百分比,这样有利于混凝土的密实光洁。
(2)粗骨料检查:混凝土用的粗骨料应具有良好的级配,其最大粒径不得超过结构最小边尺寸的1/4和钢筋最小净距的3/4;在两层或多层密布钢筋结构中,最大粒径不得超过钢筋最小净距的1/2,同时不得超过75mm。混凝土实心板的粗集料最大粒径不宜超过板厚的1/3且不得超过37.5m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