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朗读的本质与训练技巧

朗读的本质与训练技巧

朗读的本质与训练技巧朗读的本质朗读,人类言语表达行为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一种将文字母体进行有声语言再现的艺术方式,是把视觉符号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听觉符号的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

朗读不是简单机械地单纯念字,见字发音,也不是没有重音、没有情感变化的读,而是在语音规范的基础上达到更丰富、更完美的表情达意、言志传神的读。

朗读是一个因于母体(文字语言)、发于载体(朗读者)、达于客体(听者)的链式言语创作活动,因其载体阐于音声、付诸形意,所以朗读又可以理解为:对于文字语言这一创作母体的二度创作过程。

又因其通过朗读者的音声创作,将原有的平面的书面语言立体化、生命化,也就是通过朗读,使作品中的文字符号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如同一个个灵动的生命,给人以深切的感受。

朗读要求朗读者将文字符号通过唇、齿、舌、喉、牙等发音器官“说”出来,因此是一种语言输出形式,是将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有声语言形式的一种活动,属于“说话”的范畴。

同时,在朗读行为的过程中,除了发声器官的参与,还要有眼、脑等观察判断器官的介入。

也就是说,朗读者只有通过视觉器官“看”到文字,才能将其转化为相应的语言形式进行朗读。

从其目的来看,朗读除了要传递信息,同时还是为了获取信息。

从这一角度来说,朗读这一官能活动也涵盖着“阅读”的属性。

朗读者,在将无声的文字符号变成有声语言的连续过程中,其本身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都会听到自己发出的语言信息。

那么,在朗读语流行进的过程中,朗读者也是通过自身的同步监听,进行语流前瞻性的自纠。

因此,朗读又可以释为“听辨”状态下的表达。

可见,朗读是一种多感官交织并用的言语输入和输出模型。

因为朗读需要用眼睛观察文字符号,因此是一种阅读的输入形式;同时,朗读需要使用发声器官,故又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输出形式;又因为朗读的本身会被“耳朵”监听,所以朗读还是一种语音输入形式;另监听的结果可以推动官能中枢——大脑的甄别判断,从而达成朗读传递过程的自纠调整。

总的来说,朗读是一种语言信息处理和转换的过程。

它对视觉感知的语言信息加以理解和加工,再将信息内容转换为口头语言表达出来。

这样,朗读者的言语观察、言语听觉和言语动觉(说)均需要同时联动,从而达成言语的生成。

通过上面的分析,朗读的本质就清晰了。

朗读本质上是念读,是一种应用型的朗声阅读,是参照已知的文字作品用清晰响亮的语声将文章念读出来。

它更注重于讲解,换言之,它是一种付诸于讲解的口语模式。

所以朗读考量的是言语的规范、语句的完整和语意的明确。

它带给听者的是理性的思考,追求的是使听者全面、准确的理解朗读者所表达的文章的意思。

朗读的选材十分广泛,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以及各种文章、书信等均可以朗读。

朗读是一种应用型通用形式,适用范围最为宽广,常用于课堂学习和电台、电视台的播音等。

朗读要求使用中声区,音量均匀,对声音的再现要求趋近自然、本色、生活,言语形式平实、自然。

吐字归音、语气节奏、语流停顿以及声音高低起伏的对比,可以根据表达需要适当有所变化,但不宜变化太大。

朗读以听者全面准确理解所表达的内容为目的,要求语音规范,使用标准语进行表现。

朗读是文字语言口语表达的轻量级。

有两个概念与朗读相似,就是朗诵和诵读。

不注意甄别,很容易混淆。

三者均属口语交流的范畴,都是现代汉语口语语体表现的重要样态。

这些样态是依据其特有的表达规律,因为交际领域、交际对象、交际目的、交际范围的不同而规范成型的。

换言之,它们是因言语表达的社会功用而形成的不同的语言表现。

认识到了朗读的本质,未必就能够把握住朗读的真谛。

要想做到这一点,还应该了解朗读与朗诵、诵读的本质区别。

朗诵本质上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的语言表述。

它是在朗读要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文字作品的表达形式进行艺术的处理和加工。

朗诵者借助于语速、节奏、重音、停连、声音化妆等富于变化的个性表达手段,将朗诵材料转化为一种艺术表演。

它带给听者的是情感的共鸣,追求的是使听众听之入耳、听之入心、听之动情的艺术感染。

朗诵在选材上只限于文学作品,而且只有辞美、意美的作品才适合朗诵。

朗诵为艺术表演,多用在舞台或文娱活动之中。

朗诵的口语形式是生动、优美。

对声音再现的要求符合艺术的美感,且应是风格化、个性化甚至可以戏剧化的。

它要求朗诵者将自己对作品的体会,通过声音的大小、强弱、高低、明暗,音区的高低、节奏的张弛等多方面的变化来表现,充满艺术的感染力,撼动心灵。

朗诵注重以语言艺术魅力感染听众,所以,一般情况下均要求使用标准话,但为了表现个性化人物等,有时也可以使用方言。

朗诵过程中强调形体、态势、表情、眼神、环境、制景等的和谐统一、协调配合,以达到强化感染效果的目的。

另外,因为要考虑到朗诵的艺术效果,所以朗诵文学作品经常需要脱稿背诵表达。

朗诵是文字语言口语表达的重量级。

诵读本质上也是念读,也是一种应用型的朗声阅读,但其偏向于艺术表演形式的语言表达。

它是在朗读要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言语的平仄关系、辙韵要求。

诵读在选材上只限于文学作品中的诗歌或古典散文及骈赋。

诵读者借助于语速、节奏、重音、停连、声音化妆等富于变化的个性表达手段,将诵读作品转化为一种艺术表演。

它带给听者的是心灵的共鸣。

诵读为艺术表演,多用在舞台或文娱活动之中。

诵读的口语形式是规范的优美。

对声音再现的要求符合艺术的美感。

它要求诵读者通过声音的大小、强弱、高低、明暗等多方面的变化来表现,充满文学的冲击力。

诵读一般情况下使用标准语,但也有使用方言的情况,甚至有的还伴有歌唱性旋律。

诵读过程中也强调形体、态势、表情、眼神、环境、制景等的和谐统一、协调配合,以达成强化感染效果的目的。

另外,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吟诵也属于诵读的范畴。

当然,吟诵有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代代相传,人人皆能,在历起到过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

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所以也只有通过吟诵的方式,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

诵读是文字语言口语表达的中量级。

朗读的基本技巧朗读既然是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就不能是盲目的、随意的,而应该是有一定要求的。

这些要求就是朗读的基本要求,也就是共性要求。

短文朗读作为朗读的一种,特别是成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一个测试项目后,无疑还会有一些特定的要求,也就是个性要求。

下面,我们不分共性和个性,只是从短文朗读的角度,有侧重地介绍朗读的基本要求。

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1.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无疑是朗读最基本的要求,而对于作为普通话水平测试项目的短文朗读则是重点要求。

所谓发音准确,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在音节层面把字音发对;二是在声、韵、调层面把字音发准。

前者是汉字识读问题,后者则是语言习惯问题。

读字错误有两个原因:主观原因是文化水平不够,识字数量不多,读错生字;客观原因是汉字本身形、音、义构成复杂,掌握不够扎实,读错难字。

主观原因是社会因素造成的,不在我们探讨之列。

下面我们着重谈的是汉字本身原因造成的错读。

造成错读的原因很多,有字形方面的因素,也有字音方面的因素,还有字义方面的因素,有时,几种因素共同在起作用。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形近字造成的错读。

理想的汉字应该是一字一形,并且字形区别明显,这样才能防止字和字的混淆。

但是,由于笔画结构的有限性,加上汉字演变的趋简性,致使现代汉字中出现了许多形近字。

如“刀——刁、士——土、日——曰、未——末、矢——失、余——佘、风——凤、乌——鸟、丐——丏、己——已——巳、戊——戍——戌——戎”等几组字。

由于字形相近,就难免出现将此字读成彼字的情况。

(2)形声字造成的错读。

形声字是汉字最主要的造字方式,约占现代汉字的90%。

不过,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许多字的读音发生了变化,现代汉字中,声符能够准确表音的形声字仅占五分之一左右。

从使用形声字角度来讲,声符与形声字的读音完全相同最为理想,但从创造形声字的角度来讲,这是很难办到的。

因为能做声符的字毕竟是有限的,远远满足不了创造形声字的需要。

于是,在造字之初,便有所谓“双声”、“叠韵”之法,加上后世语音的变化和汉字简化、异体字归并等字形上的变化等因素,使得形声字声符的表音度越来越低,有的干脆失去了表音作用。

以用“工(ɡōnɡ)”字做声符的形声字为例,完全同音的只有“攻、功”和“女红”一词中的“红”字,其余的“汞、巩、贡、空、讧、缸、肛、江、豇、杠、邛、扛、项”等字,要么声调不同,要么声母不同,要么韵母不同,或者其中二者不同,甚或三者都不相同。

可见,形声字的声符表音大多是不可靠的,那么根据声符读字音,发生错误就不可避免了。

(3)多音字造成的错读。

多音字又称异读字,多为一字两音,也有多达四五个音的。

孤立地看,多音字是一个字形有多个读音,但它们参与造词以后就不再有多个读音了。

在词语中,所谓多音字的读音都只有确切的一个。

例如:“曲”字有两个读音,但在“曲折”一词中只读“q ū”,在“歌曲”一词中只读“qǔ”。

一个多音字,在词语中读哪个音,与它所承载的意义有关。

准确地把握一个多音字在不同词语中的读音,是有一定难度的。

这种情况下,读错多音字在词语中的特定读音就不足为奇了。

读音错误是文化水平问题。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没有什么捷径,主要还是依靠平时的积累,要养成遇到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随时查阅字典的习惯。

读音不准是由于对构成字音的三要素——声、韵、调的把握不够准确造成的,这与一个人的语言环境、语言习惯有关。

下面我们就从声、韵、调三个方面来揭示发音不准的问题:(1)声母造成的发音不准。

声母是指字音的起始部分。

声母发音是否准确,是由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决定的。

有两个问题值得特别注意:一是发舌面音缺陷。

j、q、x就是所谓的舌面音,发音时,舌面前部向上抬起,贴住硬腭前部,闭住气流通路,然后舌面慢慢离开硬腭,气流从窄缝中挤出。

有些人在发j、q、x音时,用舌尖抵在上齿背,摩擦发音,明显带有的“咝咝”声,影响了发音的准确性。

二是平翘舌音不分。

z、c、s是舌尖前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平舌音,发音时,舌尖抵在上齿背,闭住气流通路,然后舌尖慢慢离开齿背,露出空隙,气流从空隙中挤出;zh、ch、sh是舌尖后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翘舌音,发音时,舌尖翘起,顶住硬腭前部,堵住气流通道,然后露出窄缝,气流从窄缝中挤出。

在普通话音系中,二者分工十分明确。

有些人却将它们混为一谈,要么只发平舌音,要么只发翘舌音,要么平翘舌音乱发。

(2)韵母造成的发音不准。

韵母是指字音声母后面的部分。

韵母发音是否准确,是由舌位的高低、前后以及唇形的圆展决定的。

掌握好韵母的发音,关键是要把ɑ、o、e、i、u、ü、-i[前]、-i[后]、ê、er十个单元音和n、nɡ两个鼻辅音熟练掌握、准确运用。

韵母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舌位偏高、偏后,唇形圆度不够、鼻腔通路前后不准确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