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响性格的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培养良好的性格

影响性格的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培养良好的性格

影响性格的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培养良好的性格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日益增加,健全的心理对于我们的成长尤为重要,社会需要的是一个身心都健康的人才,因此从小培养良好的心理任重道远,影响儿童的
性格形成因素有很多,主要分为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优良性格是从小在耳濡目
染、亲身实践和体验的生活环境中养成,需要长期的积极影响既不靠说教,
也不能指望一蹴而就,立竿见影。

性格不是教好的,而是养成的,因此在了解形
成因素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学会如何培养良好的性格。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日益增加,健全的心理对于我们的成长尤为重要,社会需要的是一个身心都健康的人才,因此从小培养良好的心理任重道远,影响儿童的性格形成因素有很多,主要分为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

环境因素中的自然因素有胎内环境和地理环境,胎内环境是指从受精卵到胎儿的出生,大约需要270天,这是人的生命的开端。

胎儿生活的胎内环境是一个自然环境,孕妇的营养、情绪和健康状况都影响着胎儿的发育。

"地理环境是指地理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对个性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我国北方的姑娘和南方的姑娘的性格特征有明显的差别。

北方气候干燥,多平原、山川。

长期生活在北方的姑娘一般具有大方、开朗、坚强和吃苦耐劳等性格特征。

南方气候温和湿润,多河流。

长期生活在南方的姑娘一般具有温柔、活泼和灵巧等性格特征。

社会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实践以及其他的主观因素,一:家庭因素对性格形成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接触到的最初的教育场所,家庭所处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水平、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家庭的气氛、儿童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与所处的地位等等,都对儿童性格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是制造性格的工厂”。

1.家庭气氛与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儿童性格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父母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儿童性格的形成。

一般来讲,家庭成员之间和睦、宁静、愉快的关系所营造的家庭气氛对儿童的性格有积极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猜疑、争吵、极不和睦的关系所造成的家庭紧张气氛,尤其是父母离异的家庭对儿童性格有消极的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离异家庭的儿童比完整家庭的儿童更多地表现出孤僻、冷淡、冲动、好说谎、恐惧焦虑甚至反社会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2.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与方式的影响:家长的教育观念具体表现为家长对家庭教育的作用与在家教问题上所承担的角色与职能之认识的教育观,家长对儿童的权利与义务、地位及对子女发展规律之看法的儿童观,家长在子女成才问题上之价值取向的人才观,以及家长对自己同子女有什么样的关系之看法的亲子观。

3.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与角色的影响:儿童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及扮演的角色,也会影响其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如父母对子女不公平时,受偏爱的一方可能有洋洋自得、高傲的表现,受冷落的一方则容易嫉妒、自卑。

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在儿童总数中占主要成分,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家长在教育态度与方式上稍有放纵或不一致就很容易造成子女性格上的不良后果。

现在,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已引起教育界的关注,并成为人们探讨的热门话题。

二、来自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学校的教育对儿童性格的形成起主导作用。

因为学校教育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的影响,而且是在学生的生活、学习的集体中,通过各种活动进行的。

三、来自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对学生性格的影响主要通过社会的风尚、大众传媒等得以实现,如电脑、电视、电影、报刊杂志、文学作品等等。

电视对儿童性格的影响是巨大的。

四、自我教育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自我教育是良好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就是人有主观能动性,有自我调控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我教育塑造自己良好的性格。

俄国伟大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人的自我教育是性格形成的基本条件之
一,因为一切外来的影响都要通过自我调节而起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在自己塑造自己的性格。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明显影响着性格的形成。

儿童把自己从客观环境中区分出来是性格形成的开始。

从此,就开始了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塑造自己的努力,当然,这种努力是在成人的指导、帮助下实现的。

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这种自我教育、自我塑造的力量越来越强。

儿童的性格形成也就从被控者变为自我控制者,而且也就能产生一种“自我锻炼”的独特动机。

优良性格是从小在耳濡目染、亲身实践和体验的生活环境中养成,需要长期的积极影响和耐心诱导,既不靠说教,也不能指望一蹴而就,立竿见影。

性格不是教好的,而是养成的,孩子的不良性格和习惯越“数落”越坏。

培养人的优良性格是没有捷径可走的,也没有神奇的“速效药”和“特效药”。

好的性格具有哪些重要的特征呢?好的性格应具有坚定的、开朗的、欢愉的、有胆略的、宽容的、助人的、真诚的、有雄心的、独立的、友爱的、尊重别人的、有责任心的、自制的等方面的特征。

良好的性格跟人的学业和事业成就, 跟人际交往和适应能力,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不同决定了人的气质各不相同, 一般认为人的气质大致有四类:强而平衡的----多血质,强而不平衡的----胆汁质,弱而平衡的----粘液质,弱而不平衡的----忧郁质。

气质不同, 人的性格也会显示一定的差别。

但是,先天因素对性格的影响并不是决定性的。

每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 家庭环境不同,结交朋友不同, 所接受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也各不相同,这些后天的因素对人的性格为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幼儿阶段, 家长对孩子的不同态度往往会造就外控型儿童和内控型儿童。

外控型儿童常产生于无原则溺爱、包办代替或管教过于严厉的家庭,这类儿童依赖、顺从于大人, 对自己的行为没有责任感,遇到事情总是等着别人去解决, 一遇困难挫折就束手无策, 灰心丧气。

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不会主动同别人交往。

这类儿童的个性通常是消极的、被动的、懦弱的、自私的。

而采取民主和鼓励的态度不断对孩子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常用讨论的方式帮助孩子明辨是非的父母,往往能培养出内控型儿童。

这类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遇到困难和问题通常表现出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态度。

他们喜欢提出问题并探求答案,求知欲较强,乐于与人交往, 在与小朋友玩耍中他们常是处于主角的地位。

这类儿童的个性通常是积极的、主动的、坚强的和友善的。

显而易见,内控型儿童比外控型儿童易于在学业、事业中获得超过同伴的成就。

这种从儿童时代就开始显示的性格特征并非是与生俱有的, 更多的来之于家庭教育环境。

性格特征的发展过程很漫长, 通常要占人生的1/3, 性格从开始发展、形成到基本定型的关键阶段是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年龄段(7岁--18 岁)。

这一时期(少年初始阶段到青年初始阶段)的生理心理变化带来的情绪大动荡,使中小学生都存在着程度不一的适应困难,从而成为性格发展的可能障碍和转机。

同时,社会化过程给中小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则更明显, 诸如师生类系、人际交往、集体接纳、学习障碍,考试焦虑和升学竞争等, 使本来就不成熟的中小学生疑虑重重,举步艰难, 一旦受挫就很可能长时间不能从自卑失落状态中摆脱出来,对性格的形成和改变产生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语:儿童,性格,因素,培养
参考文献:《新编普通心理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