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社会学概论
2.课程类别:限选
3.适用专业:历史学、管理学、政治学、教育学、及其他相关文科专业4.课程地位:一般
5.总学时:36
6.总学分:2
7.先修课程:西方社会学史社会统计学社会调查方法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基本任务和学科体系;了解西方和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基本过程;社会学的一些主要流派及其理论;理解并掌握社会学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学会运用社会学理论观察、理解和分析一些具体的社会现象,并学会运用社会理论和方法来思考和解决社会问题。
使学生能够全面客观的认识社会现实,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大局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对社会学的发展历程作简单考察,介绍一些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观点,以使我们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对社会学的内容、特点及其作用的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目的。
学习社会学史,以了解社会学产生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了解社会学发展史上的著名人物及流派。
介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若干观点,另外简单介绍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并对社会学中国化作一些思考。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社会学的内容、特点。
第三节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第四节社会学的作用及其现实意义
第二章社会及社会运行(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社会的起源与演进,考察社会的角度,社会结构分析,社会要素中人口因素及环境因素分析,社会运行的条件与机制分析等。
要求对社会发展、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有基本的认识和初步的思考。
第一节社会及社会的功能
第二节社会的结构
第三节社会运行
第三章社会化(3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社会化的定义、研究社会化的角度,分析人的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社会化的内容与过程、我国社会中人的社会化环境的若干问题等。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
第二节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
第三节社会化的方式与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第四节社会化的理论
第五节自我与人格
第四章社区(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掌握社区的含义、要素、主要特征和分类,掌握城乡社区的特点、演变和格局,城市化的内容,了解农村城市化特别是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必然性、具体模式、实现途径等问题。
简要介绍虚拟社区的相关情况
第一节社区概述
第二节城乡社区的发展
第三节城市化
第四节虚拟社区
第五章社会角色(2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能够掌握社会角色的内涵,熟悉社会角色的类型及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角色失调的类型等。
并对社会角色理论有所了解,了解社会冲突的作用。
第一节社会角色概述
第二节社会角色的类型
第三节社会角色的扮演
第四节社会角色失调及调适
第六章社会互动(3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主要介绍社会互动的含义、类型、考察社会互动的理论与角度,对社会互动的过程与情景作简单分析,最后对“集合行为”作出分析。
第一节社会互动的涵义及理论
第二节社会认知
第三节集合行为
第七章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4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关于社会群体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和主要分类;详细阐述了几种主要的社会群体类型,包括家庭、邻里和同事。
掌握社会组织的相关概念。
并简要介绍家庭的起源、家庭的本质和特征,家庭的功能,婚姻的内在动机和婚姻动机外化表现的几种类型,婚姻过程的不同形式,择偶的条件,择偶的形式等。
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
第二节社会群体的结构与类型
第三节社会初级群体(基本群体)
第四节社会组织概述
第五节西方社会组织管理理论及中国组织管理思想
第八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2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与资产阶级的社会分层理论的根本区别。
了解什么是社会阶级及社会的阶级结构,什么是社会分层及其社会分层的基本类型,什么是社会流动及其社会流动的原因。
第一节社会分层
第二节社会流动
第九章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4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对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行解释和界定,并就当前中国乃至世界存在的困扰问题进行分析。
同时学习社会控制章节,了解掌握社会控制的定义和社会控制的类型。
第一节社会问题概述
第二节社会控制
第三节社会越轨和社会控制
第十章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社会保障的涵义及社会工作的涵义;使学生熟悉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我国原有社会保障机制的弊病;我国保障体制改革的原则和措施有所了解。
第一节社会保障概述
第二节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改革
第三节社会工作概述
第四节社会工作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第十一章社会学基本研究方法(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掌握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能够熟悉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程序,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形式。
第一节社会学研究方法及其体系
第二节社会学研究过程
第三节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四、教学方法
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程理论性比较强,内容复杂,教材语言高度抽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宜以讲授法为主,讲读、课堂讨论、指导学生自学等其他方法为辅。
教学手段上以传统的板书讲述为主,部分内容结合使用电教手段如多媒体、电教片等辅助教学,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易于接受。
五、课程考核
考核形式包括平时作业和期终考查。
以平时成绩30%,期终考试成绩70%进行折算。
考查内容包括重要的名词与术语的解释、基础理论知识的阐述以及对材料的分析理解等。
试卷题型包括名词解释、简答、材料分析、论述题等,其中客观试题占分值的60%左右,主观试题占分值的40%左右。
六、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
李芹.社会学概论.(第一版).出版地: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参考书:
[1]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修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2]杨雅彬.中国社会学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
[3]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5]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
[6]徐安琪.世纪之交中国人的爱情与婚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7]李强.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年
[8]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9]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10]吴增基、吴鹏森.现代社会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11]张克荣.当代社会学(上、下).天津.群众出版社.1988年
[12]吴铎.社会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13]【德】斐迪南·腾尼斯.共同体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14]【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2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年
[15]【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
[16]【美】乔治·赫伯特·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
[17]【美】戴维·波谱诺.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18]【美】E·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