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检测: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单选题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是城市功能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集聚与扩散可揭示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
2003~2013年长春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增加,但各功能用地发展不平衡。
下图示意2003年和2013年长春市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圈层分布。
据此完成1~2题。
1.2003~2013年,长春市高等教育用地主要位于( )A.1~2环B.2~3环C.3~4环D.4环外2.长春市城市空间扩展过程中,发展速度最快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是( ) A.教育科研用地B.商业服务业用地C.行政办公用地D.医疗卫生用地解析:第1题,高等教育用地占地面积较大,一般选址在距市中心较远的地区。
由图可知,2003年,2~3环和4环外教育科研用地所占的比重均较大;而到了2013年,2~3环教育科研用地所占的比重减小、4环外教育科研用地所占的比重增加,由此可以推断,2003~2013年长春市高等教育用地主要位于4环外。
第2题,对比2003年和2013年4环外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可以看出,商业服务业用地比重增加最多,说明商业服务业用地发展速度最快。
答案:1.D 2.B下图为1996~2005年芜湖市就业人口与居住人口年均增长率示意图。
据此完成3~5题。
3.据图可知,1996~2005年芜湖市居民的( )A.平均交通通勤成本增加B.平均工作时间延长C.平均饮食生活成本提高D.平均经济收入增加4.与1996年相比,2005年芜湖市面积扩大最明显的功能区是( )A.商业区B.住宅区C.工业区D.交通用地5.未来芜湖市将修建连接新芜区和鸠江区的地铁线路。
地铁贯通后将最有利于提升新芜区的( )A.服务种类B.服务等级C.服务范围D.服务职能解析:第3题,图示就业人口年均增长率为负值,但居住人口却在增长;说明在当地居住,但到外区域就业的人口在增加,则平均通勤距离、时间要增加,必然导致平均交通通勤成本增加。
第4题,材料显示芜湖市居住人口数量增加,则对住宅的需求量会增大,故该地住宅区面积扩大最明显。
第5题,图示新芜区应该是城市中心区,而鸠江区位于城市边缘;则地铁的贯通最有利于扩大中心城区对郊区的影响,即可扩大新芜区的服务范围或服务人口数。
服务种类、服务等级、服务职能不一定会发生改变。
答案:3.A 4.B5.C读“某大城市功能区分布简图”,回答6~7题。
6.从城市功能区分布的结构看,该城市属于( )A. 同心圆模式B. 扇形模式C. 多核心模式D. 条带状7.若在该城市建设一座集零售、娱乐、餐饮、办公于一体的高层建筑,应建在( )A. a区B. b区C. c区D. d区【解析】6.从图中可以看出,以中心商务区为中心,其他功能区呈扇形向外扩展延伸,因此该城市属于扇形结构。
7.本题主要考查了城市功能分区。
在该城市建设以集零售、娱乐、饮食、办公于一体的高层建筑,为中心商业区,应布局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最大程度地接近消费人群。
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答案:6.B 7.A随着城际高铁、轨道交通的建设,城际高铁站、轨道交通站点附近成为购物、就业和人口的集聚区,逐渐形成具备城市功能的新都市,称为边缘城市。
下图示意某边缘城市城际高铁站附近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布局。
据此完成8~9题。
8.该城际高铁站附近首先出现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A.零售业用地B.办公用地C.生产用地D.居住用地9.该边缘城市核心区( )A.居住用地面积最大 B.交通通达度高C.昼夜人口流动量大 D.建筑物高大稠密解析:第8题,由材料可知,随着城际高铁、轨道交通的建设,城际高铁站、轨道交通站点附近成为购物、就业和人口的集聚区,形成边缘城市。
城际高铁站附近交通便利,人口流动量大,地租水平较高,首先出现的土地利用类型最可能是零售业用地。
第9题,边缘城市核心区一般是由交通条件改善形成的,交通通达度较高,地租较高,适宜布局商业区。
昼夜人口流动量大、建筑物高大稠密是城市中心商务区的特征。
答案:8.A 9.BTOD模式,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用地开发模式。
即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集商业、工作、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的区域中心。
下图为TOD开发模式示意图。
据此完成10~11题。
10.图中A、B、C三类城市功能区分别为 ( )A.居住区、核心商业区、办公区B.居住区、办公区、核心商业区C.核心商业区、办公区、居住区D.办公区、核心商业区、居住区11.TOD开发模式可以( )A.降低土地利用密度B.完全用步行替代公共交通C.降低区域人口密度D.减少人口“钟摆式”流动导致的交通拥堵解析:第10题,A区域面积大,且离车站较远,可以判定地价较低,因此为居住区;B区域靠近车站,交通便利,地价高,可能为核心商业区;C区域位于商业区和居住区之间,可以判定为办公区。
第11题,TOD开发模式相当于多核心城市模式,每个核心相对独立且核心之间交通便捷,故D项正确。
答案:10.A 11.D右图为中心地服务范国示意图。
读图回答12~13题。
12.与乙相比,甲中心地A.级别高B.同等级中心地数量多C.服务范围小D.提供商品货物种类少13.近年来,甲城市工业企业不断向城市外缘迁移的主要原因是A.降低运输成本B.减轻城市中心区环境压力C.提高生产效率D.拓展城市的地域空间范围12. A 13. B【解析】12.与乙城市相比,甲城市级别高,A对。
级别越高,相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少,B 错。
等级高,服务范围大,服务种类多,C、D错。
13.近年,甲城市工业企业不断向城市外缘迁移的主要目的是减轻城市中心区环境压力,B对。
降低运输成本、拓展城市的地域空间范围不是主要目的,A、D 错。
向城外迁移,不能提高生产效率,C错。
读新疆城镇发展格局示意图,回答14~15题。
14.新疆( )A.地形是决定城镇分布的主要因素B.城镇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的绿洲C.城镇集群带在矿产资源丰富地区D.城镇发展轴主要沿河流规划建设15.新疆城镇体系中( )A.伊宁和喀什是同级别的地区级中心B.阿勒泰也具备乌鲁木齐的城市功能C.库尔勒服务范围能完全覆盖阿克苏D.不同等级城市应保持均衡发展态势解析:第14题,新疆气候干旱,唯有在绿洲地带,才会有较多人口集聚,故城镇一般分布在绿洲周围。
第15题,依据图例可判断,伊宁和喀什都是50万人口以上区域中心城市,即级别相同;图中库尔勒和阿克苏等级相同,故服务范围不会出现覆盖现象。
答案:14.B 15.A职位平衡是指城市在规模合理的范围内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与该范围内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等,且大部分有工作的居民可以就近工作。
通常用职住比来评价一个地区的职住平衡状况,计算公式为:职住比=就业岗位数量/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
下图是2015年北京环线之间职住比分布图。
据此完成16~18题。
16.相比较而言,北京职住最为平衡的区域在( )A.二环与三环之间B.三环与四环之间C.四环与五环之间D.五环与六环之间17.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环线间职住比差异逐渐加大,导致就业人群的( )A.平均居住成本上升 B.平均出勤距离增加C.平均经济收入增加 D.平均通信费用增加18.针对环线间职住比差异加大带来的问题,北京宜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 ①大力发展快速交通②郊区兴建大型住宅区③部分产业迁至郊区④提高郊区产业集聚度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解析:第16题,根据职住比的计算公式,职住比在1.00附近最为平衡,比较几个区域的职住比,四环与五环之间(0.95~1.00)最接近1.00。
第17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经济飞速发展,人口和产业向市中心集聚,中心区形成商业区,各区域职住比差异不断加大,人口开始向外迁移,但产业多数在市里,就业人群的出勤距离逐渐增加。
第18题,北京环线职住比差异加大,就业人群平均出勤距离增加,带来交通拥堵等问题。
大力发展快速交通、或者把产业迁移到郊区,平衡职住比是理想的应对措施。
答案:16.C 17.B 18.A读“兰州市圈层结构图及其管辖城区面积、人口状况资料表”,回答19~20题。
兰州各区面积、人口统计表19.根据图表信息判断,城关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最可能是( )A.商业用地B.住宅用地C.工业用地D.农业用地20.兰州市城市地域形态属于( )A.团块状B.组团状C.带状D.放射状解析:19.根据统计表中数据可知,城关区人口密度最大,且位于城市中心,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最可能为商业用地。
20.兰州市位于黄河谷地,城市沿谷地呈东西向延伸,形成带状格局。
答案:19.A 20.C读某城市区域图,回答21~22题。
21.甲地为该市的重化工业区,其布局的有利条件是( )①位于盛行风向的上风向②位于河流的下游③邻近铁路,交通便利④位于城市主要道路和铁路交会处,地价较城区高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22.关于A、B两住宅小区房价差异及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A小区房价高于B小区,因为A小区楼层比B小区高B.A小区房价高于B小区,因为A小区邻近机场,交通便利C.A小区房价低于B小区,因为B小区邻近湿地公园和大学城,环境优美D.A小区房价低于B小区,因为B小区受地质灾害的潜在威胁比A小区大解析:从图上可以看出,B小区邻近湿地公园和大学城,环境优美;A小区邻近机场,受噪声影响大;A小区交通通达度比B小区差;A小区靠近陡崖,受地质灾害的潜在威胁比B小区大,故A小区的房价低于B小区。
答案:21.D22.C二、综合题23.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宋代临安城的选址与地形、水文、气候等自然要素关系密切,其城市形态与自然要素具有很好的适应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都城营建中巧妙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创造自然与人类和谐发展的智慧。
下图为宋代临安城位置及布局示意图。
(1)宋代临安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江,河流穿城而过。
简述该城市布局顺应山水自然格局的主要功效。
(2)古代都城的建设一般都采用传统方正规矩、左右对称的空间形态,而宋代临安城的布局则呈现南北狭长的不规则长方形,形似“腰鼓”。
简析形成这种城市形态的原因。
(3)临安城在充分适应城内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形成“南宫北市”的空间布局,分析地形、气候要素对宫城选址的影响。
解析:第(1)题,“功效”是指功能、效果(好处)等,注意这是古代城市。
第(2)题,注意图中地形、河流、湖泊位置分布与城市形态的关系。
第(3)题,“南宫北市”是指南部为宫城(居住区)、北部为商品交易市场。
图示河流众多且由南向北流,说明地势南高北低;该地为亚热带气候而夏季湿热、冬季冷湿,水网密集。
答案:(1)减少城市防御设施建设,利于防卫;(水资源丰富)供水和排水便利,可减轻洪涝灾害;利于商业网点和住宅沿河流布局,运输便利(保持原有自然生态环境,节省建设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