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试题(答案不全)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本题共33题,每题2分,满分66分)1.西周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各诸侯未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
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
这反映出( )A.丞相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 B.丞相的主要职责是防止诸侯失仪C.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已相对完善 D.丞相自出现就可能拥有较高权力2.商鞅变法把推行平民化的社会结构作为改革的政治路线之一,将王权之外的一切政治权力、经济利益、社会荣誉,对所有民众开放。
下列措施体现这一政治路线的是A.什伍连坐制B.燔诗书,明法令C.统一度量衡D.军功爵制3.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吕不韦自杀;汉武帝执政53年,先后更换12位丞相,丞相任职的平均时间为4年,被杀的概率约三分之二。
这表明( )A.秦汉丞相位高权重B.秦汉相权无足轻重C.相权不能制约皇权D.皇帝权力至高无上4.汉武帝命地方长官每年选举孝子廉吏,以为进仕之路,后来改为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的举一个,孝廉不分。
由于出现了请托舞弊的情况,之后朝廷于察举外再加上一番考试,同样分区定额。
这些做法( )A.有利于推动地区协调发展 B.保障了君主集权高效运转C.充分扩大了王朝统治基础 D.标志科举选官雏形的出现5.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6.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
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
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
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 )A.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C.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7.《唐律疏议·斗讼》规定,对于“挟私弹事不实者”“挟私饰诈,妄作纠弹者”,处以与“诬告之罪”相等的“反坐”。
清代制定了非常完整的互监法,规定“凡定差不公,考核不当,巡按贤者不荐,不肖者不纠,诸御史亦得论劾”。
上述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A.立法加强对监察官吏的监督与惩处 B.监察机关与监察权逐步独立C.监察组织体制不断完善和系统化 D.监察权限和范围不断扩大8.北宋节度使在权力方面比唐朝时小,但职衔更高、待遇更丰厚,如宰相带节度使职衔者与地方节度使的俸禄明显高于不带节度使职衔的宰执。
节度使作为荣誉被赏赐给宗室、元老旧臣,也被授予那些在边疆重地手握重兵积极维护北宋王朝统治的将领。
据此可知, 北宋节度使的设置( )A.保障了边疆的安全B.利于提高中央权威C.位高权重威胁中央D.利于巩固北宋统治9.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临时任用)之分。
“官”是一种等级待遇,表示禄位、品级的高低。
“职”只是一种荣誉性质的虚衔,如“大学士”等。
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握有实权,这样承担内外事务可以不受官员的品级和资历的限制。
宋代的这一做法( )A.有利于防范官员的权力膨胀 B.促进了政府的科学管理C.有效地解决了吏治腐败问题 D.明确了官员的职责分配10.北宋宁波人汪洙所作的《神童诗》中有这样的内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对诗中内容解读正确的是①这种现象使得社会各阶层流动性增大,不利于社会稳定②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③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④有利于社会上重学风气的形成,但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A.②④ B.②③ C.①②D.③④11.1376年,明朝改行省之名为承宣布政使司,所谓“承宣布政”,强调地方行政不过是代皇帝之言、行皇帝之令而已。
这反映了明朝初期( )A.地方行政的宗旨与前代无异B.地方权力间形成了相互制衡C.布政使掌握着一省全部权力D.行省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12.内阁在明朝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于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中介程序,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间的对立。
这表明明朝内阁制A.实现了分权与制约平衡B.有利于国家机器合理运作C.缓和了国家的阶级对立D.有效地限制了君主的专权13.明初,设六科给事中,史载,“明代虽罢门下省长官,而独存六科给事中,以掌封驳之任,旨必下科,其有不便,给事中驳正到部,谓之参科,六部之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
”六科给事中的设立( )A.导致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B.加强了对全国官员的监察C.引起中枢决策发生异变 D.减少了行政决策中的失误14.清代的监察官多由在任的京官和在外知县等政绩卓异者,经内外大员保举,考试合格入选。
一般要求京官历俸两年、外官历俸三年。
由此可见清代( )A.监察官员选拔严格 B.构建了自上而下的监察体系C.监察官员地位崇高 D.注重对监察官员的经费投入15.乾隆时规定:到退休年龄,主动申请退休,获准退休后级别不变的官员,可以“食全俸”;没有到退休年龄,但在考核中发现年老有病,朝廷可以特批退休,但即便获准级别不变,也只能“食半俸”;被朝廷勒令退休的官员,就不能享受任何食禄了。
此规定( )A.利于增强政府机构的活力 B.保证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C.对官吏体制作出法律规范 D.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6.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17.“《临时约法》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导致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政体格局。
另一重要制度性规定是通过立法来限制行政首脑的职权发挥,但对与之对应的行政如何反过来制约立法没有任何具体规定。
”这强调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规划的政体存有重大缺陷B.仿行了美国三权分立体制C.确立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D.有效防范袁世凯复辟帝制18.清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文艺革新运动。
他们主张改革文学,主张冲破传统的古文束缚,宣传“新意境”;形式上主张白话文,积极创办白话文报刊。
这些思想被守旧人士指责为“异端邪说”。
由此可知,“文艺革新”( )A.动摇了封建理论的根基B.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C.促进了维新思想的传播D.促使国民走向革命道路19.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
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
”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20.1947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文件,决定全面变革解放区“三三制”政权组织形式。
要求“在土地改革中,应将解放区政权,改组为人民代表会议政权”;并具体规定“在乡村人民代表大会及政府委员会中,一般地贫雇农、新中农应合占三分之二,旧中农及其他劳动分子应占三分之一”。
这反映出( )A.中共坚定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正式形成C.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D.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转变21.2019年3月1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将改革开放初期制定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三法合一”,并增加了简化投资手续、保护投资者利益等新内容。
此过程反映出中国()A.对外开放从“引进来”变为“走出去”B.为加入WTO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做准备C. 通过完善法律文件保障和推动对外开放D. 基本建立起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22.有学者指出,在演说家们的鼓动或煽动下,雅典公民往往会突然间集体丧失理智,忘记自己那一票的神圣责任和义务。
西西里远征失败以后,面对惨痛的失败,雅典人开始攻击那些赞成远征的演说家,好像他们自己没有表决赞成似的。
该学者旨在强调A. 雅典人民享有民主政治权利B. 间接民主缺乏对集体决策的约束C. 民主制度保障了决策的合理D. 议政方式助长了公民非理性状态23.18世纪下半叶,法国国王提出征收廿一税,尽管高等法院不愿登记新税法令,但是未能阻止。
这种强权做法激起贵族及其他特权者的抵制,他们将君主行为斥为“专制”,并通过公共舆论对政府施压,由此侵蚀了王权的合法基础。
材料反映了( )A.法国贵族成为反封建的先驱B.法国传统秩序蕴含着民主趋势C.征税激起了法国大革命爆发D.贵族要求限制国王的税收权力24.英国“在1855年至1870年的文官制度改革期间……最大胆的举措是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原则,对英国文官录用制度作出了革命性的变革”,孙中山因此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最好的制度”。
持此观点的理由是中国科举制度( )A.公开考试,公正、择优录取体现了自由竞争原则B.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光大了儒学C.统一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便于巩固中央集权D.创立于中国古代的隋唐时期25.19世纪中后期英美推行文官制度改革:文官任用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实行定期考绩,按照勤惰、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禁止文官介入党派活动,文官不与执政党共进退。
这种制度改革( )A.有违民主自由选举的精神B.是全面学习中国科举制度的结果C.有利于管理专业化、科学化D.大大削弱了执政党的领导能力26.清末废除科举后,新式教育在校学生由1902年的6912人增加到1909年的1639641人。
新式知识分子在质疑传统旧思想的同时,组成了各种学派和团体,其中相当部分成为了立宪派和革命派的支持者。
这反映出()A.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B.社会力量分化剧烈C.近代教育开始兴起 D.清廷重视新式教育27.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建立了学堂选官制度,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结果分为最优、优、中、上、最下5等,获得相应的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5级,再被分配、担任相应的官职。
这()A.开启了教育的近代化 B.动摇了传统儒学的统治地位C.废除了科举选官制度 D.表明改革带有浓厚的封建性28.据《尚书》等文献记载,周人以“小邦周”战胜“大邑商”后,对夏、商以来的天命观进行了改造,提出了“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天命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