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xxx小流域位于汉江上游南河支流马栏河北岸,隶属于xxx沙河乡,流域出口距县城48km,面积10.15km2,水土流失面积4.91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48.47%。
xxx小流域辖五塘村、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440人,总劳力614人。
全流域粮食总产47.71万Kg,平均2250kg/hm2。
农业总产值319.7 万元,人均纯收入1516元。
大量的水土流失,给当地人民发展经济带来了很大制约,因此,当地政府和群众迫切要求治理水土流失,搞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是山区长远发展的基础、人民脱贫致富之根本。
本设计根据《长江流域水土保持技术手册》、《“长治”工程水土保持前期工作培训讲义》和有关技术规范要求进行设计编写的。
xxx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初步设计特征表第一章基本情况第一节自然条件一、流域概况xxx小流域位于xxx县城以东48km处的沙河乡境内,距305省道8km (榔口乡)、乡级公路贯穿全流域,流域为山区长形,北高南低、南北长6.35k m,东西宽 1.6k m,东径110°03′~110°06′,北纬32°05′~32°08′,境内最高海拔1148m(东部干柴垭),最低海拔350m(南部出口榔峪河),相对高差798m。
全流域面积10.15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913 km2。
1、地貌(1)沟道情况:干沟一条长4.86km,主要支沟20条长22.0km,沟壑密度2.65km/km2,沟壑面积占总面积的3.42%,干沟平均比降7.28%,主要支沟平均比降为10.4%,沟底宽度由上游至下游为2~15m。
(2)坡面情况:地面坡度组成为:<5°面积31.4hm2占3.09%,5°~15°面积108.6 hm2占10.7%,15°~25°面积386.3 hm2占38.06%,25°~35°面积435.5 hm2占42.91%,>35°面积53.1 hm2占5.23%;农耕地的坡度组成为:<5°面积29.1 hm2占13.75%,5°~15°面积22.9 hm2占10.82%,15°~25°面积145.3 hm2占68.57%,25°~35°面积14.6 hm2占6.86%。
2、土壤(地面物质组成)土壤类型是黄棕壤土、山地黄棕壤和水稻土。
黄棕壤205 hm2、山地黄棕壤671205 hm2、水稻土139205 hm2。
黄棕壤呈中—微酸性,PH值6—7.2,有机值含量2%左右,含氮0.15%、含钾2%、含磷0.1%;山地黄棕壤呈弱酸性,PH值5.6—6.8,含氮1.5%、含钾2%、含磷0.15%;水稻土为潜育性水稻土,排水不良,潜在养份高。
(3)土地资源评价对各类土地适宜农、林、牧、渔的适宜性和适宜程度进行评价。
根据流域土地资源分布特点,限制性因素多少,采用最低条件限制因素法,和评分法对流域土地评价类型进行综合评分。
限制因素主要有坡度、有机质、有效土层,土壤植被,盐渍化,石砾含量,灌溉条件。
土地资源评价等级和结果详见下表。
土地资源评价等级表4、土地利用现状流域现有土地资源10.15k m2(1014.8h m2)。
其中耕地2.12km2 (211.9 hm2)、占总土地面积的20.88%;林地6.88km2(688 hm2)、占总面积的67.8%;荒山荒坡0.689km2(68.9hm2)、占总面积的6.79%;其它用地0.46km2(工程占地、河沟、宅基地、水面46 hm2)、占总面积的4.53%。
人均土地面积0.70 hm2,人均耕地0.15 hm2。
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山坡坡地较多,基本上还没有脱离广种薄收的老模式,荒地所占比例也较高,土地的合理利用很不充分,土地的生产潜力还待进一步开发。
5、植被主要是天然植被:林地面积688 hm2中,成林地418.06 hm2(用材林145.26 hm2、经济林139.33 hm2、灌木林133.47 hm2)占林地面积60.76%,未成林地269.93 hm2(其中:幼林65.8 hm2)占39.24%。
森林覆盖率为41.19%。
乔木林主要树种为松树、杉树、栓皮栎、青岗栎、毛栗树,分布在山梁、山腰。
灌木林主要树种为马桑、花棒等,分布在山脚和沟道。
少量的人工植被主要有杉树、核桃、板栗、柿子树、枣子树,分布在阴坡和村庄路旁。
人工植被中乔木林生长比较缓慢,但当地的地理地质条件适宜发展杉树、栓皮栎、板栗、核桃、柿子、枣子树种。
6、水文、气象(1)降水:年平均降雨量900mm,其中汛期(5~10月)占75%,10年一遇24小时最大降雨量为78mm, 3~6小时最大降雨量为56mm;20年一遇24小时最大降雨量为150mm,3~6小时最大降雨量为108mm。
(2)温度与光热资源:年平均气温15℃,大于等于10℃积温4500℃,年均日照时数为5.2小时,无霜期220天,早霜起于10月中旬,晚霜终于3月上旬。
第二节社会经济状况一、人口与劳动力xxx流域内现有五塘1个行政村、8个村民小组、357户(农业户354户),人口1440人(农业人口1420人),劳力614人(农业劳力586人),人口密度为142人/km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二、农村各业生产1、农村产业结构:目前以农业生产为主,年产值为319.7万元,人均年收入1516元。
2、农业生产:现以粮食为主,粮食总产量47.71万kg,平均单产2250kg/ hm2,人均粮食为每年336kg/人,人均基本农田为0.04 hm2/人。
3、林业生产:现有水土保持林412.26 hm2,果园2 hm2,生产经营主要以木耳、香菇为主,水保林已落实承包责任制,由承包户经营、管护。
4、牧业生产:属家庭畜牧业,品种为当地的猪、牛、羊、鸡等是农户自己经营,商品率较低。
5、副业生产:主要是家庭手工业和外出劳务打工收入,产值较低,流域地处县城较远、交通条件便利、经济信息交流较方便。
第三节水土流失和治理情况一、水土流失状况xxx小流域属二高山区,土壤侵蚀强烈,侵蚀类型主要以面蚀和沟蚀为主,侵蚀方式以水力侵蚀为主,其他风力侵蚀、冻融侵蚀相伴发生。
水土流失面积4.91km2、占总土地面积48.4%,其中轻度1.02km2、占流失面积20.8%,中度1.67km2、占流失面积34%,强度1.8km2、占流失面积36.7%,极强度0.41km2、占流失面积8.4%,年水土流失量3.93万t;年侵蚀模数为3873t/km2·y,侵蚀强度分别为2mm、4mm、8mm、12mm。
二、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造成库塘淤积,河床抬高。
如xxx流域五塘村一组山岔塘,1996年建成0.8万m3,蓄水4.86m深,每年淤积0.2m,现无死库容并淹没底部水箱0.6m,造成损失库塘容积2万m3;五塘村铧场水库10 万m3库区淤积长100m,库容下降到4万m3,灌溉6个组面积250亩下降到现今78亩,有172亩水田因无水而改为旱地。
因水土流失致使生态恶化、自然灾害不断,“十年六旱三涝”。
1991年因大旱粮食大面积减产,全年降雨量636.1mm减少近30%降雨,当年五塘村水田无收情况引起省政府重视并作了专题调研。
三、水土保持现状流域内现有水保设施保存面积132 hm2,其中梯田30hm2、水保林3.8 hm2、经果林2 hm2、封禁治理96.2 hm2,现有治理程度21.18%。
第二章建设目标、规模和工程总体布局第一节建设目标一、治理目标治理程度由21.19%达到100%,减少土壤流失量1.9万吨,减沙效益达50%以上,蓄水效益达到75%以上。
二、改善生态环境目标林草面积达到宜林宜草面积的90%以上,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控制,水保工程渡汛安全、生态环境开始良性循环。
三、经济增长目标农村经济有较大发展,总产值、总收入增加50%以上,人均粮食、人均纯收入比当地平均水平提高50%以上。
第二节建设规模治理工程总面积4.913km2(491.3 hm2),石坎梯地20.7 hm2、用材林169.5 hm2、灌木林10 hm2、经济林73.6 hm2、封禁治理217.5 hm2;各项工程78处。
其中:塘堰4座、蓄水池5口、小水窑2口、排洪沟5条1.55km、截水沟5条1.9km、引水渠2条3.7km、作业道6条2.0km、机耕道路3条3.80 km、谷坊20处、拦沙坝5座、抽水泵站1座。
其它工程人畜引水管线5处34.25 km、喷灌处1处16.67ka、饲圈4处80m2、种畜15头(只)、沼气池20处。
第二节工程总体布局根据该流域属二高山区的地貌特点,以治理水土流失为中心,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相结合的办法,从山坡上部到下部,设置三道防护体系。
一、山脊和山梁采取防护体系山脊和山梁主要以发展薪炭林、灌木林为主,将采取人工补植和封禁治理天然植被相结合的办法,形成第一道防护线。
二、山坡和沟道防护体系根据当地群众多年的植树造林经验,因地制宜进行现有林地补植、改品、封治,对<25°的坡耕地改成梯地、保证人均基本农田达到0.1 hm2,荒山荒坡和现有>25°的坡耕地,一律进行人工植造水保林、经济林和一定比例的高效果木林,形成林、草、梯“三位”一体的第二道防护体系。
三、沟道防护体系在沟道治理上,所有流域内的支沟建谷坊、修水平沟、截水沟,在沟道沿岸边对现有的灌木林、草地进行改品、补植、封治,沿主沟有田地的地方修筑拦沙坝、堤防,保护田地防止沟河扩展,因地制宜进行渠、田、路相配套的建设,利用现有需停耕的坡地、台地发展农、林、牧,确保规划效益的实现,形成水保体系的第三道防护体系。
第三章工程设计见典型设计第四章施工组织设计和分年实施计划第一节施工组织设计一、施工组织形式治沟骨干工程如7.2km的排灌沟渠、7个池窖、5座拦沙坝、20个谷坊由村组织抽调专班承包施工、坡面治理措施由集体和农户承包,签定施工合同,按合同要求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二、物质采购主要材料到指定单位采购外(如炸材、水泥),其它材料在市场采购。
,主要树种由建立流域苗圃1hm2解决,不足部分由县调节补给。
三、道路交通本流域位于主要交通公路——“305”省道以北8km处,流域内乡级公路贯穿全境,村级生产道路4条,只需进行5.8km作业便道和原有路段维修即可满足施工需求。
水、电都可以就地解决。
四、施工安排施工由乡村负责抽调专业人员组成施工专班、按合同要求进行长期施工。
集体和个人承包的任务在农闲季节以及冬春和夏季挂锄期施工,根据该流域分年实施任务,劳力安排可调动乡内其它村劳力协作实行以工换工,确保流域治理任务按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