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示范卷(十一)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2014.安徽合肥高三模拟)读“江南丘陵某县农村生活用能构成图”及“该县农村秸秆利用方式比例图”,回答1~2题。
1.该县农村这种生活用能构成状况可能带来的严重生态问题是 ( )A.土地盐碱化B.水土流失C.酸雨危害D.大气污染[解析]材料中提到该地位于江南丘陵地区,江南地区降永较多,且该县农村生活用能构成中主要是以秸秆和薪柴为主,秸秆和薪柴的使用会直接导致该地植被的破坏,从而带来水土流失。
故选项B 正确。
[答案] 1.B2.关于该县农村秸秆利用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方式多样化,科学合理 B 主要用于还田,提高土壤肥力C 直接作为生活燃料,燃烧效率高 D.利用不充分,浪费严重[解析] 该县农村秸秆主要作为生蔼燃料燃烧,使用效率低,利用不充分,浪费严重。
故选项D 正确。
[答案]2.D[2014.安徽皖南八校高三联考三] 分析安徽省三大河流流域的水资源及耕地数据表,回答3~4题。
3.表中的①②③依次代表的流域,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A.黄河流域、海河流域、淮河流域 B.淮河流域、长江流域、钱塘江流域 C.海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 D.海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黄河、海河及珠江都不流经安徽省。
故选B 项。
[答案] 3.B4.从表中的数据看,①流域的主要资源问题是( )A.森林破坏B.耕地锐减C.矿产枯竭D.淡水短缺[解析]通过对图表的解读可看出①流域水资源量与耕地面积不相匹配,地多水步,故水资源短缺。
故选D 项。
[答案] 4.D[2013.高考全国大纲卷]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
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
据此回答5~7题。
5.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 )。
A .重金属盐B .氮、磷营养物C .固体废弃物D .泄漏的石油6.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 )。
A .水温偏高、风力偏大B .水温偏低、风力偏大C .水温偏高、风力偏小D .水温偏低、风力偏小7.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 )。
A .赤道附近B .大洋中部C .中、低纬近海D .高纬近海[解析]5.赤潮的成因是温暖海水的富营养化,主要是人类生产生活中排放的氮、磷营养物促使某些浮游生物的暴发性繁殖和生长,导致水体缺氧,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B 项正确。
6.赤潮多发生在水温偏高的海域,同时,风力偏小不利于海水散热和污染物的扩散,容易导致赤潮的暴发,C 项正确。
7.赤道附近海城降水量大且氮、磷污染物排放量有限.A 项错误;大洋中部受人类活动排放的氮、磷污染物影响很小,不易发生赤潮,B 项错误;中、低纬近海既有温度条件,又有大量的氮、磷营养物,赤湖多发,C 项正确;南纬近海水温低,不易发生赤潮,D 项正确。
[答案] 5.B 6.C 7.C[2014.衡水检测]甲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地的土壤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
乙图为该地生态农业区结构示意图。
读图,回答8~9题。
8.影响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主要是( )A .用材林和薪炭林分布不合理B .村镇所处的地理位置容易产生水灾C .水田面积过大D .果林面积大9.分析乙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区域能源主要是秸秆B.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C.农业生产属于生态农业D.土壤容易产生板结现象[解析] 8.甲图所示的区域位于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水稻。
9.根据乙图可以看出谈区城农业生产为生态农业。
[答案] 8.C 9.C[2015届东莞高三上学期期末]下图为“北方某城市的PM2.5(指环境空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 pm的颗粒,也称细颗粒物或可入肺颗粒物)月平均浓度统计图”。
读图完成10~11题。
10.该城市夏季PM2.5浓度较低的形成原因不包括 ( )A.夏季降水丰富,空气湿润 B.植被更加茂密,滞尘作用大C.大气运动强烈,污染物易扩散 D.工矿企业排污少11.下列关于PM2.5过高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有 ( )①利于水汽凝结②削弱太阳辐射,温差加大③污染大气④降低能见度⑤导致酸雨增多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解析]本题考查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具体考查大气污染的原因及其影响。
第10题,夏季PM2.5浓度较低,并不是因为工矿企业排污少,而在于工矿企业排放的污染物受降水、植被以及大气运动影响,污染物浓度降低。
第11题.PM2.5浓度过高,会污染大气,降低大气能见度,使水汽以其为中心凝结,会削弱太阳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小温差。
酸雨的形成主要在于酸性气体的排放,而PM2.5是颗粒物,因此不会导致酸雨增多。
故本题选B。
[答案] 10.D 11.B[2014.威海模拟]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营镇是集奶畜养殖、粮食生产、水产养殖、苗圃花卉、山林保护、旅游观光为一体,以循环型、生态化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示范区。
吉林省东部山区欲引进该农业发展模式,走生态化、集约化、商品化的新型农村发展道路。
读图,回答12~14题。
12.关于吉林省东部山区引入该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利于提高粮食等农产品的附加值,利于农业增收B.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提高环境质量C.加强对山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D.该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受季节影响较小[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此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利用沼气池、生化池将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废弃物进行发酵处理,吉林省冬季气温低,不利于发酵,故该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受季节影响较大。
[答案] 12. D13.关于该生态农业园主要功能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山林区:加大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力度B.奶畜养殖区:引进、繁育优良奶牛品种,发展乳制品生产C.种植区:大力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种植业D.水源区:主要作用是调节园区的气候[解析]自然山林区应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合理开发;该地区为温带地区,不适合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种植业;水源区主要作用是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
[答案]13.B14.下列地区适宜引进该模式的是( )。
A.河套平原 B.黄淮海平原 C.辽东地区 D.吐鲁番盆地[解析]辽东地区和山东地区的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相似,适宜引进该模式。
[答案] 14.C[2015届德州上学期期末] 读“某岛屿的文明生态湖区规划图”,完成15~16题。
15.该发展模式所具有的特点是 ( )①主要关注经济领域中产值和利润的增长②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对环境的保护③只为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促进社会财富的积累④属于种一养一加工一体化经营的生态农业模式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6.该图显示了该湖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措施有 ( )①培育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②废弃物综合利用③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④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 15.D 16.C[解析]本题组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和生态农业的特点及实施措施。
第18题,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地属种一养一加工一体化经营的生态农业模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保护了当地环境。
第19题,该图显示了该湖区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建立各种农业基地,培育了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
(2015届河北邯郸一模,1~2,8分)下图为“我国东部某{针对地势低洼积水区开发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读图回答17~18题。
17.该农业生产模式,将()A.因地制宜,减轻盐碱 B.降低区域整体海拔C.减轻农民劳作负担 D.导致严重的农药污染田18.最适宜推广该农业生产模式的地区是A.三江平原B.华北平原C.长江中下游平原D.珠江三角洲[解析]本题组实质考查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及其治理。
图示地区有小麦、玉米、棉花种植,结合供选项可知该地为华北平原地区。
华北平原地区岗洼相间分布,降水季节分布不均,春季多大风天气,盐碱化严重,因此采用鱼塘——台田模式治理盐碱。
[答案] 17.A 18.B[2014.南京二模]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国家编制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对发展循环经济做出战略规划。
读下面的复合型循环经济基本模式图,回答19~20题。
19.图示循环经济模式适合大面积推广的省级行政区有( )A.黑 B.琼 C.鄂 D.新[解析]图示区域发展棉花、花卉种植,说明热量条件较好,故排除热量条件不足以发展棉花生产的黑龙江;海南热量丰富,但阴雨天过多,也不适宜发展棉花种植,排除B项;图示区域发展水产养殖等,应该处于水热条件较好的区域,故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北适合,而位于内陆干旱缺水区域的新疆不适合。
[答案]19.C20.图中a、b、c、d代表的工业,正确的是( )。
A.a-饮料工业b-包装工业 B.a-印染工业b-纺织工业C.c-饲料加工d-食品加工 D.c-食品加工d-饲料加工[解析]a以棉花为原料,应为纺织工业,进而b为以纺织产品为原料的印染工业;c为畜牧养殖的深加工,即食品工业;d将花卉加工及食品工业的下脚料加工成饲料,供应畜牧养殖业。
[答案]20.D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3大题,共40分)21.[2014.蚌埠二模]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0分)材料一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的产物。
雾的存在会降低空气透明度,使能见度恶化。
霾是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气溶胶粒子形成的大气混浊现象,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 km。
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
材料二2013年1月,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持续出现霾天气,到月底甚至首次单发1月29—30日霾预警图。
材料三大气的“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示意图。
(1)指出2013年1月29日~30日严重霾污染的主要分布地区。
(2)分析2013年1月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持续出现霾天气的主要原因。
(3)指出应对霾污染的主要措施。
[解析] (1)读材料二图,按省区描述即可。
(2)霾天气的原因要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描述。
自然方面主要是污染物难以扩散的原因;人为方面侧重于污染物增加的原因。
(3)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排放大量硫、氮的大气污染物,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是解决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
要尽快改善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需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此外,还要注意材料所示时间,考虑北方季节性取暖的实情。
[答案] (1)北京、天津、山东,及河南大部、河北中南部、安徽和江苏北部等地为集中大范围分布区;此外,还有四川南部和贵州、湖南、重庆交界处有小范围分布。
(2分) (2)霾分布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工厂排污、汽车尾气、地面灰尘等量大;冬季取暖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和烟尘;2013年1月以来,中东部地区冷空气势力较弱,风力小,大气稳定,不利于污染物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