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湿性愈合的理念
伤口湿性愈合的机理
二、微酸的愈合环境:
1.酸性环境可刺激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
III型胶原是肉芽组织的主要成分之一
2.皮肤为弱酸性,也是理想的伤口愈合环境
封闭的伤口环境呈弱酸性(6.4+-0.5)
开放伤口PH>7.1
伤口湿性愈合的机理
三、适度湿润的愈合环境:
1.促进多种生长因组织蛋白溶解酶,有利于坏死组织与纤维 蛋白的溶解
的敷料才能使伤口获得足够氧气,以供
细胞生长的各种生化反应所需。
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在干性愈合 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伤口护理。方法是开放 伤口,保持伤口干燥,促进伤口结痂。
干性愈合环境的弊端
创面局部脱水,形成结痂,阻碍
上皮细胞爬行 生物活性物质丢失,愈合速度缓慢
干性愈合环境的弊端
敷料与伤口新生肉芽组织粘连, 更换敷料时损伤创面
菌感染,成为主要的伤口护理方法,开创
了干性愈合的先河
伤口处理的发展历史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人们开始研制各类
新型敷料
希望这种敷料既能吸收创面渗液获得
充分引流,又能将渗液全部或部分保
留在覆盖物中,维持一个湿润的环境。
干性愈合环境?
该理论认为,伤口愈合需干燥环境,有 大气氧的参与可以促进伤口愈合,透气
伤口处理的发展历史
十九世纪欧洲人开始应用具有吸收功
能的材料如拆散的旧绳索或碎布片等
材料加工成为覆盖创面的敷料
伤口处理的发展历史
至十九世纪后半叶,人们应用自体皮移
植(1870)、异种皮移植(1880)及尸
体皮移植(1881)等生物敷料覆盖创面
伤口处理的发展历史
18世纪以前,伤口护理主要依靠经验,多 使用自然物品 19世纪,微生物学家巴斯德Pasteur使用干 性敷料覆盖伤口,保持伤口干燥,避免细
性伤口愈合理论已被欧美国家医疗
界接受
国内外现状
2000年8月,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
局(FDA)在新颁布的行业指南中 指出:保持创面湿润环境是标准的 伤口处理方法。
国内外现状
在我国湿性愈合理论的临床应用
坚持暴露和干燥疗法
湿性疗法
多数人采用折中的办法:
半暴露疗法
湿性愈合疗法伤口处理流程
评估全身和伤口局部情况→分析影 响伤口愈合的因素→局部清洗清创 →选择敷料覆盖或封闭伤口→评价 并调整方案→伤口愈合。
湿性愈合理论的产生
Turner 在1990年再次证实湿润环 境能迅速缩小创面,增加肉芽组织, 促进创面再上皮化。
现代伤口愈合理论:
伤口湿性愈合=适度湿润+密闭的环境
伤口湿性愈合的机理
一、低氧/无氧的愈合环境:
1. 刺激巨噬细胞释放生长因子
2. 促进毛细血管的形成
3. 低氧时成纤维细胞生长速度最快
的结论。
湿性愈合理论的产生
1981年,美国
加州大学旧金山
新血管的增生随着 伤口大气氧含量 无大气氧存在下 的降低而增加 血管增生速度为 大气氧存在时 的 6倍
分校外科系首次
发现伤口的含氧
量与血管增生的
关系
“伤口透气”--陈旧的伤口愈合观 念认为伤口愈合需要氧气的作用,但 事实上,是利用人体体内血红蛋白的 氧合作用,大气氧是不能被伤口直接 所利用的。
干性愈合环境的弊端
频繁更换敷料,使创面局部温度下 降,
细胞分裂增殖速度减慢
创面与外界无阻隔性屏障,不能阻隔
细菌入侵,交叉感染的机会多 结痂造成伤口疼痛
干性环境
细胞只会“游泳”,不会“飞”!
湿性愈合理论的产生
1958年,Odland首先发现水疱完
整的伤口比水疱破溃的伤口愈合速
度明显加快。
结语
湿性疗法有助于伤口愈合,提供最适宜伤口愈合的环
境,可替代传统换药
1. 不会形成干痂,减少敷料更换时机械性损伤创面
2. 保留渗出液内的活性物质并促进其释放
3. 换药时痛感明显减轻,感觉舒适、方便
4. 操作简便,减少换药次数
5. 延长换药间隔时间,减少护理成本
6. 降低伤口感染的机会 7. 增加患者舒适度
4.无结痂形成,避免新生肉芽组织的再次机械性损伤;
保护创面的神经末梢
湿性愈合的机理
四、降低感染的机会
湿性敷料创面感染率:2.6%
传统创面处理下(干性)感染率:7.1%
湿性愈合的机理
五、保持创面恒温:
利于细胞有丝分裂 细胞有丝分裂速度增加108%
干燥与湿润环境对比
国内外现状
经过40年的临床研究和实践,湿
∂ 不刺激伤口及周围皮肤
∂ 保持伤口温度37℃
∂ 选用适当的敷料,保持伤口湿润,
有助肉芽组织生长
伤口愈合过程
国内外现状
伤口处理发展历史
湿性愈合理念
湿性愈合机理
干性愈合弊端
湿性愈合理念产生
正常伤口 愈合过程
炎症期
修复期 (增生期)
成熟期 (重塑期)
第一阶段:炎症期
主要参与的细胞:
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湿性伤口愈合的理念
ET 王祖晶 bendan611@
湿性愈合理论
使用各种新型敷料,促进坏死组织、痂
皮的软化、溶解、清除,营造适度湿润、 微酸、低氧或无氧及接近于体温的伤口温
度的微环境,从而加快伤口愈合。
正确的伤口护理理念
∂ 提供最适宜的伤口愈合环境 ∂ 清除坏死组织
∂ 防止细菌入侵伤口
谢谢聆听!
伤口处理的发展历史
伤口处理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开始
早在石器时代,人类就留下了对伤口处理
的记载.
伤口处理的发展历史
几千年前,开始以天然材料(包括蜂蜜、 蜘蛛网、植物提取物、苔藓、动物粪便等) 用于创面止血、吸收渗出液,有促进创面 愈合的作用
伤口处理的发展历史
公元前1500-1600古埃及人开始 用纱草纸作为敷料
细胞活动现象:凝血、炎症反应
伤口的特征:红、肿、热、痛
持续时间:从开始有伤口,持续2-4天
第二阶段:增生期
主要参与细胞: 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和上皮细胞 伤口表现:肉芽填充 伤口收缩 上皮爬行 持续时间:2-4天~24天 又分为: 肉芽形成期 上皮再生期
第三阶段:重塑期
主要参与细胞:巨噬细胞、胶原蛋白 细胞活动现象:血管萎缩、胶原蛋白重组 伤口特征:伤口瘢痕收缩、颜色变浅 持续时间:24天至数年 疤痕愈合的再好,愈合后强度也只能达到80%
湿性愈合理论的产生
1962年,英国的G.D.Winter博士在“幼猪皮 肤表浅性上皮形成速度和瘢痕形成”的研究 中发现,用聚乙烯膜覆盖猪的伤口,其上皮 化率增加了1倍。首次证实:湿润且具通透性 的伤口敷料加速愈合过程。 首次发表于《Nature》
湿性愈合理论的产生
◊Hinman 1963 年
首次在人体伤口 处理中得出同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