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性伤口愈合理论
清除坏死组织是伤口愈合的第一步。湿
性环境下,坏死组织被水合而释放纤维 蛋白溶酶以及其他蛋白溶解酶,这些酶 能水解坏死组织,有利于清创。
蛋白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都是免疫细胞
的化因子,能吸引免疫细胞的伤口移 动,加速清创过程。
维持伤口局部微环境的低氧状态
研究证实,相对低氧的状态下,成纤维
细胞生长速度最快,并刺激巨噬细胞释 放生长因子,使血管形成加速,从而加 速肉芽的形成,使伤口愈合时间缩短。
口,以保持伤口干燥,避免细菌感染,成为主要的伤 口护理原则,开创了干性愈合的先河。
伤口愈合发展的历史
20世纪60年代,人们开始研制各类新型敷 料,希望这种敷料既能吸收创面渗液获 得充分引流,又能将渗液全部或部分保 留在覆盖物中,维持一个湿润的环境。
干性愈合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在干性愈合理论的
用。 临床研究表明,在湿性环境中,伤 口感染率只有2.6%,而干性环境下感 染率为7.1%。
不形成干痂 避免再次机械性损伤, 减少疼痛。
伤口愈合五个阶段
如何正确地选择合适的敷料 ?
机械清创 水凝胶 绿期(高风险部位皮肤, 皮肤营养保护剂, 改善皮肤微循环和营养, 红斑期褥疮,慢性伤口 超薄水胶体敷料 增强皮肤屏障和抵抗力, 周边皮肤及创面愈合后) 减轻压力 黑期(干性坏死期) 加速坏死组织 的分解与吸收
由于湿性环境常常在闭合性敷料下面形
成,伤口局部的微环境常常是低氧状态。
有利于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移行
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酶活性的发挥
均需水作介质,因此,湿性环境能 保护细胞和酶的活性,有助于伤口 的愈合。 细胞在湿润环境下移行速度加快。
保留渗液内的活性物质 促进活性物质的释放
降低感染率
湿性愈合敷料对微生物具有阻隔作
指导下进行伤口护理。
传统的干性愈合理论认为伤口愈合需要
干燥环境,需要氧气的作用。
保持伤口干性环境的方法是开放伤口,
保持伤口干燥,促进伤口结痂。
干性愈 合环境 的弊端
干性愈合环境的弊端
结痂
干性环境延迟伤口的愈合
伤口粘连
每天更换
疼痛
感染
湿性愈合理论的产生
1962年伦敦大学的Winter博士首先用动物试验(猪)证
实,湿性环境的伤口愈合速度比干性愈合快一倍 1963年Hinman进行人体研究,证实湿性愈合的科学性 七十年代“湿性伤口愈合”观念逐渐被广泛接受
八十年代,诞生了第一代保湿性水胶体敷料
九十年代, 材料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适应伤口愈合不
同阶段特点,有不同作用的多种敷料。在欧美得到了 广泛的应用,用量超过了传统干性敷料
湿性愈合理论的运用现状
经过40年的临床研究和实践,湿性伤口愈合理论已
被欧美国家医疗界接受。 2000年8月,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在新颁布的行 业指南中指出,保持创面湿润环境是标准的伤口处 理方法。 在我国,湿性愈合理论的临床应用尚在争议。
湿性环境 促进伤口 愈合的机理
湿性环境有利于坏死组织的溶解
湿性伤口愈合理论
张叶英 2013年12月
内容简介
伤口愈合发展的历史 干性愈合理论及干性环境的弊端 湿性愈合环境理论的产生 湿性环境促进伤口愈合的机理 湿性敷料种类及特点
伤口愈合发展的历史
18世纪以前,伤口护理主要依靠经验,多使用自然物品
19世纪, 微生物学家巴斯德 Pasteur 使用干性敷料覆盖伤
黄期(炎症反应期)
藻酸盐类敷料 脂质水胶敷料
加速坏死组织 的分解与吸收, 吸收渗液 促进各种生长因 子的释放,刺激 毛细血管的生成 上皮细胞在湿性 环境里,移行的 速度更快
红期(肉芽生长期)
水胶体敷料 脂质水胶敷料
粉期(上皮形成期)
超薄水胶体敷料 脂质水胶敷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