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等教育心理学 第十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模拟题

高等教育心理学 第十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模拟题

一、选择题1.下面哪一个是“问题解决”?( C )A.回忆一个人的名字B.幻想自己是“灰姑娘”C.用一个词来造句D.荡秋千2.常常用电吹风来吹头发,却没想过用它烘干潮湿的衣服,这种情况属于( C )。

A.思维定势B.原型启发C.功能固着D.酝酿效应3.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 A )。

A.刺激情境B.即定疑问C.思维状态D.思维起点4.关于问题情境与问题解决关系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

A.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事物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B.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知识结构是否接近对问题解决没有影响C.问题情境中事物的空间安排与问题解决没有关系D.“心理眩惑”有助于问题解决5.关于问题的种类,对代数式a2-2ab+b2进行因式分解属于( B )。

A.一般问题B.有结构问题C.无结构问题D.特殊问题6.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l司一问题想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答案,这表明其思维具有( B )。

A.流畅性B.变通性C.指向性D.独创性7.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 C )。

A.思维程序B.调查研究C.验证假设D.论证假设10.创造性的基本结构中不包括( )。

A.创造性人格B.创造性思维C.创造性意识D.创造性勇气11.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 )。

A.智力技能B.思维品质C.思维程序D.能力或特性12.以下属于智力因素的是( A )。

A.注意力B.动机C.情感D.意志13.教科书上的练习题多属于( A )。

A.有结构的问题B.无结构的问题C.简单问题D.复杂问题14.由于看到鸟的飞翔而发明了飞机,这类创造活动的主要心理影响机制是( A )。

A.原型启发B.功能固着C.负向迁移D.定势影响15.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进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思维训练方法称为( B )。

A.讨论法B.头脑风暴法C.启发法D.用途扩散法16.受先前活动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殊准备状态称为( D )。

A.原型启发B.功能固着C.负向迁移D.定势二、填空题1.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解,问题就是在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 情境)。

2.问题解决有两种类型:一是( 常规性问题解决);二是( 创造性问题解决)。

3.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于20世纪初提出的一种阐明解决问题的性质和过程的模式,认为问题解决是一个尝试错误性质的渐进过程,一个通过尝试,错误的行为动作逐渐减少,正确的行为动作逐渐增加,最终形成固定的、稳定的刺激一反应联结的过程。

这就是( 尝试——错误模型)。

4.德国心理学家苛勒于1917年提出了一种阐明解决问题的性质和过程的模式。

该模式认为问题解决要求看出问题情境中的各种关系,而对这种关系的理解是突然产生的,是一个( 顿悟)过程。

5.杜威的问题解决模型认为解决问题一般包括五个步骤,依次是:( )、( )、( )、( )、( )。

6.英国心理学家瓦拉斯1926年提出的关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理论模型,又称( )。

7.信息加工观点认为,问题解决过程可分为( )、( )、( )和( )四个阶段。

8.分析问题就是要分析问题的( )和( ),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把握问题的实质,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

9.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种:( )和( )。

16.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面,心理学家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训练方法,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头脑风暴法;戈登技术。

三、简答题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观因素有哪些?2.简述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观点。

3.简述问题解决的特点。

4.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包括哪些方面?5.简述问题解决能力训练的基本步骤。

四、论述题1.论述创造性思维以及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试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解析: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问题的解决具有目的性、认知性和序列性的特点。

题中只有C.选项符合要求,因此,答案为C。

2.C解析:功能固着是指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

常常用电吹风来吹头发,却没想过用它烘干潮湿的衣服,这种情况正是功能固着的表现。

因此,答案为C。

3.A解析: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二是要达到的目标;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为此,可以把问题定义为: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因此,答案为A。

4.A解析:问题情境与问题的解决密切相关。

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事物太多或太少、“心理眩惑”等情况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知识结构是否接近、问题情境中事物的空间安排都影响问题的解决。

因此,答案为A。

5.B解析:有结构的问题是指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

对代数式a2-2ab+b2进行因式分解正属于这类问题。

因此,答案为B。

6.B解析:流畅性是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

变通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

独创性是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眼,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方法,具有新奇性。

因此,答案为B。

7.C解析:问题解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综合有关研究,可以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因此,答案为C。

8.D解析: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创造有真正的创造和类似的创造之分。

前者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后者产生的成品并非首创,只对个体而言具有独创性。

《金刚经》原文手抄稿不属于创造性作品,因此,答案为D。

解析:尽管对创造性有不同的定义,但一般认为,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因此,答案为D。

12.A解析:智力因素通常是指记忆力、观察力、思维能力、注意力、想像力等,即认识能力的总和。

它是人们在对事物的认识中表现出的心理,是认识活动的操作系统。

动机、情感和意志都属于非智力因素。

因此,答案为A。

13.A解析:有结构的问题是指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

教科书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完整的知识体系。

因此教科书上的问题多属于有结构的问题。

因此,答案为A。

14.A解析:原型启发是指从事物的相似或类比中看到或发现问题解决的途径。

利用原型启发,发展类比推理,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

鸟是原型,它对飞机的发明起到了启发作用,故属于原型启发。

因此,答案为A。

15.B解析: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思维训练方法称为头脑风暴法。

因此,答案为B。

16.D解析: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影响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

定势使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具有一种倾向习性,并影响问题是否顺利解决。

因此,答案为D。

二、填空题1.情境2.常规性问题解决;创造性问题解决3.尝试——错误模型4.顿悟11.问题情境12.建立接纳意见的气氛;提供问题解决的机会并给予反馈13.真创造;类创造14.流畅性;灵活性或变通性;独特性15.发散性思维l6.头脑风暴法;戈登技术三、简答题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观因素有哪些?答: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问题解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观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

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储存方式决定了问题能否有效地解决。

(2)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指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的倾向,有时有助于解决问题,有时妨碍问题解决。

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3)原型启发与联想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中看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原型是指对解决问题起启发作用的事物。

(4)情感与动机状态一般说来,积极的情绪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消极的情绪会干扰问题的解决,这是从情绪的性质方面讲的。

动机是促使人解决问题的动力。

没有解决问题的动机,不可能有解决问题的行为,问题当然不可能解决。

但动机过强,也会影响问题的顺利解决。

问题表征将任务范围或作业领域转化为问题空间,实现对问题的表征和理解。

问题空间就是人对问题的内部表征,包含三种状态,即初始状态、中间状态和目标状态。

初始状态指问题被认识时所处的情境;目标状态指要寻求的最终结果。

中间状态指在实现从初始状态向目标状态的转变过程中,由操作引起的种种状态。

(2)选择操作操作就是问题解决者把一种问题状态转变为另一种问题状态的认知活动,也叫算子。

有些算子可随问题空间的形成而获得,有些则需进行选择。

当问题空间较小时,正确的算子易于选择;当问题空间较大时,则难于选择正确的算子,需应用一定的问题解决策略来进行。

问题解决策略就是人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案、计划或办法,它决定着问题解决的具体步骤。

选择操作和确定问题解决策略密不可分,问题解决总是由一定策略来引导搜索的,可以将选择操作阶段同时看作是确定问题解决策略阶段。

问题解决策略主要有两类:一是算法策略,指解题的一套规则,它精确地指明解题的步骤。

二是启发式策略,指凭借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实施操作问题解决者实际运用算子来改变问题的起始状态或当前的状态,使之逐步接近并到达目标状态,也叫执行策略阶段。

简单的问题只需少量操作,选定的策略就能顺利实施,复杂的问题则需要一系列操作才能完成,有时甚至选定的策略也无法实施。

(4)评价当前状态对算子和策略是否合适,当前状态是否接近目标状态,问题是否已经得到解决等做出评价。

当前状态被评价为目标状态,则问题得到解决,否则需进一步选择算子和改变策略,甚至需重新表征问题空间。

3.简述问题解决的特点。

答: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需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其基本特点如下:(1)问题情境性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的。

问题情境指出现在人的面前并使人感到不了解和无法解决的那种情况。

它促使个体积极思考,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技能去寻求答案、解决问题。

没有问题情境就没有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结果则是问题情境的消失。

(2)目的指向性问题解决活动必须是有目的指向的活动,它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

没有明确目的指向的心理操作,不能称为问题解决。

(3)操作序列性问题解决需要运用高级规则,进行信息的重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