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连池地区区域经济发展调研随着我国科学发展观战略的实施,中国经济空间格局在经历了地方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的发展后,市场主导型的区域经济发展将迈出实质性步伐,区域经济整合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珠三角、长三角经济的崛起,都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树立了典范。
五大连池地区拥有独特的资源与经济特点: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是以世界著名火山和世界著名矿泉水而著称的,14座新老期火山在百万年间地质活动作用下,形成的火山锥、熔岩台地及与火山活动有关的矿泉水、堰塞湖、温泊、火山矿泥、残山、残丘、河流等地质遗迹,构成了一座宏大的天然的火山博物馆。
先后被授予了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全国只有24家),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唯一的矿泉水之乡、等六个国家级和两个世界级称号,已形成了巨大的无形资产。
而区内的矿泉水资源更是世界三大著名冷泉之一。
保护区旅游开发和矿泉水生产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国素;随着经济的发展,五大连池市社会经济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如何更好地促进本区域经济健康发展,是本次调研的目的。
一、五大连池地区自然及经济社会现状(一)自然条件概况五大连池地区位于我省中北部,行政区划位于黑河市所辖。
总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其中自然保护区面积为1060平方公里。
本区距哈尔滨市384公里,北距对俄罗斯开放边境口岸城市黑河市238公里,有黑河地铁及202国道通过,交通便利。
本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平均最低、最高气温为-24度—21度,平均降雨量为514.3MM,无霜期为121天。
本区位于小兴安岭山地与松嫩平原接壤的丘陵地区,海拔高度248-600M。
区内分布有典型的火山地质地貌,按成因形态可分为火山锥、熔岩台地及与火山活动有关的地质遗迹,新老十二座火山、熔岩台地、喷气锥、熔岩洞穴,以及矿泉水、堰塞湖、温泊、火山矿泥、残山、残丘、河流等有珍贵价值的地质遗迹分布其中。
本区水系较为发育。
主要河流有石龙河、张通世沟、药泉河等;由火山熔岩流堵塞河道形成的堰塞湖泊有:头池、二池、三池、四池、五池、药泉湖、月牙湖、南月牙湖等;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
本区土地资源由火山熔岩、地表水体、耕地、林地、草地、居民用地、道路等构成。
本区森林资源较为丰富,森林覆盖率为25.7%。
区内还有较为丰富的野生动植物、水产及矿产资源。
(二)社会经济概况1、行政区划及土地权属。
本区以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为主,延伸至五大连池市。
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属我省黑河市管辖。
总面积1060平方公里,风景区直接管辖面积720平方公里,其中333平方公里土地面积由五大连池风景区和五大连池市共管, 7平方公里土地面积由五大连池风景区和讷河市共管。
目前五大连池风景区区划:西起大庆农场二分场、东至固西河;南起青石村、青泉村、大连步校农场;北至尾山农场五队、尾山农场十四队、尾山农场七队。
下辖1个镇(3个行政村),2个社区,1个良种场,3个国营林场,事业单位33个,企业41个,中省市直单位29个。
辖区内有3个国营农场,3个部队农场,人口5.6万。
现有宾馆、疗养院28家共有床位4000余张。
现有耕地35.8万亩、林地31.5万亩、草原5.73万亩。
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周边地区主要为五大连池市,行政区划隶属黑河市,全境总面积9072平方公里,有2镇8乡,7个国营农场,11个部队农场,1个森工总局。
总人口34万。
2、本区历史沿革。
五大连池风景区从1979年至现在先后五次进行体制变革。
1979年设立德都县五大连池镇,1980年省政府设立五大连池管理处,后改为五大连池管理局,1983年10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五大连池市,1996年5月撤县并市,在原五大连池市成立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管理局,2000年11月成立了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即现行管理体制。
根据省政府黑政办综[2000]89号纪要精神,赋予五大连池管委会县级政府职能,管委会内设1部、1办、7局、1镇(与五大连池市共管)。
3、经济发展概况截止到2005年,自然保护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6676万元增加到12178万元,年均增长12.0%;其中第三产业由2000年3083万元增加到5287万元,第二产业由2000年596万元增加到2896万元,第一产业由2000年2397万元增加到3995万元;三次产业比由2000年的39.5:9.8:50.7发展到2005年的32.8:23.8:43.4;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0年162万元增加到281万元,剔除农业税不可比因素,年均增长11.6%;五大连池市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157000万元,年平均增长9.9 %。
其中第一产业88500万元,年平均增长12.6 %;第二产业11900万元,年平均下降0.3 %。
第三产业56600万元,年平均增长8.8 %。
现三次产业比为56.4:7.6:3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550元,年均增长9.5%。
全市一般性财政收入预计达到17676 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年平均增长4.2%。
二、五大连池地区区域经济特点及存在问题(一)区域内经济特点及发展潜力五大连池地区经济与省内其他地方相比,经济总量偏小,2005年自然保护区与五市经济总量不到20亿元。
三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一产偏重,二产偏弱,三产种类不全。
经济发展能力较弱,投入产出比偏低,一般性财政收入不足。
同时区内经济形式复杂,森工、农场、军队等各种经济形式的介入,也制约了本区的经济的发展。
但本区的独特地理特点,也蕴藏了经济发展潜力。
就其自然保护区来讲,首先,五大连池保护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可以概括为“三个世界之最”:一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火山地质地貌,地学意义重大。
五大连池火山群是由远古、中期和新期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地质地貌保存完好,是世界上少见的类型齐全的火山地质地貌景观,专家概括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典型性和美学性。
五大连池火山是中国首屈一指的火山,也是世界著名火山。
二是世界上最优质的矿泉水资源。
五大连池矿泉水是世界著名三大冷泉之一,有铁硅质、镁钙型重碳酸低温冷矿泉水,天然含汽,可饮可浴,健身治病;有偏硅酸、氡等类型矿泉水。
有“药泉”、“圣水”之誉。
1986年五大连池矿泉水就进入中南海紫光阁。
三是世界上最具医疗价值的疗养资源。
五大连池具有纯净的天然氧吧、独特的火山全磁环境、特效的药性洗泉、灵验的药用矿化磁化离子水、神奇的太阳能理疗场等,已成为闻名的疗养胜地。
其次,五大连池保护区具有极高的开发潜力,可以概括为“四个潜力巨大”:一是发展矿泉水加工产业潜力巨大。
五大连池矿泉水年自涌量达2000万吨,现年加工量万吨左右,如年加工达到100万吨,可实现产值100亿元,利税30亿元。
二是发展旅游产业潜力巨大。
五大连池可供开发景区20余处,景点400多个。
目前仅开发7大观光区、八大奇观,130个景点,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
如经进一步开发后年接待游客达到100万人次,可实现旅游收入4亿元以上。
三是发展疗养产业潜力巨大。
目前,五大连池疗养产业尚处于低档次、小规模水平,年均接待疗养人员2.5万人次,若伴随旅游人流扩大,改进疗养方式,增加疗养天数,年均接待疗养人员25万人次,年收入将达1.5亿元左右。
四是发展生态矿泉农业潜力巨大。
五大连池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如果依托五大连池特有的地理、水源、气候等先天优势,配合疗养中的“食疗”需求,开发独具特色的绿色食品和矿化产品,农业效益将会成番论倍增长。
正如省矿业集团给省委宋书记《关于开发五大连池火山资源的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五大连池的资源优势和开发潜力一旦得以释放,将会成为我省继煤、木、粮、油后第五大资源开发地和新的经济增长区,非常有希望像黄山、张家界、九寨沟等著名景区一样,对区域经济和全省经济发展起到比较大的牵动作用。
”就五大连池市来讲,一是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
“十五”期间,全市农业总产值由4.7亿元预计提高到6.2亿元,五年平均增长5.7%;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96元预计提高到2650元,;农业总收入由4.57亿元预计提高到6.1亿元,五年平均增长5.9%;粮食总产由1.69亿公斤预计提高到2.2亿公斤,五年平均增长5.4%。
经济作物种植和畜牧业、林业、水产养殖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二是工业产品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矿泉系列、特色绿色农产品等新一代工业品替代传统产品。
通过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成功地引入了一些域外企业,带动地方工业经济的发展。
2005年地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实现1950万元,五年平均每年增长10.3 %。
三是第三产业发展领域扩大,水平不断提高,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由34%上升到36 %,其中,交通、通信、旅游、社会服务等发展尤为迅速。
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实现3.41亿元,五年平均每年增长7.5% 。
旅游业不断发展,省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山口湖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得到完善,旅游收入累计达到160万元。
四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五年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42亿元,相继建成了2条通乡路、4条通村路。
城市重心东移战略的实施,使楼房面积五年新增15.6万平方米。
新建了山口旅游路、热电厂、高级中学、城区自来水改造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
全市公路里程从972公里增加到1081公里,。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加快,到2005年城区道路拓宽及升级发行面积达14.157万平方米,市区内环路基本通畅,城市道路骨架建设成型。
五是私营企业和对外贸易得到长足发展,2005年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上升到60 %以上,个体私营业户达2844户,其中私营企业达到60户。
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
外贸出口接连迈大步,十五期间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517万美元,其中2005年出口额预计达到190 万美元。
五年实际利用域外资金15.36万美元。
(二)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是由于体制原因,本区域分属两个地方政府管理,即五大连池风景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及五大连池市,同时区内还分布着森工、农场等中省直及部队等其他行政机构。
各行政机构从本部门利益出发,来谋划经济发展,是必造成区内资源不能共享,经济总体布局和产业结构都不尽合理,存在着资源重复开发与浪费、重复建设、产业趋同及不利于五大连池地质遗迹保护开发等各种问题。
例如:区内有不同体制、来自不同地区的从事矿泉开发企业就有十多家,规模、工艺、资金投入、产品质量不尽相同,品牌、营销、价格各自为战,致使五大连池矿泉水产业严重内耗,阻碍了矿泉经济的发展。
二是区域内主导产业不够壮大。
目前本区域内达成共识的主导产业是以开发独特火山地质遗迹的旅游业和矿泉水加工业,随着近些年的建设,两产业的开发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是整个区域的旅游业收入占GDP的比例还很小,还不足以拉动本区域的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