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董氏针灸常见病教案--李国政教授【董氏针灸门户网】

董氏针灸常见病教案--李国政教授【董氏针灸门户网】


膝关节受伤


治疗: (1)肩中穴、建中穴、上曲穴、云白穴、 李白穴、土水五穴。 (2)另可在背后手足区按压疼痛点放血。
膝关节受伤

取穴:肩中穴:位于肩骨缝之正中下二寸五分肱 骨上。 上曲穴:位于上臂后侧,肩中穴向外横开二寸。 下曲穴:位于上臂后侧,建中穴向外横开二寸。
土水五穴:位手掌拇指第一掌骨外侧骨下之上缘。 直刺五分。本穴对于一切膝关节疾病均有效。
胸痛

驷马穴:膝髌骨外上缘直上二寸为中穴。再直上 二寸为上穴,共三穴。
珠圆穴:手背部拇指第一节与第二节间横纹两侧, 共二穴。 火串穴:手背横纹上二寸五分,两筋骨间陷中。 木穴:掌面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内侧三分处为木二 穴。其上下各二分半为木一穴、木三穴。 灵骨穴:手背虎口,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 是穴。
失眠

治疗:心灵一、二穴和镇静穴。
首先,应循循善诱找出失眠的原因,例如 是否在心理上有过度的压力或刺激,或是 环境的变化以及摄取过量咖啡因、兴奋剂 的食品、饮料等因素,只要将其原因予以 去除,将不药而愈。另外针灸可以辅助治 疗。
失眠



取穴:心灵穴:手掌朝上,手腕横纹上一 寸五分两筋之间是为心灵一穴,一穴直上 一寸是为心灵二穴。 镇静穴:在两眉头之间正中上五分。
②肩凝穴的治疗范围包括颈部和肩部,而 治疗部位的不同随下针的角度、深度,及 入针方向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偏头痛
偏头痛是一种突发性疼痛;且常反复的发作, 发作次数因人而异,短则几天一次,长则 数年一次,每次发作,可持续几小时或几 天。发作时常伴有呕吐、恶心、畏光、四 肢发冷等现象、西方医学认为其原因可能 与脑部循环之机能性障碍有关,其机转至 今不明。偏头痛多发作于体虚者,而女性 经痛有时也会伴随偏头痛,感冒也会引起 偏头痛。
常見雜病症

胃痛 便秘 失眠 月事不调


带下
感冒
胃痛
由于现代人生活步调紧凑:生活作息不正常, 用餐暴饮暴食毫无节制,并且市场食用刺 激性强的食品例如:辣椒、酒、咖啡…… 等以及一些不易消化吸收的食物,长期下 来造成尾部重大负担而导致胃痛。另外长 期滥用药物如市面上某些消炎药,会破坏 胃壁的黏膜,造成溃疡性胃痛。

脚踝扭伤


治疗: (1)踝灵穴、五虎穴。 (2)急性扭伤所造成之局部红肿,可在病 位散刺放血消肿。 (3)如果扭伤久而不愈,在患外表面之皮 肤会有异色点出现,此时可先在这些异色 点刺放血,再做后续治疗。 (4)较严重者可加肩中穴、头皮针顶旁足 一带,配合导引行气法立即见效。
脚踝扭伤
董氏针灸常見病讲义 李国政教授
常見疼痛專病




落枕 偏头痛 胸痛 背痛 胁肋痛 闪腰
落枕

说明:落枕又称颈部伤筋,常发生于早晨 起床后,一侧颈部肌肉酸痛。活动受限无 法转动。严重者疼痛牵引背部。此症状发 生的原因多由露卧当风或睡眠姿势不当所 引起,例如睡时电风扇直吹颈部,或垫的 枕头过高等都会造成落枕。传统医学认为 此皆经肌气血运行受阻所致。
背痛

取穴: 重子穴:掌心向上,当大拇指掌骨之间, 虎口下一寸处。 重仙穴:掌心向上,当大拇指掌骨与食指 掌骨之间,骨缝下是穴。 驷马穴:驷马下穴在膝髌骨外上缘直上七 寸五分处,即通山穴上五分向外横开一寸, 下穴直上二寸为中穴,中穴直上而寸为上 穴。
背痛

灵骨穴:握拳取穴,在拇指与食指叉骨间, 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
闪腰

备注:一般腰痛在平时配合按摩或定热敷 加强於处的血液循环,并且应停止一切腰 部剧烈活动或使腰部受力过重的工作。
手腳疾病
跟痛
小腿肚胀痛

小腿肚胀痛常发生于平时很少运动,而一 次的过量活动之后,造成乳酸堆积在肌肉 中而引起的。此时最好能予以推、揉、按、 压让肌肉舒展,气血通畅来减轻疼痛。古 书中会经说到不与不灸足三里之人同行, 可知、足三里对于小腿的疼痛舒缓有其一 定疗效。而本篇所列之穴位乃董氏针灸的 独特针法和配穴法,与传统治疗方式有所 差异,当慎别之。

背后手足区:位于胸椎第二到第九椎旁开一寸及 膏肓、肩胛上一带。
脚踝扭伤

脚踝扭伤是指过度的外力压迫之下,踝部 韧带的损伤而言,若是外踝部韧带扭伤, 则脚踝外翻动作疼痛明显;若有内外翻脚 踝畸形,则为韧带断裂。
扭伤后如果有红肿的情形,表示微血管破 裂严重,造成内出血,此时应先冷敷止血 后,再以针刺来治疗。
落枕


治疗: (1)以肩凝穴为主穴,配合肾关穴、 (2)此症须配合董氏导引行气针法,效果 才显著。
肩凝穴:手背第二指指掌关节交界处。 肾关穴:当膝盖胫骨内侧下缘直下二寸五分 处是穴。
落枕

备注:①发生落枕应避免再度受到风寒的 侵袭,应保持颈部及身体保暖并及早就医 治疗。若是疼痛难耐,可以先自行在患处 行刮痧或加以按摩,有缓解疼痛的效果。
闪腰


治疗: (1)偶发性的闪腰可于人中穴、腕顺一穴 下针,并配合导引行气针法,再配合二角 明穴,胆穴、三河穴、分水穴下针。 (2)严重的腰痛可于病位放血治疗。 (3)肾脏机能失调所引起的腰痛应以治疗 肾脏为主,可取水金穴,水通穴及下三皇 穴来治疗。
闪腰





人中穴:在鼻下,人中沟上三分之一处。 腕顺一穴:在手背小指掌骨外侧下缘,手腕横纹下一寸五 分处。 二角明穴胆穴:手背中指第一节中央线上,共二穴,其内 外侧各五分为胆穴。 三河穴、分水穴:掌面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上二分半为三河 一穴,每上二分半再一穴共三穴,分水于掌面小指第一节 外侧三分线上。 水金、水通穴:嘴角下五分为水通穴,水通穴向内斜开五 分为水金穴。 天皇穴、人皇穴、地皇穴;十四经阴陵泉直下一寸为天皇 穴,内踝骨上缘三寸五分处,即三阴交上五分处为人皇穴, 人皇穴直上四寸在胫骨内侧为地皇穴。



背痛

背痛是恨很常见的一种症状,其发生的原 因很多,例如:坐、立的姿势不良,运动 伤害、撞伤、打伤或是挫伤,均是学生背 痛的主要原因,其他如胸部疼痛久不治是 脏腑久病,均会进一步引发背痛,故其治 疗方式也各不相同。
背痛

治疗:
背部疼痛,须于痛点点刺出血,再加重子 穴、重仙穴、驷马上穴、驷马中穴、驷马 下穴或灵骨穴来治疗,并配合导引行气法。
足跟痛




取穴: 骨关穴:手掌朝上,腕横纹正中央下五分偏外侧 五分。 木关穴:手腕横纹正中央下五分偏内侧五分处。 中关穴:手腕横纹正中央下五分处。 正筋、正宗、正士穴:正筋在足后跟筋正中央上 方距足底三寸五分,正筋上二寸为正宗穴,正宗 上二寸为正士穴。 备注:此病状亦可采用经外奇穴之女膝穴(即于 跟骨下)采用中、左、右三方刺。而在擎引行气 时亦可采用太溪穴、昆仑穴。

足跟痛

说明:足跟痛的症状是在行走或立时足跟 底部感到疼痛,其原因有足跟处脂肪纤维 垫不分部分发炎、急性滑囊炎、跟骨刺及 平跖足等。在校园中以足跟撞伤致脂肪纤 维垫或滑囊发炎为多,治疗也较为容易。
足跟痛


治疗:(1)取对侧骨关穴、木关穴、中关 穴下针,针刺方向为骨关穴朝三毛穴,木 关穴朝三星穴,中关穴朝三火穴下针,进 针深度一寸至一寸半。再配合董氏导引行 气针法,疼痛可立刻缓解。 (2)较严重者可再加正士穴、正宗穴、正 筋穴来做擎引行气的作用,可舒缓足跟的 气结。

胁肋痛

取穴:
木一穴:掌面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内侧三分 下二分半处。

木二穴:手掌面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内侧三 分处。
木三穴:手掌面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内侧三 分上二分半处。

闪腰
闪腰可分为偶发性及时常性两种,偶发性 即一般所称的急性腰扭伤,其造成原因是 强力负重所导致腰部肌肉强烈收缩而至筋 膜、肌肉、韧带等处发生损伤的结果,或 是因劳动时姿势不当使腰部的韧带和肌肉 组织之间平衡失调,使部分肌肉韧带因超 负荷而造成损伤。
胁肋痛

治疗: (1)轻微肋骨痛可针刺对侧木一穴、木二穴、木 三穴,并配合董氏按摩导气针法,以达奏效。 (2)较严重及长年累月的肋骨痛须先以三棱针在 患处刺出黑血,在针刺上述穴位。
备注:①于胁肋处放血时,须掌握下针深度,不 可太深,否则可能刺穿胸腔造成气胸。 ②胁肋疼痛须及早治疗,否则疼痛范围易打散至 背部或胸腔肌肉,造成背痛及呼吸疼痛等严重症 状。
胸痛
胸痛大都是由于胸部受撞击后延误治疗不 当的后遗症,可能伴随的其他症状有呼吸 不顺畅,呼吸会痛或胸闷等现象。非由外 伤所引起,则胸痛的原因可能属于神经性 的胸痛。
胸痛



治疗 (1)撞伤等引起的胸痛,可在病位处放血 并针刺驷马穴,以董氏倒马针法下针。 (2)神经性的胸痛可在病位放血,针刺珠 圆穴、火串穴、木穴、灵骨等穴。 (3)长期胸痛所引发的背痛,必须配合背 部病位放血。
小腿肚胀痛


治疗:(1)以心灵穴三穴任取一穴,加腰 灵穴及上火圣穴,形成倒马针法,并配合 董氏之导引气针法。 (2)下针后若患者痊愈既可立刻拔针,疗 效之神速,常可在数秒或数十分钟内显现, 不愧为董氏奥妙之精华所在。
小腿肚胀痛

取穴:心灵穴:手掌朝上,手腕横纹上一寸五分 为心灵一穴再上一寸为心灵二穴,再上一穴为心 灵三穴。 腰灵穴:腕横纹处中央直上四寸五分之正中央点。 上火灵穴:曲泽穴下一寸半处。 备注:预防小腿胀痛,最好的方法还是在于做运 动应循序渐进,勿过度运动造成伤害,并且于运 动前后充分做好暖身运动及伸展运动让身体达到 最适的状况,亦可于运动完毕多加以按摩小腿以 减轻不适之症。此三穴能治小腿肚的胀痛,欲深 入其理者,可参阅拙著手足对应针法。
胃痛


治疗: (1)土水穴、四花穴、灵骨穴为主,再配 合十四经的中脘穴、梁门穴治疗。 (2)配合董氏的按摩导气针法,可达治疗 的最高品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