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文学三十年(试题整理)

中国近代文学三十年(试题整理)

《汉园集》诗集.1936年出版的三位青年诗人的合集,内收何其芳的《燕泥集》、李广田的《行云集》、卞之琳的《鱼目集》
《新青年》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

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此外,同名的还有日本侦探杂志《新青年》、新青年网站和新青年论坛。

1915年9月15日创刊﹐陈独秀主编,第1卷名《青年杂志》。

《青年杂志》自第2卷(1916年9 月)改名《新青年》,自此成为反封建和鼓吹民主革命的中心刊物。

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前期新月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

1927年以前,以北京《晨报副刊》"诗镌"为基本阵地的诗人群。

主要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杨世恩、孙大雨、刘梦苇、于赓虞等。

于是,以《诗镌》的创办为标志,新格律诗派即"新月诗派"开始形成。

虽然《诗镌》只出了11期便于1926年6月停刊。

但它所倡导的新格律诗的理论和实践,已经在新诗坛上形成风气并留下了影响。

《诗镌》时期的活动,-般认为是前期"新月诗派"。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

自叙传小说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郁达夫1921年出版的《沉沦》小说集使自叙传小说成为一种潮流。

作品中以第一人称写“我”,即叙述者自己,最常用的手法是直抒胸臆,即在表现自我主人公所经历的日常生活情景时,以充满激烈情绪的笔调去描写,在事件的叙述中作坦率的自我解剖。

“自叙传”抒情小说又叫“自我小说”。

作品中大都有一个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但作者并不着意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和以深刻的思想教育读者,而是直接抒发主人公的强烈感情去打动读者。

集中写“穷”(生的苦闷)写“色”(性的苦闷)的情况。

既有强烈的叛逆倾向,又有浓郁的感伤情调。

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

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

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

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代表作有《雨巷》,《寻梦者》、《单恋者》、《烦忧》。

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他的诗歌中内含的多种思想艺术气质,都显示着或潜存着新诗的发展与流变的种种动向,从汲取中国古典诗词的营养到采撷西方现代派手法,最终走向咏唱现实之路,几经寻觅和创新,形成了自己诗歌的特殊风格和色调。

尤以其诗境的蒙胧美、语言的音乐美和诗体的散文美为主要特色。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

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丁玲早期知识女性形象
丁玲小说的女性形象有四个特点:美傲悲勇。

丁玲的笔触是伸向知识女性的命运上的,她把女性意识同民族意识、革命意识连结在一起,侧重表现她们鲜明的女性自我意识和叛逆性。

而且,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经历了个人主义向集体主义的转变过程,使女性意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早期的个人主义倾向
随着《莎菲女士的日记》的问世,丁玲就以宣扬女权为目的登上文坛。

这一时期,丁玲一直在追寻自我个性,她笔下的女性大多是有着先进的思想却还在现实的漩涡中苦苦挣扎的知识青年。

茅盾曾说,丁玲是“满带着五四以来时代的烙印的”,她笔下的人物“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

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丁玲大胆表露被封建意识压抑的女性对性爱的渴望,喊出了以往任何时代都难以听到的女性的声音。

莎菲是一位在大时代革命潮头波涌面前,失落在个人追求的涡流里,对生活感到悲观、甚至感到绝望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她成为“‘五四’以后解放青年女子性爱上矛盾心理的代表者”。

同时,丁玲在描写一个没落中的地主官绅阶级的青年女子,接触着“新思潮”和上海资本主义生活时所现露的意识和性格的《梦珂》里,在讲述一个贫农的女儿,对于资本主义的物质的虚荣的幻灭的可怜的故事《阿毛姑娘》里,都任情的反映着她远离社会的,个人主义的无政府的倾向。

郭沫若《女神》的艺术特色
1、《女神》在形式上的创造:
创造了自由体诗的形式。

《女神》实践了郭沫若自己关于“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创作主张,使诗的形式得到了完全的解放。

《女神》不追求任何一种固定的现有的格式,任凭感情驰骋,自然流露,依据内在的感情节奏,自然地形成诗的韵律。

它的五十余首诗,每首诗都是一种新的格式。

《天狗》诗句短促;《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有一种割不断的绵绵情意,正好适合表现眷念之情;《凤凰涅槃》的诗句参差不齐,长短并用,富于变化,或长吁,或短唱,节奏感十分强烈,表现出一种悲壮气氛。

2、《女神》的比喻、象征手法:
《女神》常使用比喻、象征的手法,借助某一形象来寄托、抒发自己的感情,使感情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这是郭沫若诗歌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

在《女神》中,无论是古代神话、历史故事中的人物,还是人格化的自然景色,其形象的选择都十分巧妙、恰当、新颖,与要表达的感情内容相一致,山岳海洋,日月星辰,风云雷电,也都唱的是“郭沫若之歌”。

《天狗》用民间传说中天上破坏者的形象来表现对世界的反叛和破坏情绪,《炉中煤》用受压于地下的、乌黑低贱的“黑奴”──煤的形象来表现劳苦者的爱国之情,十分新颖而恰当。

3、《女神》的豪放风格:
女神》的豪放风格是新诗中豪放派的先驱。

在《女神》中虽也有“丽而不雄”的风格的作品,但能代表《女神》特色的,是惠特曼式的“雄而不丽”的风格。

它的想象新奇,语言粗犷,气势磅礴,声调激越,笔调恣肆。

它的美是一种壮美,男性的阳刚之美。

《故事新编》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是鲁迅先生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而写就的短篇小说集,包括他在不同时期所写的8篇作品(《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

这些作品的语言秉承鲁迅先生的一贯文风,幽默风趣,婉而多讽。

故事的内容虽来源于历史,但只是用了一点因由,经作者随意点染,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一副绝妙奇趣的画卷。

思想内容
1.批判孔孟之道,抨击现实中的尊孔派,揭露孔孟之徒的老祖宗——孔丘的虚伪卑劣。

2.从现实斗争的需要出发,歌颂古代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及反抗复仇精神,歌颂人民反抗侵略、勇
于斗争的精神。

3.揭露国民党统治的黑暗,勾画国民党及其御用文人的丑恶嘴脸。

艺术特色
1.追寻“古”与“今”之间的深刻联系,在小说艺术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有意打破时、空界限,
采取了古今糅杂的手法,并创造了喜剧性的穿插人物,加入大量现代语言、情节与细节。

2.在许多篇章中可以发现或显或隐,或浓或淡地存在着“庄严”与“荒诞”两种色彩与语调(旋
律),互相补充、渗透与消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