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章国际贸易

第3章国际贸易


续六:例证分析(如图3-3 )
自由贸易均衡在价格比率为每码1(tt=1)蒲式耳的时候 得以实现。 在由无贸易向自由贸易转变的过程中,美国的生产者 通过减少布匹生产、增加小麦生产,使生产点从S0点 移到S1点;美国可以在C1点进行消费。 世界其他国家,从无贸易向自由贸易的转变使得布匹 的相对价格上升,因此,生产者增加了布匹的生产, 减少了小麦的生产,从而使生产点从S0点移到S1点。 世界其他国家可以在国际均衡价格水平下进行贸易, 从而使消费可以离开生产点在经过S1点并代表这一价 格比率的C1点处进行消费。
续一:图3-2
性曲线
无贸易条件下的无差异曲线与生产可能
续二:具体说明
第一、从曲线的形状可以看出,有且仅有 一个最优点。无贸易(或者说自给自足) 的均衡点为S0 点,在该点社会无差异曲 线(I1)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 第二、在S0 点与两曲线同时相切的直线的 斜率表明:美国无贸易均衡的布匹的相 对价格为每码2蒲式耳。
假定:中国为小麦潜在进口国,小麦市场由封闭到开放,
会给各利益方如下影响(图4-4,分析见p8反面)
价格
Ⅰ、中国小麦市场
价格
Ⅱ、世界小麦市场
SC c 2 a 1 e 进口 DC 0.67 C A b d B f D b+d
SW
E
DW
0 40 小麦(百万吨)
0
20
40
60
小麦 (百万吨)
续四:总结
封闭经济下,中国消费者剩余由c区代表,开放贸易之 后,价格线下移,消费者剩增加,由c区变为c+a+b+d。 结论:开放贸易使一国消费者得利。 封闭经济下,中国小麦生产者之“生产者剩余等于 a+e,开放贸易后,价格下跌,生产者剩余减少为e。 结论:开放某种产品的进口贸易,将会损害这种产品 生产者的利益。 中国净贸易利得:消费者剩余增加减生产者损失 【(a+b+c+d)-c】 - a=b+d。这是一国自由贸易之 净利得。 中国的净贸易利得反映在国际市场均衡图上为三角区 域b+d,与之相邻的f区域,则是小麦出口国可获得的 贸易净利得,后者落入出口国生产者手中。
小 麦 80
美国 I1 I2 S1
小 麦 tt=1
世界其他国家
55 40
C1’ I2 I1 S1’’
60 80 100 布匹
T
S0
C1
30 15
0
tt=1 0 20 40 60布匹
T ’
S0’
P=0.67
P=2
Ⅱ、用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进行分析
P
Sus A
p
2 出 口 1 进 0 20 口 40 60
第三章 相互需求理论
研究背景
无论是古典贸易理论,还是要素禀赋理论,都是从供 给方面来探讨国际贸易的基础,即从技术差异、要素 禀赋差异等供给方面的因素来解释比较优势的决定。 基于生产理论的国际贸易理论模型比较注重静态分析, 而现实中,国际贸易的重要决定因素总是随着时间的 发展而不停地演变,在国际贸易中,需求和供给正如 在国内市场上那样,是相互影响的。 为了描述贸易的利益和影响,必须了解国际价格确定 在哪一点上,这需要有一种完全明确的价格和数量模 型。 在李嘉图(Ricardo)的不变成本的比较利益例子中, 价格必须是在贸易前甲国的国内比价和贸易前乙国的 国内比价之间,但没有说明如何确定在哪一点上。 再有,贸易利益如何分配,取决于新的国际价格,而 仅仅从供给角度来分析是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T值变动的三种可能及其含义: (1)T>1,表明一国贸易条件有所改善; (2)T<1,表明一国贸易条件有所恶化; (3)T=1,表明一国贸易条件未变。

结论:贸易利得取决于贸易参与国进出口商品 价格变化的程度。 由此可引出一个关于贸易利得的国际分配规律: 开放贸易所得利益的分配与贸易对双方价格变 动的影响直接成比例;如果X国贸易后价格变 化x%,Y国价格变动y%,则有下式: X国净利得/Y国净利得=X/Y 因此,贸易曲线弹性小的一方获利较多。 如 在 图 3-4 Ⅱ 中 , 获 益 更 多 的 是 中 国 ( 为 什 么?)p11
续二:贸易效应(表3-1)
贸易效应 价格 供给量 需求量
进口国市 场(A国) 出口国市 场(B国)
2.需求曲线的背后:社会无差异曲线——
生产和消费共同作用 (p5)
(1)无贸易的情况——见图3-2 无贸易条件下的 无差异曲线与生产可能性曲线(先分析图3-2) 在无贸易情况下,美国必须自给自足,并且必 须找出国内生产小麦与布匹的最佳组合以便实 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在美国能够进行生产的所有点中,只有S0 点能 够达到无差异曲线I1的福利水平。
贸易条件变动计算公式:
T Px Py


i 1
X i Piii ຫໍສະໝຸດ 1MPi*
T:贸易条件(TOT); Px:一国出口商品综合加权价格指数; Py:一国进口商品综合加权价格指数; Xi:第i种商品出口在该国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 Pi:第i种商品计算年价格对基年价格的比率; Mi:第i种商品进口在该国总进口额中的比重; Pi*: 第i种商品计算年进口价格对基年价格的比率。
续七:数据分析
在每码 1(tt=1)蒲式耳的国际价格比率下,美国愿意出 口40亿蒲式耳的小麦,也就是在S1点生产的80亿蒲式 耳与在C1点消费的40亿蒲式耳之间的差额;世界其他 国家则要进口40亿蒲式耳小麦,也就是55亿蒲式耳国 内消费与15亿蒲式耳国内生产之间的差额。在这一价 格比率下,美国要进口40亿码的布匹(60亿码的国内 消费减去20亿码的国内生产);世界其他国家要出口 40亿码布匹(1 00亿码国内生产减去60亿码国内消 费)。 由此,两种产品的国际贸易市场都达到了均衡。每个 国家的进出口数量可以用代表这一数量的“贸易三角 形”来表示。美国的贸易三角形由直角三角形S1TC1 来表示,而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三角形则由C1TS1来 表示。 当两个贸易三角形全等,从而双方在贸易数量上达成 一致时,国际均衡就得以实现。
0
x*
商品X
续一:图示解释
(1)封闭经济下A国X价格较高,均衡供求量(A点)为x0;
开放贸易后,价格下跌至P*。影响:①需求增加;② 国内生产减少;③新的需求与国内产量之间的差量, 由进口弥补。 (2)封闭经济下B国X价较低,X的均衡供求量也小;开 放贸易后价格上升。影响:①国内需求减少;②供给 增加;③新的供给与国内需求之间的余量由出口解决。 (3)A、B两国市场的变化反映在国际市场上,便是国 际供求均衡量(X*)和均衡价格(P*)的形成。 结论:若将需求因素引入国际贸易分析中,则国际贸 易不仅会影响一国的生产而且还会影响一国的消费模 式和价格。
(1)比较成本确定互惠贸易的范围
穆勒在比较利益论的基础上,用两国商品交换 比例的上下限阐述了贸易双方获利的范围问题。 现在以中、美两国按比较优势原则生产和交换 大米、小麦为例,具体说明如下:假定中国和 美国投入一定量的劳动生产大米和小麦的数量 如表4-3:
续二
各个国家能够从贸易中得到多少收益, 这取决于持续的国际贸易均衡时的国际 价比率。 如果一个国家的出口产品价格(相对价 格)相对于其进口产品价格(相对价格) 更高的话,就会得到更多的贸易收益(?)。 因此,对每个国家来说,其贸易收益取 决于它的贸易条件。
续三(1)贸易对生产与消费的影响(局部均衡分析)
续三
(2)有贸易的情况——见图3-3自由贸易 及其影响的两种图示 为了显示开展贸易所带来的影响,需要 考察两个国家的经济。 图3-3A中的左图表明了美国经济的情况, 右图表明了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状况。 每个国家的无贸易均衡都在S0点。
图3-3 自由贸易及其影响的两种图示
Ⅰ、用无差异曲线和生产可能性曲线进行分析
4.贸易条件(The Terms of Trade):
贸易利得分析表明国际贸易的国际分配具有倾 向性。 要估计出国际贸易利得的分配倾向,须计算贸 易对参与国价格的影响程度。 简单地说,分配比例取决于贸易参与国进出口 商品价格变化的程度。 由此可以引出一个与贸易利益有关的概念:贸 易条件。
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一国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 的比率。
1. 穆勒的相互需求论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从供给方面说明,各国专业化 生产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然后相互进行贸易,都能 得到贸易利益。 比较成本理论只是论证了互利贸易的基础以及贸易利 益之所在,而没有说明总的贸易利益如何在贸易双方 进行分配。 贸易利益的分配取决于国际价格的确定,而实际交换 比例(国际价格)的决定,不能只看供给,必须要把 供给和需求结合起来分析。 约翰· 穆勒在比较成本理论的基础上,着重从需求方面 的分析入手,探讨了国际交换比例(国际价格)的实 际决定问题。 约翰· 穆勒提出了相互需求论,对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 论作了重要的说明和补充:用两国商品交换比例的上 下限解释互惠贸易的范围;用贸易条件说明贸易利得 的分配;用相互需求程度解释贸易条件的变动。
续五:自由贸易的福利影响(表4-2)(p8)
集团 无贸易的剩 余 自由贸易的 剩余 贸易的净效 应
中国的消费 者 中国的生产 者 作为整体的 中国
世界其他国 家
续六(2)贸易对国家利益的影响
总的说来,贸易双方都可能从开放国际贸易中 获得利益,社会无差异曲线表明贸易使每一方 都获得较高的总满足水平。 进口商品的消费者从开放贸易获得的利益,其 价值显然大于与进口相竞争的生产者所受的损 失(如何理解?)。 出口商品的生产者从开放贸易获得的利益,其 价值显然大于与出口国国内的消费者所受的损 失(如何理解?)
1. 供求共同发挥作用的贸易模式(图3-1)
Ⅰ、进口国市场(A国) PX/PY III、国际市场 II、出口国市场(B国)
SA
PX/PY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