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情表》知识与能力检测_模板

《陈情表》知识与能力检测_模板

《陈情表》知识与能力检测_模板一、关于作者与背景李密,晋初散文家,字令伯,四川彭山县人。

幼年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长大后博学善辩。

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

当时东吴尚踞江左。

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与此同时,当时李密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

正因如此,李密屡被征召。

二、能力检测1、下列红色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A、臣以险衅(xìn)夙遭闵(mǐn)凶终鲜(xiǎn)兄弟常在床蓐(rù)B、猥(wěi)以微贱责臣逋(bǔ)慢犹蒙衿(jīn)育宠命优渥(wò)C、岂敢盘桓(huán)有所希冀(yì)日薄(bó)西山除臣洗(xiǎn)马D、逮(dǎi)奉圣朝过蒙拔擢(zhuó)门衰祚(zuò)薄更(gēng)相为命2、下列红色字解释有误的两项()()A、晚有儿息:子形影相吊:安慰B、逮奉圣朝:等到未曾废离:停止C、寻蒙国恩:寻找除臣洗马:授与官职D、刘病日笃:病重不衿名节:自夸E、日薄西山:靠近听臣微志:听从F、夙婴疾病:缠绕供养无主:主持3、下列红色“以”解释完全相同的两项()()A、臣具以表闻B、猥以微贱C、但以刘日薄西山D、圣朝以孝治天下4、下列红色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A、急于星火:像B、臣之进退:取独C、无以至今日:没有用来……的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因此5、下列红色词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A、至于成立B、则告诉不许C、臣之辛苦D、举臣秀才E、实为狼狈6、填空:①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__________,至于成立。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②但以刘日薄西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臣无祖母,__________;祖母无臣,__________。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者富贵而名摩①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①摩:通“磨”。

7、下列表述不符合上文意思的一项()A、古代富贵而名字磨灭的人数不胜数,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被人所知。

B、《周易》《春秋》《离骚》《国语》《吕览》《说难》《孤愤》《诗》都是圣人抒发愤懑之作。

C、周文王等人都是因为现实的不如意,为发泄抑郁不平之气而著书,希望能再次受到重用。

D、“思垂空文以自见”一句的意思是想留下文章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空文”,是与具体的功业相对而言。

附参考答案:1、A(B责臣逋(bū)慢C、有所希冀(jì)D、逮(dài)奉圣朝)2、CE(寻蒙国恩:不久;听臣微志:准许)3、AD都是“用”(B、猥以微贱:凭借;C、但以刘日薄西山:因为)4、A、急于星火:比5、E(A、至于成立:成人自立;B、则告诉不许:申诉;C、臣之辛苦:辛酸和苦楚;D、举臣秀才:优秀人才)6、①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②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7、C.“希望能再次受到重用”原文没此意。

妹妹高二(7)班杨娴静“我一看就知道杨雅没在好好学!每次我下班一回来,她就赶紧向我汇报:‘妈,我今天背什么什么了……,怎么样,给你背吧!’——明明知道我听不懂!”妈妈一边叠衣服一边忿忿地向我报怨。

我背对着她,飞速地敲着键盘,想像着古灵精怪的老妹若听到这些后脸上应呈现的令我愉悦的表情。

由于我非常企盼看到,便打算在晚饭后散步回家的路上慢慢讲给她听。

但她反应比我快,率先建议:“嗯~亲爱的,”我警觉地转过头,“干吗?”“别紧张啊!呵呵。

我们先别回去,先运动运动再说,怎么样?”“你行了,招吧,怎么了?”我一向喜欢果断地揭穿她。

她急促转过涨红的脸,对视一会,终于心虚了笑了笑:“不是,主要吧……我就有点怵我娘,”语气开始流畅“你不知道啊?!我觉得她脸上就写了俩字——作业!所以吧,每天她一下班,我就赶紧向她汇报,我今天干嘛干嘛了……”她仍滔滔不绝,我笑地快要死去……亲爱的(老妹),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啊!二“哈哈哈……我给你们讲个笑话啊!有一次我们班一男生送我好朋友一瓶冰红茶,我正听随身听,以为他送我的呢!……哈哈,结果我就把它喝了!”她几乎是喊出最后一个字,然后就哑然了——她已笑不出声了——闭眼张嘴,拼却最后一点气力——我了解,那是她在歇斯底里的情况下登峰造极的状态——她已经笑的快昏死过去了。

电梯里还有两个人,木然地看着她,心里充满了问号——“这有什么可笑的?”等她有点缓过来时,我皱着眉问她,“你没事吧?……干嘛这么兴奋啊?”“因为…因…为,我不极度兴奋就会极度哀伤!”她显然还没从至High的境界缓回来,断断续续地大喊道,“亲爱的,你更喜欢我哪一种啊?”“……”我需要时间。

认真思索了一番后,我严肃的告诉她:“你还是离我远一点吧。

”“……”三“看!那有只猫!”我惊呀。

“黑的耶……看是不是‘四蹄踏雪’?”“嗯…不是…但是它通身乌黑,一根尾巴倒是雪白雪白的……”“哦……‘雪里拖枪’!”“雪里拖枪?”听者迅速转头。

“真生动啊!黑猫拖着一支还沾着雪花的长枪……画面感强!一个拖字更用的好!妙啊!……是哪位大侠的创作?”“我编的。

”[评语]杨娴静同学这篇随笔看似信笔写来,毫无章法,实为大家之笔,几个动作及几组对话就将“妹妹”的形象刻画得生动入微,跃然纸上。

文章开头入题快,以情境开头,又以情境结尾,行文简洁,干脆利落毫无赘言,妙哉!《陈情表》知识与能力检测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这是一个连锁复句,用“……愈……,愈……,……愈……”来表示这种关系。

第一个分句“入之愈深”是条件,第二个分句“其进愈难”是紧承这个条件所产生的结果。

在这里要注意几个分句的主语是不相同的,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余与四人”,因承上省略,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是“其进”,“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第三个分句的主语是“其见”,“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

这句可以译成这样:进洞越深,那往前进就越困难,可是看见的东西就越新奇。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这是一个“……者,……也”表判断的句式。

谓语部分的“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又是一个判断句式。

“乃”是判断词,课本上把“乃”注作“是”这是对的。

但又说“乃”在这里有“在”的意思,这似乎缺乏根据。

看来这是编者随文意译,而这样的意译是不妥当的。

因为“乃”在辞书里,并不作动词用。

“华山之阳”译作“在华山的南面”的“在”,只是在翻译时根据前后文的意思添加进去的。

这句话可以说成“以其乃在华山之阳名之也”,可见有没有“在”字,“乃”是判断词。

在这里还要注意:“乃华山之阳”是原因,“名之”是结果。

“名”在这里充当动词使用,释为:称或叫做。

整句可以翻译为:所谓华山洞的说法,是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才这样称呼它。

3.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这是个翻译时难度较大的句子。

除了课文上的注释,还要弄清楚①于:从。

“于仆碑”就是从倒下来的石碑上。

②谬:是由形容词充当使动。

“谬其传”就是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

③名:名词充当意动,后面省略宾语“之”。

“莫能名者”就是没有人能以之为名,可意译为: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

整句译成现代汉语是:我从倒下来的石碑上,又因而感叹那些古籍不存在了,后代人就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这种情况怎么说得完呢?按:有人把“古书之不存”的“古”解作前人,古代。

“书”是刻写的意思,“之”代碑文,“不存”是漫灭,磨灭。

意思是前人刻的碑文磨灭了。

这样理解就回应开头的碑文漫灭,造成后人“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从而发出无限感慨。

亦通。

《游褒禅山记》疑难句子解析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设计理念与思路:《五柳先生传》是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所作,属于文言文。

文言文的学习要把握住以下几点:一是读准,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

二是读懂,即读懂大意,也就是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

三是在读准、读懂的基础上,学习其结构、语言及写法,体会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二课时。

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达到读准目标。

2、翻译课文,重点掌握与文章有关的词语。

同时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

3、引导学生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特点。

4、背诵全文,分析人物的精神风貌,学习他精神、性格的进步方面。

5、仿照本文写法,写一篇个人小传。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五柳先生传》。

板书课题及作者。

师:上学期我们已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历史上我们也学过,你能来介绍一下他吗?谁来试一试?学生介绍,教师作补充。

作者简介及背景: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的诗人、散文家。

他生活在东晋末年的黑暗社会,风气污浊,许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

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辞官归隐,躬耕农田,过着俭朴的归隐生活。

他的作品语言朴素,自然优美,看似平淡却寓意深刻。

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与志趣。

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二、指导诵读。

1、学生试读。

要求:让学生在试读的同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嗜(shì)&nbsp辄(zhé)&nbsp吝(l&nbspn)&nbsp褐(hè)&nbsp箪(d&nbspn)汲(jí)&nbsp俦(ch&nbspu)&nbsp觞(sh&nbspng)2、听课文录音。

要求:学生边读边体会本文朴素、自然的语言风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