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草原》教学反思15篇

《草原》教学反思15篇

《草原》教学反思15篇《草原》教学反思1《草原》是苏教版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六课。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

__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__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

作为第二个课时的教学,我将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5段,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展开想象,感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的美好意境。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小组合作学习,体会人情美。

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对待客人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迎客待客话别)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用~~~勾画出来。

这一设计便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发挥。

2.开展活动,突破难点。

我设计了以下活动:A 创设情境,模拟蒙古包外见面握手的场面。

B 假如你是客人,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主人,你又会说些什么?C 如果我就是蒙族同胞,我来到美丽的阳城观光旅游,你们会怎样招待我?这些情境的创设、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深刻的感悟中,在语言的练习中,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以下不足的地方。

1.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

老师在二至五段的学习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教师语言还不够优美,激励评价还应更有针对性。

3. 课堂上读的层次和形式还应更多样一些,有效一些。

《草原》教学反思2《草原的早晨》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

写的是早晨,草原从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

草原对于海南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要让学生感悟到草原之美,并进一步把感受到的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一定的困难。

上课时,我先范读课文,让学生在老师的朗读中无拘无束地想像草原景象,再让学生欣赏一段优美的草原风光片。

老师的朗读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广阔的想像空间,多媒体的播放给学生展示了真正的草原风光,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帮助学生构建起草原的概念。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语言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的语言正确而富有个性,他们好象融入了美丽的大草原中,加上老师及时的评价和鼓励,使发言者深受鼓舞,也激起了其他学生的竞争热情,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片段:师:小朋友都读得很好,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在老师读的时候,小朋友可以闭上眼睛,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想: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生交流。

生:我好象看见草原很大很大,草原上长满了很多嫩绿的草。

生:我好像看到很多羊冲出圈门,奔向草原。

生:我好像看见牧羊人骑着骏马一边放羊,一边唱歌。

师:小朋友听得很仔细,想像真丰富。

生:我想去大草原看看,那儿是不是真的像书上写的一样。

师:老师也很想去大草原看看呢,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草原,去看一看那里的景色。

(多媒体播放一段草原风光片)师:小朋友,你觉得草原怎么样啊?生:草原真大啊!到处是碧绿碧绿的草。

师:你说得真好。

“碧绿碧绿”这个词用得不错。

草原是很大,书上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写草原的大?生:无边的草原。

师:说对了,草原大的一眼望不到边。

所以说草原是——无边的草原生:我看到草原很美丽。

天蓝蓝的,白云在天空中飘动。

师:你说得真精彩。

其他小朋友你们觉得草原怎么样?生:我也觉得草原很美丽。

草原上到处都有五颜六色的小花。

羊儿很多,像天上的白云一样多。

师:你的语言真丰富,还说了一个打比方的句子,把草原上的羊群比作蓝天上的白云,真了不起。

看来草原不仅大,而且还很————美丽生:我听见牧羊人在唱着响亮的歌,他们肯定生活得很幸福。

师:你不仅会看,还学会思考了。

《草原》教学反思3课文第一自然段写了内蒙古草原美丽的景色。

在教学这一自然段时,我是这样做的。

先自己熟读课文,画出中心句,弄懂作者观察顺序(即从上到下)和写作特点(总分)。

大体了解了这些内容,理清了__脉络后,再细读课文。

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来写,用横线画出来。

接着逐句分析,看看草原的天空是怎样样的,齐读,品读,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天空的明朗和作者愉快的心情。

从天到地,地上作者采用的是总分的写作方法,先总写: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分析这一句:草原辽阔,一片碧绿这种美是真实的,充实的,所以绿得实在而不空洞。

分别找出描写小丘。

羊群。

骏马大牛的句子分别读一读。

议一议。

说一说,再一起朗读,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抓住比喻句,拟人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并参透写作指导,并结合这个自然段写景和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参透。

《草原》教学反思4《草原》是一篇精读课文。

__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深入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一、教学效果本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1、首先,我在课前已要求学生查阅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草原的诗词、__,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从而加深对草原的感性认识。

2、其次,为了更好地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一方面,我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将__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草原的美景分为三大部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图画,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

3、我引导学生体会__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

通过让学生们划分段落,总结段意,让学生们整体地把握了__的结构,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的巧妙。

4、由于品读优美语句,体会__的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于是,我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

此外,我还出示优美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这些优美的句子,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等方式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从而更进一步深入地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感受相互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5、最后,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草原之美后,我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走进西部,了解西部和热爱西部。

二、成功之处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现在把成功的几方面总结如下:1、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才会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情的熏陶,产生共鸣。

在这课中,我投影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吸引了同学们,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欲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兼顾两方面,既重景色的欣赏,又重情感的熏陶。

这篇课文,首先写草原的美丽景色,再谈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

我首先让孩子们学习有关的景物的描写,再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民族情谊,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注重朗读,在读中感悟。

我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

学生们通过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等读书形式,走进课文,理解课文。

三、不足之处虽然这一课的学习中,有成功的地方,但教学永远都是有缺憾的,在本课中,我还有不足的地方。

我觉得我的语言还不够优美,语气语调的把握上有欠缺,在对学生的回答问题上的激励评价针对性不够。

四、改进措施如果重上这节课的话,我会在之前成功的基础上,增加课件中对草原景色图片的展示,注重自己的语调、语气,以自己的语言魅力感染学生,及时、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的回答,给予回答精彩的同学以肯定,给予回答不到位的同学以鼓励和点拨,使得这节课互动效果更突出。

《草原》教学反思5《草原》是一篇文质兼美,情工作室上传的:凭借教材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感浓郁的__。

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草原,为那里的美丽风光所陶醉,被热情的蒙古人民感动。

不但描绘了草原的风景如画,而且抒发了自己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中我注意了凭借教材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一、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激发表达欲望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课上,我首先以一首《敕勒歌》引入,学生在吟诵古诗中,激起了解草原的兴趣。

接着,我范读了全篇课文,在范读中学生认真倾听,有了自己的感受,各个急于表达,并不由自主地也读起了课文。

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多种形式朗读,大胆想象,乐于表达课文是学生学习的版本,它应该属于作者的感受,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贴近作者的感受,应该进行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给学生创造草原意境的气氛。

我设计了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等读书形式,让学生在读中走进课文,从而真正理解课文。

再选一名同学朗读,大家闭目倾听,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副副画面后,他们争先恐后地述说自己的想象,乐于表达的闸门一打开,犹如奔腾的河水,学生的想象力令我折服与欣喜。

三、培养语感,准确表达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习用词的准确、精练、贴切。

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理解词义、句意。

如,我出示简易的草原图与中国画后,学生轻松地理解了“渲染”和“墨线勾勒”;联系生活经验感悟“一碧千里”“并不茫茫”,并从中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生活,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适时仿照作者的比喻手法,进行仿写练习。

学生既领悟了草原羊群的美,又练习了准确、生动的表达。

四、尊重主体,自由表达通过小组交流、全班讨论,学生对草原的认识逐渐清晰深刻后,我鼓励学生尽可能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别人的看法,从而使思维更广阔,认识更深刻,学生之间的互议和交流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时也促进了全员参与,提高表达能力。

如“你来到草原后会干写什么?”学生兴奋之情溢于笑脸之上“我要痛痛快快的跑几圈”“我要无拘无束地纵情高歌”“我要骑上骏马自由奔驰”……五、回归现实、创意表达当学生真正领略了草原的美丽后,我以向蒙古小朋友介绍自己家乡的方式来练习表达。

静静地想一二分钟后,小手高高地举起来,自豪之情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其中不乏精彩的语句,更多的是流露出对家乡的喜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