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课堂教学基本框架及有效的操作流程第一步:自主学习(约10分钟)
操作策略:这一学习过程,教师体现新课程“先学后教”的原则,首先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独立学习、思考和探究。
教师在台下认真监督、指导和检查,确保每个学生都动笔动脑,重在落实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人学习体验,逐渐培养起学生的自学习惯、能力和速度,自学内容应有梯度,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作出不同的自学要求。
第二步:合作交流(时间随机而定)
操作策略:这一学习过程包括“自主学习”后的合作交流、重难点问题的小组讨论和邻桌间的随机交流与互助、师生互动。
“自主学习”后的小组合作交流:
在组织学生独立自学后,应随即组织小组交流,小组长组织成员相互检查学习任务和完成情况,相互纠错、相互帮助、相互交流。
通过自学、交流、互助,掌握课本的基本知识和解决基本问题。
重难点问题的小组讨论:
这一学习过程问题设置要有讨论价值,重在解决学生个人不易解决的问题,不能走形式。
通过讨论激活学生思维,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加深理解。
这种小组讨论一节课次数不宜过多,讨论方式应组织有序:小组长主持,轮流发言,做好记录,以小组汇报。
同桌或小组间的随机交流互助:
对一些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和练习,让同桌或小组进行随机的交流互助,这应是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常态,穿插在各学习环节中随机进行,逐渐形成习惯。
这一学习环节的基础是班级必须形成小组合作互助学习机制,班主任必须与任课教师密切沟通,合理分组,明确分工,达成一致,相对稳定,统一方式,共同进行,有序组织,落实过程。
这样学生才更容易掌握合作互助学习的方法,形成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师生互动:
在学生自学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师生间的质疑问答互动。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特别重视学生的质疑活动,要把学生的质疑放在前面,先让学生把在“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解决不了的疑难提出来,然后教师再“以学定教”。
“师生互动”重在“互”字,这一学习过程既要有教师的提前预设,更应有学生的随机生成,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和勇于质疑的精神。
第三步:精讲点拨(10分钟左右)
操作策略:教师的“讲”应重点放在学生学前的引导和学、练后的点拨、小结及重难点的突破上。
学生能独立或合作解决的问题尽量引导组织学生自己完成(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也需要教师坚持培养),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应是教师适机地引导组织全体学生紧张有序的学习,而不是一节课教师讲得很多学生却学得很随意。
第四步:巩固训练(10分钟左右)
操作策略:课堂知识要注重当堂的练习巩固,并及时进行反馈。
课堂上的练习结果以学生间的及时检查、交流、批改为主,教师要及时了解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决不能上课不管学生学习状态,下课不管学生学习结果。
3、改革学生的作业形式。
导学案实行师生共用,除导学案外,教师尽量不设其它作业。
备课教师人手至少有两套以上的资料,备课时经过认真筛选,将有用的资料整合到导学案上,减少学生的重复作业,改变高耗低效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探究作用”的教学原则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