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动的水分子的教案

运动的水分子的教案

运动的水分子的教案【篇一: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继第一单元学生已初步了解了《化学真奇妙》中的物质构成的奥秘,指导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习,进一步让学生从物质的宏观世界跨进微观世界,认识分子的特征,对于让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宏观物质的解释宏观现象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材主要内容本节课主要分两部分:水的三态变化及其分子的运动特点;分子作为构成物质基本微粒的特征。

二、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对于化学研究物质的微观层面有了较强的学习欲望,学习热情高,实验探究欲望强。

他们已知道了物质能发生三态变化及其变化的条件,但缺乏从微观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变化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思想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主动思考。

通过学生的分析、总结,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创设条件,利用实验、多媒体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水分子的运动过程以及分子的特点。

同时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自主探究以及分工合作精神;并在其中把化学知识与人生哲理紧密联系,使学生形成虚怀若谷的良好学习心态。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和水的三态变化过程,了解分子的基本特征。

2.通过对分子基本特征的理解,能从微观的角度去分析物质的构成和变化,学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受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联系,学会利用生活经验联系教材理来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2.通过体会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方式,学会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物质构成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用宏观和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看待物质,树立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2.通过对分子间有间隔的故事类比,培养学生永不骄傲,虚怀若谷的学习态度。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分子的特征难点:如何运用分子的观点来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六、教学过程七、教学反思这节课,我主要以问题为主线,实验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电子白板为辅助教学媒体,来组织学生的探究活动。

根据学生微观认识的顺序,合理设计了几个实验和相应的动画,由实验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主动进入积极思考状态,注意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合理启发学生利用常见现象来思考微观本质的能力。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认识水分子的运动部分,设计了三种状态的水分子运动特点。

在解释酒精和水混合后体积减小的问题上,设计了古代禅师瓶装石块的典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敢于想象,敢于类比,通过小组交流合作等方式解决问题。

由于微观粒子是初次接触,为了避免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应特别注意循序渐进,合理设计问题的层次,通过题目的必做和选做,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热情。

而三种状态的水代表了三种状态的不同物质的微粒运动特点,可以通过后续练习继续加强巩固。

【篇二:运动的水分子教案】第二单元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对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解释和原因分析。

2、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3、理解状态变化这一类物理变化的本质二、教学起点分析:学生知道水能发生三态变化和发生这些变化的条件,相当一部分学生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是不了解分子的特征,不能自发地从微观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对于水的凝结、蒸发等司空见惯的想象不易产生探究冲动。

教学的起点应当定位于对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描述和原因分析方面。

用问题启发思考:如我们为什么觉察不到水的蒸发的?水在什么情况下更容易蒸发?在蒸发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什么变化?三、教学过程:(一)前置测试:1、构成水的微粒是什么?2、构成水分子的微粒是什么?3、水的三态变化是什么?水为什么有三态变化?(二)新知学习【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一些图片,看看图片中展示了什么景色?【图片1】:蓝天白云——【师】: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这让我想起了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图片2】:下雨景色【师】:看!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个不停,“潇潇春雨贵如油”。

我又自然想到了深知民众疾苦的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请大家看这幅图片,你会想到什么诗?【图片3】:雪景【师】:徜徉在优美的诗句中,你们可知这三幅图片中的美景都由什么组成的?【生】:水【师】:它们中的水有什么不同?【生】:存在状态不同。

【师】:水变成云、雨、雪是水的存在状态发生变化的结果。

自然界中的水创造了许多美丽的景色,它们都是由一滴滴的水组成的,这一滴水在自然界中似乎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就是这平凡的一滴水中,却聚集了约1021个水分子。

我若把这滴水平均分成1021份,每一份就是一个水分子,设想一下,你还能看见它吗?你知道一个水分子的大小吗?【出示】:一个惊人的数字!一滴水中约含有10若由10亿人来数这些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地数,要3万年才能数完呀!【生】:体会水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出示以上图片】:水分子很小很小,然而没有小小的水分子,哪有这晶莹的水滴,若没有水滴,又怎会形成朵朵白云,绵绵细雨和皑皑白雪呢?在水的状态变化中,水分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会伴随什么现象的发生?【板书】课题:第二单元自然界中的水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生】:观察现象:思考【问题1】:为什么?【问题2】:水加热由液态气态,体积增大,你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有哪些猜想?请你像科学家那样大胆想象:可能导致体积增大的原因有哪些?把你的猜想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生猜想】:1、可能是水分子本身变大了2、可能是水分子数目增多了3、可能是水分子排列方式变化了4、可能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了5、可能是水分子运动速率和排列方式变化了6、可能是水分子都跑到注射器一端了??【师】同学们的猜想都很有道理,都有可能导致水的体积增大,大家能否找一找支持你们猜想成立的证据或你认为不可能成立的猜想的理由?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辩论理由,排除了猜想2“气体分子总是会充满它们所占据的整个空间,并在这个空间里不断运动!” 排除猜想6【小结】:一定量的水,当它由固态变为液态,再由液态变为气态时,水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不会变化,变化的是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和排列方式。

属于物理变化。

在固态的水中,水分子紧密有序排列,只能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动。

在液态的水中,水分子间隔较小,可在一定程度上自由运动。

在气态的水中,水分子间隔较大,可以完全自由运动。

【链接】:一块冰,用手很难掰开,用力砸才能砸开;当冰被分为两块时,构成两块冰的水分子彼此分开,这需要外界给它提供足够的能量,这说明分子之间存在什么呢?(这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交流讨论】:1、当水由液态气态时,为什么外界给它提供能量时才会改变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和间隔等呢?【得出】:当水由液态气态时,外界给它足够的能量才打破了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和间隔才会变大。

2、水的三态变化是什么变化?其变化实质是什么?(水的三态变化是物理变化,其变化实质是水分子本身不变)【思考回答】:用分子知识解释现象(图片)①雨过天晴,为什么太阳光一出湿漉漉的校园地面就会很快变干呢?地面上的水去了哪儿?②烧开水后揭开锅盖,为什么锅盖上立刻出现许多小水滴呢?【生】思考解答。

【生】:由此得出:水分子的运动状态的变化,是以吸收或释放能量为前提。

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分子间间隔变大,由液态→气态;水分子失去能量,运动减慢,分子间间隔变小,由气态→液态。

【活动天地】描述水分子的运动。

【实验探究】:分子的特征(见课本p28)(学生观察、记录)【生答】:分子有哪些特征?你是怎么认识的?【小结】①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②分子之间有间隔,存在着相互作用力;③分子不断运动;④分子自身有能量。

【知识归纳】①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②分子很小(体积和质量);③分子之间有间隔;④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自身有能量;⑤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⑥水的三态变化是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的自身能量、运动速率、分子间隔和排列方式的改变造成的;⑦水分子获得或失去能量会改变其运动速率和彼此间的间隔。

(让学生记忆)【出示目标】:让学生自查掌握情况。

(三)巩固训练:1、见课本p29第1、2题2、从微观的角度解释(1)为什么湿衣服晒在阳光充足、空气流通的地方干得快。

(2)用手指蘸水在桌面上写字,你能观察到字迹逐渐消失,却看不到水分子是如何跑掉的。

(四)当堂检测:见《基础训练》p42“基础知识巩固”第1-10小题。

四、课后作业:见《基础训练》p42“教材自主预习”1-4小题和“基础知识巩固”第11、12小题。

【篇三:2.1 运动的水分子教案(鲁教版九年级全册) (2)】课题: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课标要求: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帮助学生建立起微粒观、让学生从微观上重新来认识水的三态变化,以便让学生能更深入的认识身边的物质,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微观本质。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四年级自然课本以及初中物理中已经从宏观上接触到水的三态变化,并且已经会用蒸发、凝聚、凝固、液化等等这些的词语来描述水的三态变化,学生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是却不了解分子的特征,不能从微观角度去分析三态的变化,所以教学时应当把重点放在对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描述和原因分析方面。

学习建议:本节课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制定计划,然后进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相互交流。

教学中应克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形成勤于思考、乐于钻研和善于合作的学习品质。

3.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让学生感知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难点:理解分子的特征,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酒精灯、试管夹、火柴、量筒、水、酒精板书设计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一、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和排列方式发生改变的原因与能量有关: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分子间隔增大(液态→气态);水分子失去能量,运动减慢,分子间隔减小(气态→液态)。

二、分子的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