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尊重教材 理解教材 创造教材

尊重教材 理解教材 创造教材

尊重教材 理解教材 创造教材教材是个例子,关键在于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理解得深,思考得透,教材才能把握得好.笔者认为,对教材的解析有三个层:尊重、理解和创造.结合自己的数学教学,下面谈谈如何对数学教材的把握,不妥之处,期盼指正.1 尊重教材尊重教材,必须要“吃”透教材、读懂教材.具体到一节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研读教材:了解教材整体结构及前后联系,明确例题的地位和作用,弄清习题与例题的关系,揣摩插图的编排意图,钻研提示语和旁注.做到“五读俱全”,即读懂问题情境,读懂每一道习题,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案例1 为什么找不出更多的“函数关系”?一次说课,课题是《函数》(第1课时),即函数的概念课.为了了解教师对教材理解的准确性、深刻性,说课完毕,每位选手须回答一个来自教材的问题:如图1,水滴激起的波纹可以看成是一个不断向外扩展的圆,它的面积随着半径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半径的确定而确定(苏教版八(上)第141页).请你在这里例子中,请你用数学语言举出更多(3个或3个以上)的函数关系.说课的教师给出答案“它的面积随着半径的变化而变化”、“它的周长随着半径的变化而变化”……也有教师回答出“它的面积随着周长的变化而变化”,接下来便“卡”住.原因何在,忽略了变化过程中的“时间”变量,从时间、半径、周长、面积四个变量中可以找出多个函数关系.“如果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 和y ,并且对于x 在某个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按照某个对应法则,y 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那么y 就是x 的函数,x 就叫做自变量.”这是初中数学教材中函数的概念.本例中,对于“变量”的认定,教师们普遍较为狭隘,仅局限于“半径、周长、面积”等“纯数学”的认定,忽略了整个变化过程中最关键的“时间”变量.其实,还有忽略的变量还有:水滴的大小、声音的响度等等.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不到位,其危害性极其严重.没有准确理解数学概念,无法深入学习数学,提高解题水平便是空谈.因此,准确理解数学概念,是尊重教材的基本前提.案例2 为什么不需要“去分母”?议一议:如何解方程x -20.2 -x +10.5=3?①(苏教版七(上)第99页) 该“议一议”是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各种题型出现之后.其所承载的教学任务是什么?笔者揣摩,这是让学生体会等量变形的过程?还是领悟化归的思想方法?如果延续教材常规的思路教学:去分母,方程两边同时乘以0.2×0.5,得到0.5(x -2)-0.2(x +1)=3×0.2×0.5②.去分母,计算较烦.将小数化为分数,得12(x -2)-15(x +1)=3×12×15③. 此时,直接去括号显然不如去分母来得简洁.方程两边同乘以10,得5(x -2)-2(x +1)=3④.至此,可去括号解之即可.如果我们关注④式的出现,这个教学设计早已“预谋”:请问,省略第②、③两步,直接由第①步到第④步吗?部分学生在观察之后,立即顿悟:10.2就是5,10.5就是2……原来本题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释也可(在图1这里补充说明,有的方程用分数的基本性质不一定将分母恰好化为1).因此,本题所承载的教学任务是进一步巩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通法,在通法的基础上派生出“特法”. 一味强调通法,可能会扼杀了学生的灵性;过于追求特法,忽略了教材的内涵;先通法后特法的教学,才是真正理解了学生、理解了教材.笔者认为,教学离不开教材,“尊重教材”就是要用好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教学中力求还原教材编写的本意,深入感悟教材资源,实现教材自身价值的最大化.2 理解教材理解教材,就是以教材作为原型和范例,在依托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拓展和延伸,挖掘教材资源的深层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笔者认为,开发习题资源是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拓展和延伸的重要方面.习题在数学教材中占很大的比重,如何充分利用课本中的习题资源,开发习题的育人价值是理解教材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学习题蕴含有知识功能、教育功能和评价功能.案例3 仅限于“路程”去寻找等量关系?一队学生从学校步行到博物馆,他们以5 km/h 前进,24min 后,一名教师骑自行车以15km/h 的速度按原路追赶学生队伍,这名教师从出发到途中与学生队伍回合用了多少时间?(苏教版七(上)第106页)常见的分析是根据“路程相等”:“该教师出发前,学生已经步行5×2460km .若设教师从出发到途中与学生队伍回合用了x 小时,则教师行了15x km ;同时,学生步行5x km .画出线形示意图,根据“路程相等”列出方程5×2460+5x =15x .” 如果实际教学到此,那么教师对“数量关系分析”止于浅层次,没有理解教材意图: “突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根据“时间相等”分析:“若教师从出发到途中与学生队伍会合时,学生行了x km ,则学生用了x 5h ;同时,学生用了560245⨯+x h .画出线形示意图,根据“时间相等”很快列出方程5560245x x =⨯+.” 事实上,有这样的教学构想的现象不多,以致学生对 “等量关系”的理解在浅层次徘徊.为了考查对问题解决中等量关系的寻找,我们在考试评价中有所体现.这是七年级期末县调研测试最后一题:某地自然灾害造成电路断电,该地供电局组织电工进行紧急抢修.供电局距离抢修工地15千米.抢修车装载着所需材料先从供电局出发,15分钟后,电工乘吉普车从同一地点出发,结果他们同时到达抢修工地.已知吉普车速度是抢修车速度的1.5倍,求这两种车的速度.命题组有意“规定”:设抢修车的速度为x 千米/时,则吉普车的速度为1.5x 千米/时.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从班级答卷中情况看,正确者不超过四分之一,在预想范围之中.在数学教学中,解答习题本身并不是目的.学生一旦开始解题,他就接受着一种思想的训练,从技能、思维、智力、非智力等各方面塑造自己.教材的习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对数学积极的情感体验,在编排上注重利用实际情景设计开放性的问题,为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要有习题资源的意识,将教材中的习题拓展为一个个值得学生探究的数学问题,以利于拓展学生的探索空间,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让习题增值.案例4 “梯形的中位线性质”可以“倒过来”行吗?“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学生皆知.“倒过来”如何理解吗?适当将将条件和结论作一些互换.对于本题,即“对于任意四边形,假设一组对边中点的连线是该四边形的中位线,如果其长等于另外两边和的一半,那么该四边形是梯形吗?”章结束时,笔者作了这样的测试,以引证笔者的猜测.本题需要自己画图.如图2,四边形ABCD ,M 、N 是AB 、CD 的中点,如果MN =12(AD +BC ),判断四边形ABCD 的形状.笔者期待的方法是构造三角形的中位线解决.连结对角线BD ,取BD 的中点P ,连结PM 、PN ,在△BDA中,易得PM =12AD 且PM ∥AD ,在△BDC 中,同理PN =12BC 且PN ∥BC .故PM +PN = 12(AD +BC ).已知MN =12(AD +BC ),故PM +PN =MN ,因此点P 在线段MN 上,即PN ∥BC ∥AD ,所以四边形ABCD 是梯形.之所以这样测试,首先是担忧学生对“三角形形的中位线”、“梯形的中位线”的认识仅是模仿,如果学生能尝试解决本问题,那是真正理解“三角形形的中位线”、“梯形的中位线”的性质.从班级答卷中情况看,正确者只有八位同学,令人遗憾.担说明很多学生对“梯形的中位线”的认识仅是模仿,没有真正理解“梯形的中位线”的性质.特别是几何问题,如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那么一个三角形底边的中线也是顶角的角平分线,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等等此类问题都值得思考.在某种程度上,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刻程度决定了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3 创造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非简单地改变教材,它是用教材教的最高境界——超越教材、活用教材.具体体现在教师对教材有深刻和独到的见解,对教学有独特的思路和设计,能够对教材的绝对权威提出挑战,作出有个性的演绎,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景及时增删、延展固有观念,创造出有益于师生对话的氛围,使教学活动更加鲜活生动.它要求教师能够站在与教材编写者同样的高度去审视教材,能够读懂学生、读懂教材,寻求学生认知规律与教材编写意图之间的契合,对教材科学合理地整合、重组和超越,使加工后的教材更加丰富多彩,更具实效性、现实性和挑战性,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案例5 为什么只想到用“对称中心”去解决?画一条直线将下列缺角矩形的面积平分.下面三个方法是我们教学中常见的,具体画法省略不写.以上三种方法都是将缺角图形分割成两个矩形,直线过两个矩形对角线的交点将图形的面积平分.原理很简单,对角线的交点是中心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对称中心,过对称中心的直线将中心对称图形的面积等分.图4 图5 图3A B A B D PM N 图2问题是,有教师在课堂上给出结论:缺角矩形的面积平分有上面三种方法.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可以这样解释:如图6,连结线段AB 并取其中点O ,过点O 作直线交上下两边于点C 、D ,因为S △AOC =S △BOD ,所以直线CD 平分缺角矩形的面积(图4).由此,本题有无数种方法.事实上,平分任意一个平面图形的直线都可以找到无数条.由此揣摩,对“缺角矩形的面积平分”问题理解的局限,是源于“对称中心”的机械认识,归根到底是对教材理解的浅化.而图6的解法才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案例6 为什么不用“相似比”解决? 教材习题、平时单元检测以及双休作业中,有一些习题不是难、繁,而是背景的新颖,掩盖了方法的寻找,而方法的寻找就成为了微型研究性学习的极好素材.初三教完“内切圆”以后,有一道选择题作为双休作业布臵下去:如图,已知Rt △ABC 的直角边AC =24,斜边AB =25,一个以点P 为圆心、半径为1的圆在△ABC 内部沿顺时针方向滚动,且运动过程中⊙P 一直保持与△ABC 的边相切,当点P 第一次回到它的初始位臵时,点P 所经过路径的长度是( )A .356B .25C .3112D .56 收上来批改,只有几个学生做对.课堂上分析,点P 所经过路径是什么?“是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P A P B P C ,而且与原来的直角三角形相似”.能将这个直角三角形的每一条边求出吗?由切线长定理知,CN =CM =1,设BD =BE =x ,AH =AF =y .P A P C =HN =AC -AH -NC =24-y -1=23-y ,同理P B P C =6-x ,P A P B =25-x -y .由于P A P C ∥AC ,P B P C ∥BC ,易知△P A P B P C ~△ABC .所以P A P B AB =P B P C BC =P A P C AC, 得25-x -y 25=6-x 7=23-y 24 ,得x =43,y =7. 因此P A P C =16,P B P C =143 ,P A P B =503,故P A P C +P B P C +P A P B =1123.选C . 还有更好的方法解决吗?前排有个男生举起手说:“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那么他们内切圆的半径之比等于它们的相似比.作△ABC 的内切圆,用面积法计算它的半径为3;作△P A P B P C 的内切圆,发现它与△ABC 的内切圆是同心圆,所以它的半径应该比△ABC 的内切圆的半径小1,应该是2.”我示意他停顿,将两个内切圆画上,以便大家直观理解.“而△P A P B P C ~△ABC ,所以两者的周长比等于内切圆的半径比是23,而△ABC 的周长是25+24+7=56,所以△P A P B P C 的周长是56×23=1123.选C .” 诧异、惊叹,掌声一片.能解释“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那么他们内切圆的半径之比等于它们的相似比?”学生展开研究,小组汇报.“设大两个三角形的半边长分别为ka 、kb 、kc (k >1,kc 是斜边),则小两个三角形的半边长分别为a 、b 、c ,同时设大小两个内切圆的半径分别为R 、r ,根据求内切圆的半径的公式有12R (ka +kb +kc )=12ka ·kb,A图6且12r(a+b+c)=12ab,可以推出Rr=k.”问题还有进一步研究成果:“任意两个三角形相似,其外接圆的半径之比等于它们的相似比”.不可否认,一线教师习惯于解题研究,甚至喜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