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天地之间,一气而己。
惟有动静,遂分阴阳。
有老少,遂分四象。
老者极动静之时,是为太阳太阴;少者初动初静之际,是为少阴少阳。
有是四象,而五行具于其中矣。
水者,太阴也;火者,太阳也;木者,少阳也;金者,少阴也;土者,阴阳老少、木火金水冲气所结也。
诠释:其实这段话源于《易经》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天地之间,一气而己”————这里所说的“一气”,指的就是太极。
在这里,引用唐朝经学家,孔子的第三十二代孙,孙颖达的解释:“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就是说,太极是天地未分之前混而为一的元气。
那么元气,就是阴阳之气未分之前的混合之气,也就是《子平真诠》里所说的“一气”。
这“一气”我们既可以称之为太极,也可以称之为太初或是太一。
“惟有动静,遂分阴阳。
”————这句话指的就是“太极生两仪”的概念。
我们知道,两仪即是阴阳之气。
那么阴阳之气为什么会从太极里分化出来呢?这里给出了一个八字命理里最关键的一个概念:动静!即:阳主动,阴主静。
这个概念是贯穿整个儿八字命理的核心,我们学习八字命理的每一步,都必须要将“动静”这个概念融入进去。
因为八字命理所有的理论,都是由“动静”而派生出来的。
明白了“动静”,也就明白了什么是“阴阳”。
我曾经在以前的贴子里多次提到,不识阴阳,无以断八字。
大家都不太明白,这个阴阳到底是什么东西?是天干地支的阴阳?还是寒暑冷暖的阴阳?其实,《子平真诠》一开篇就告诉大家了,阴阳,即是动静。
只是大家阅读的时候没有斟字酌句,都是草草阅读罢了。
这样的阅读,读成百上千遍也是浮于形式,收效甚微。
“有老少,遂分四象。
老者极动静之时,是为太阳太阴;少者初动初静之际,是为少阴少阳。
有是四象,而五行具于其中矣。
水者,太阴也;火者,太阳也;木者,少阳也;金者,少阴也;”————这里所说的四象,指的就是金,木,水,火。
火,为气动之极时,为太阳;水,为气静之极时,为太阴;木,为气动之初时,为少阳;金,为气静之初时,为少阴。
这里所说的极动静之时,说的就是前面我们所讲的“一气”极动静之时。
这时候,可能有很多学者会误读,一气不是已经分为阴阳两气了吗?应该是从阴阳两气里各自分出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啊,怎么会还是一气?在这里,我就要提醒大家,不要摘了芝麻,扔了西瓜,像狗熊掰玉米式的学习。
“天地之间,一气而己”,其实天地之间只有混元一气。
而我们之所以配以阴阳之说,只是给这一气在不同时段的表现标注一个符号。
就好像水这种物质,为液态时,我们称之为水;为固态时,我们称之为冰;为气态时,我们称之为蒸汽。
这是一个意思。
所以,阴阳无非是气动气静;五行无非是动静之异。
这时,也有朋友会问,那五行中的土呢?别急,下面这句就会讲到。
“土者,阴阳老少、木火金水冲气所结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土,是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四种气相冲相杂而成的。
关于这一点,在《造化元阴》里有详尽的论述:“土者,在四时交脱之际,春季木气未尽,火气已至,夏季火气未尽,金气已至,秋季金气未尽,水气已至,冬季水气未尽,木气已至,间杂之气,名之为土”《造化元阴》里的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春天的第三个月为辰,是木气没有完全散尽,而火气已经集聚,木火两气杂而相生而成。
夏天第三个月为未,是火气没有完全散尽,而金气已经集聚,火金两气杂而相冲而成。
秋天第三个月为戌,是金气没有完全散尽,而水气已经集聚,金水两气杂而相生而成。
冬天第三个月为丑,是水气没有完全散尽,而木气已经集聚,水木两气杂而相生而成。
这时,有朋友可能会问,为什么戌丑辰三土都是杂而相生,而独未是杂而相冲呢?《造化元钥》里也给出了解释:“土终始万物,金木水火,依以成象,故土之性质,随春夏秋冬之气候而异其宜忌也。
”意思是说,世间万物始于土,而终于土。
即以未为始,以未为终。
一气由未之后,由申开始于秋季为金,是为气初静之时,为少阴;至戌之后,由亥开始,是为气极静之时,为太阴;至丑之后,由寅开始,谓阴极一阳生,是为气初动之时,为少阳;至辰之后,由巳开始,是为气极动之时,为太阳;至未之后,谓阳死阴生,复以申为始,循环往复,变化无常。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滴天髓》里以丑未为界,取东南为阳,西北为阴的道理。
关于阴阳的概念,我不得不提出一点素为科学家诟病的“天圆地方”之说。
可能大多数人还记得,上学的时候,说我国古人不懂科学,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后来近代科学证明,地球是圆的,周围包围着的是外太空。
其实,这样的说法,正是体现了近代科学的无知。
“天圆地方”是我国阴阳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其根本意思是说,五行之气于天道循环无常,是以为圆;五行之气于地道散于四方,是以为方。
而西方科学家,不懂我国国华精妙,以小人之学度君子之理,诚为可笑!原文:“有是五行,何以又有十干十二支乎?盖有阴阳,因生五行,而五行之中,各有阴阳。
即以木论,甲乙者,木之阴阳也。
甲者,乙之气;乙者,甲之质。
在天为生气,而流行于万物者,甲也;在地为万物,而承兹生气者,乙也。
又细分之,生气之散布者,甲之甲,而生气之凝成者,甲之乙;万木之所以有枝叶者,乙之甲,而万木之枝枝叶叶者,乙之乙也。
方其为甲,而乙之气已备;及其为乙,而甲之质乃坚。
有是甲乙,而木之阴**矣。
”徐注:五行各分阴阳而有干支。
天干者,五行在天流行之气也;地支者,四时流行之序也。
列图如右(详见《命理寻源》)诠释:徐乐吾的注释,其实已经是一针见血了。
虽短短只有两句话,却道出了这段话的精粹之解。
总的来说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八字五行,天干为阳,为动;地支为阴,为静。
而在天干和地支里,也分阴阳。
以木举例,即:天干甲为阳,为动;乙为阴,为静;地支寅为阳,为动;卯为阴,为静。
这时,就会有朋友问了,天干为阳主动,地支为阴主动,那天干中的乙木和地支中的寅木,到底是动呢,还是静呢?这个问题,我一直没有找到徐乐吾的《命理寻源》,不知道徐乐吾先生是如何诠释的。
但是在研读《滴天髓》时,让我无意中找到了答案。
“五阳得阳之气,即能成乎阳刚之势,不畏财杀之势;五阴得阴之气,即能成乎阴顺之义”————这是《滴天髓》关于天干阴阳的论述。
“阳支动且强,速达显灾祥;阴支静且专,否泰每经年。
”————这是《滴天髓》关于地支阴阳的论述。
通过这两句论述,我们首先可以看出,天干和地支之间的区别:即,天干为阳,为动,强调的是五行之气的旺衰,阳旺则阳刚而有力,阴衰则阴翕而顺义;地支为阴,为静,强调的是五行之气的强弱,阳强则灾祥速至,阴弱则灾祥慢显,经年累月不断加深。
其次,我们可以看出,天干和地支之中各自的阴阳区别:以木为例,即,甲为阳,为动,旺则气刚而有力,不畏克伐;衰则气弱而无力,畏遭克伐。
乙为阴,为静,旺则气强独立,不苟且;衰则气弱顺义,多顺从它格。
寅为阳,为动,一旦透干引出支藏之气,则灾祥速至;卯为阴,为静,纵使透干引出支藏之气,也灾祥不能立显,必经年累月潜移默化不断加深之后,方可显现。
其实,这里的知识点,对于深入学习八字命理是很关键的知识点。
但,就是因为徐乐吾一句总结式的注释,让很多人认为是一笔代过,无足轻重的东西。
所以,不求甚解,草草进入下一步的学习。
其实,徐乐吾的本意是,要诠释这个问题,花费的篇幅太多,甚至可以专门以此为题目作一本书。
所以,关于这个问题,他希望学者应该深入研究,因此,他将自己的著作《命理寻源》介绍给读者,里面有更为详尽的诠释。
关于天干地支的阴阳概念,我就诠释到这里。
不是说诠释到这里,就把这个题目都讲清了。
其实,以上关于天干地支阴阳的概念,等于是作了个总结性的论述。
概念就是这个概念,但具体在批断八字的时候该如何运用干支阴阳的概念来进行预测,还需要大家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和完善。
如果大家把八字命理的基础都打扎实了,就干支阴阳的问题,作一个持续的深入研究,纵使以此为题著书立说都不为过。
可见,阴阳干支这个课题之庞大、精妙。
原文:何以复有寅卯者,又与甲乙分阴阳天地而言之者也。
以甲乙而分阴阳,则甲为阳,乙为阴,木之行于天而为阴阳者也。
以寅卯而阴阳,则寅为阳,卯为阴,木之存乎地而为阴阳者也。
以甲乙寅卯而统分阴阳,则甲乙为阳寅卯为阴,木之在天成象而在地成形者也。
甲乙行乎天,而寅卯受之;寅卯存乎也,而甲乙施焉。
是故甲乙如官长,寅卯如该管地方。
甲禄于寅,乙禄于卯,如府官之在郡,县官之在邑,而各司一月之令也。
徐注:甲乙皆本,同为在天之气。
甲为阳和初转,其势方张;乙为和煦生气,见于卉木之萌芽。
虽同为木,而其性质有不同。
甲乙为流行之气,故云行乎天;寅卯为时令之序,故云存乎地。
流行之气随时令而转移,故甲乙同以寅卯为根,而亥未辰皆其根也(见下阴阳生死节)。
天干通根月令,当旺之气,及时得用,最为显赫,否则,虽得为用,而力不足,譬如府县之官,不得时得地,则不能发号施令,不得展其才也。
十干即是五行,而分阴阳,然论其用,则阳干阴干各有不同。
《滴天髓》云:“五阳从气不从势,五阴从势无情义”。
盖阳干如君子,阳刚之性,只要四柱略有根,或印有根,则弱归其弱,而不能从;五阴则不然,四柱略有根,或印有根,则弱归其弱,而不能从;五阴则不然,四柱财官偏盛,则从财官,即使日元稍有根苗,或通月令之气,亦所不论。
然或印绶有根,则又不嫌身弱,不畏克制。
此阴干阳性质之不同也。
如伍廷芳造,壬寅、丁未、己卯、乙亥,己土虽通根月令,而见木之势盛,即从木,所谓从势无情义也(见下用神节)。
又如阎锡山造,癸未、辛酉、乙酉、丁亥,乙木只要有印通根,不怕身弱,煞透有制,即为贵格。
又如许世英造,癸酉、辛酉、乙丑、辛巳,十九误作从煞,不知印绶有根,即不嫌身弱,仍喜制煞之运。
此又阴干之特点也(见下格局高低篇)。
阳干则不然,如虞和德造,丁卯、丙午、庚午、己卯,庚金虽弱,透印有根,即不能从,身弱自为其弱,运行扶身之地,自然富贵,特劳苦耳。
此不同之点也。
然阳干亦非绝对不能从者,如逊清宣统造,丙午、庚寅、壬午、壬寅,印比皆无根,则不得不从。
此所谓从气不从势也,其理甚深,非可猝喻,学者多阅八字,经验积久,自能会悟,非文字所能达也(按本章论干支性质,虽为初步,实为最深;命理精微之点,即为干支阴阳性质之别,学者不妨置之后图,俟研习入门之后,自知其重要也)。
诠释:这段话,进一步阐述了天干地支的阴阳,以及相互作用。
总的意思是说,天干为流行之气,循环往复,流动不息;地支为时令之序,静待乘临。
天干不临地支之气不谓之强,地支不受天干之气不谓之旺。
其实,这段话是引出了《滴天髓》里的一个概念,即“天覆地载”,也可以说这段话是对这个概念的阐释。
所谓“天覆”,即是五行天干流行之气乘临地支;所谓“地载”,即是五行地支静翕之气生受天干。
而后,徐乐吾又进一步论述了《滴天髓》里的概念“五阳从气不从势,五阴从势无情义”以从格的方法来区分天干阴阳的不同。
其实,徐乐吾的论述已经很详尽了,但仍有读者似懂非懂,在讨论从格的时候,有些迷惑而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