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实词高三2014-04-18 22:24文言文阅读--实词一、基础知识回顾1.一词多义。
例如,关于笔画最少的“一”①一人,一桌而已(《口技》):------------------------②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③用心一也(《劝学》);-----------------④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岳阳楼记》);-------------例如,关于“幸”字的含义①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捕蛇者说》)--------②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⑤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⑥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鸿门宴》)-----------2.古今词义变化或古今异义例如1、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指--------------,现在专指-------------。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中的“牺牲”本指---------------,现在已表示为---------。
3、凭轩涕泗流的“涕”本指------------现指-----------。
4、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鄙”--------;现指-----------。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文中指-----------;现在指 -----------。
绝境,文中指--------;现在指------------------------。
4.古今通假。
5.词类活用。
(1).动词活用现象。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游褒禅山记》)中的“至”,表示----------(2).名词活用现象。
①如“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盟”表示-------------。
②“去今之墓而葬焉”(《五人墓碑记》)中的“墓”表示----------------。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中的“王之”-----------------------。
④“吾从而师之”(《师说》)的“师之”,就是--------------------------------。
⑤“卒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廷”表示--------------------------⑥范增数目项王。
目-----------------------------。
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 。
⑧沛公军霸上。
军---------------------------------- 。
(3).形容词活用。
①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中的“长”表示---------------。
“短”表示------------------。
②“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表示---------------。
③“火尚足以明也”中的“明”表示---------------------------。
④“以愚黔首”(《过秦论》)中的“愚”,表示------------------------------。
⑤“且庸人尚羞之”中的“羞”,表示------------------------------------------。
二、所学文本过关检测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组是【】A.又重之以修能(才能)来吾道夫先路(引导)B.服之而已(使……屈服)秋之为状(情状)C.是以见放(放逐)新沐者必弹冠(洗头)D.国人皆劝(劝说)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好像)2.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说法正确的一项是【】①非我也,兵也②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③佛印绝类弥勒④非能水也,而绝江河A.两个“兵”的意思相同,两个“绝”的意思相同。
B.两个“兵”的意思不同,两个“绝”的意思相同。
C.两个“兵”的意思不同,两个“绝”的意思不同。
D.两个“兵”的意思相同,两个“绝”的意思不同。
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吾与点也(和)饿殍遍野(饿死的人)B.有动于中,必摇其精(其中)假舆马者(借助,利用)C.树之以桑(种植)王则罪岁(获罪)D.用心一也(因为)秋水时至(时令,季节)4.下列句子中没有名词用作状语现象的一项是【】A.欧阳子方夜读书。
B.其一犬坐于前。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D.卒廷见相如。
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②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③赵王之子孙侯者。
④夜缒而出。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⑥闻寡人之耳者。
⑦吾妻之美我者。
A.①/④⑤/②③/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C.①③/②④⑤/⑥/⑦ D.①/②④⑤/③/⑥⑦6.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一项是【】A.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C.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7.下列加点字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志气日益微 B.几何不从汝而死C.将成家而致汝 D.先帝不以臣卑鄙8.选出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词意义相同的项。
例句: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A.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B.思而不学则殆C.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D.郦元之所见,殆与予同9、选出下列各题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词意义相同的项。
例句:斫而为琴,弦而鼓之【】A.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B.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C.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D.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10、选出下列各题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词意义相同的项。
例句:收天下之兵【】A.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B.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C.而秦兵又至矣 D.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11、选出下列各题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词意义相同的项例句:河曲智叟亡应【】A.吞二周而亡诸侯 B.秦无亡矢遗镞之费C.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D.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12、选出下列各题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词意义相同的项例句: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B.余固笑而不信也C.直前诟虏帅失信 D.愿陛下亲之信之13.选出下列各题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词意义相同的项例句:金就砺则利【】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B.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C.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14.选出下列各题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词意义相同的项例句: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A.使天下各食其力 B.时周瑜受使至番阳C.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15、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与“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中的“目”用法相同的一句是【】A.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B.燕雀乌鹊,巢堂坛矣。
C.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D.序八州而朝同列。
16、从词类活用的角度考虑,选出与例句加点词用法不同类的一项例句:安能屈豪杰之流【】A.以弱天下之民 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C.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D.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17、选出下列各题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词意义相同的项例句: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A.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B.失时不雨,民且狼顾C.赢粮而景从 D.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18.选出下列各题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词意义相同的项例句: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A.失时不雨 B.函梁君臣之首C.但二月草已芽 D.履至尊而制六合19.选出对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A.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名望、名声)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说出、说明白)C.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著名、闻名)D.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字)20.阅读下列文段,比较文后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为不知黑白之辨矣。
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别矣。
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辨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辨义与不义之乱也。
(《墨子·非攻》)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辨乎。
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是以知天下之君子辨义与不义之乱也。
A.两个“非”字不同,两个“辨”字相同。
B.两个“非”字相同,两个“辨”字不同。
C.两个“非”字相同,两个“辨”字也相同。
D .两个“非”字不同,两个“辨”字也不同。
21.下列加点的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①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②赢得仓皇北顾。
③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④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⑤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⑥处分适兄意。
⑦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⑧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⑨最喜小儿无赖。
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⑾初一交战,曹军不利。
⑿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⒀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⒁ 一时多少豪杰。
A.③⑧⑿⒀ B.②⑥⑾⑿ C.①⑤⑦⒁ D.②③⑧⒁2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A.驴不胜怒,蹄之。
B.沛公欲王关中。
C.常以身翼蔽沛公。
D.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2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小人寡欲则谨身节用,远罪丰家”的“远”、“丰”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③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④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⑤不如因善遇之。
⑥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⑦于是废先王之道以愚黔首。
A.①②⑤⑥ B.①④⑦ C.②③④⑦ D.⑤⑥⑦24.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选出与例句中加点的“众寡”用法相同的一项()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化,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例句:而某不量敌之众寡。
A.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C.山东豪杰遂并起。
D.诚宜开张圣听。
25.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失:通“佚”,散失。
)B.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
(科条:对史事科分条列,提纲挈领地编排记述。
)C.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
(毂:车轮中心用以插轴的部件。
)D.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股肱:大腿和胳膊。
)2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浩浩怀山襄陵襄:冲上,漫上 B.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诛:诛杀C.禹为人敏给克勤勤:勤苦,劳苦 D.声教讫于四海讫:穷尽,达到2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雠:售,卖出B.乃绐为谒曰“贺钱万” 绐:欺骗,诈说C.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害:迫害D.乃并复丰,比沛比:和……一样2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纠败,召忽死之死:为……而死 B.鲍叔遂进管仲进:推荐C.天下不多管仲之贤多:夸赞 D.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信:信用2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