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市杨浦区中考化学一模试卷1.属于金属元素的是()A. ZnB. SiC. ND. H2.属于稀有气体的是()A. 氧气B. 氮气C. 二氧化碳D. 氦气3.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A. 氧化镁MgO2B. 氯化锌ZnCl3C. 碳酸钾K2CO3D. 氧化铁FeO4.在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A. 花生油B. 食盐C. 淀粉D. 冰块5.化学用语错误的是()A. 一个铁原子:FeB. 二个氧分子:2O2C. 铵根:NH3D. +3价的铝元素:Al+36.实验操作错误的是()A. 滴加液体B. 取用固体C. 取用液体D. 加热液体7.下列物质含有氧分子的是()A. SO2B. H2O2C. H2CO3D. O28.依次属于单质、化合物的是()A. 水、氢氧化钠B. 金刚石、石灰石C. 五氧化二磷、氮气D. 石墨、二氧化碳9.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 硫在空气中燃烧:蓝紫色火焰B.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淡蓝色火焰C.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烟雾D. 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10.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化合物是()A. CB. COC. H2D. CO211.用打气筒可将空气压入自行车胎内,这是由于()A. 分子之间有间隔B. 分子可以分成原子C. 分子在不断运动D. 分子的体积非常小12.pH最接近中性的物质是()A. 苹果汁(2.9~3.3)B. 葡萄汁(3.5~4.5)C. 鸡蛋清(7.0~7.9)D. 肥皂水(9.8~10.2)13.有关H2O的叙述正确的是()A. H2O的摩尔质量是18gB. 1 mol H2O中含有约1.806×1023个原子C. H2O的物质的量是指H2O的质量D. H2O中氢原子与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14.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 溶液一定是混合物B. 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 降温一定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D. 饱和溶液的浓度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15.根据化学方程式不能获得该反应的信息是()A. 反应物的种类B. 生成物的状态C. 化学反应的快慢D. 反应的条件16.如图是粗盐提纯的部分实验操作。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①中水的质量可以由食盐的溶解度计算得出B. 当②中蒸发皿内出现较多固体时应停止加热C. ④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溶液D. 上述操作顺序为③①②④17.以物质的类别为横坐标,化合价为纵坐标绘制的图象如图所示,则X物质为()A. FeOB. Fe(OH)2C. Fe3O4D. FeSO418.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模型正确的是()A. 地壳中元素的含量B. 物质的分类C. 空气的组成D. 物质的组成19.下列实验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实验设计实验目的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B.验证蜡烛中含有碳元素C.验证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D.验证空气中氧气的含量A. AB. BC. CD. D20.碳及含碳物质有如图所示转化关系,说法错误的是()A. X可以是酒精B. 反应①中C一定是还原剂C. 反应②一定是化合反应D. 反应③一定是与稀盐酸反应21.下列实验方案中设计合理的是()A. 除去氯化钙溶液中混有的盐酸:加入过量碳酸钙B. 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将燃烧的小木条靠近气体,观察火焰C. 证明溶剂能影响物质的溶解性:相同条件下,将硝酸钾分别加入水和酒精中比较D. 判断二氧化碳是否与水发生反应: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观察液体颜色22.如图所示的实验,判断正确的是()A. 固体X可能是CaOB. 固体X可能是干冰C. ②中生成了CaCO3D. Ca(OH)2质量分数:②<③23.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混合物的质量变化如图。
分析正确的是()A. 反应结束时能收集到(a−b)g氧气B. P点处固体成分是氯酸钾和氯化钾C. 在氯酸钾分解过程中氯元素质量始终不变D. 在0~t2时段,MnO2在固体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24.探究CO2能否与H2O反应,装置如图所示。
滴加浓盐酸,待试管中液体变红后,将其加热至沸腾,红色不褪去。
说法正确的是()A. 锥形瓶中逸出的气体只含CO2B. 试管中液体变红,证明CO2能与水反应C. 加热后红色不褪去,说明碳酸受热不分解D. 欲达实验目的,可将浓盐酸改为稀盐酸25.在光照条件下,AgNO3可分解为Ag、O2和某种氮的氧化物X。
取一定质量的AgNO3固体充分光照,测得生成Ag、O2、X的质量分别为21.6g、mg、9.2g。
说法正确的是()A. AgNO3固体应密封保存在无色细口瓶中B. m=3.2C. X的化学式为NO2D. 生成物中Ag与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26.化学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请填写下列空格。
①可供人呼吸的气体是______ 。
②自来水生产中的消毒剂是______ 。
③导致酸雨的主要气体是______ 。
④最常用的溶剂是______ 。
⑤活性炭用于冰箱除味剂是因为具有______ 。
⑥碳酸饮料中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______ 。
27.人类离不开空气,从化学的角度认识空气。
(1)空气属于______ (选填“混合物”或“纯净物”),氧气(O2)和臭氧(O3)互为______ 。
高空中两种物质可发生转化:2O3− 紫外线 3O2,该变化属于______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0.1mol的O3中约含______ 个氧原子,质量是______ g,它与______ mol O2含氧量相当。
(2)镁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
(3)催化还原法是消除大气中氮氧化物污染的新工艺,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填序号)。
A.反应前后分子数目不变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C.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不变D.反应后丁、戊的分子个数比为2:1(4)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生石灰是否已变质(写出操作步骤、现象及结论)______ 。
28.NaCl、KNO3的部分溶解度数据见表。
温度(℃)102030406080100溶解度(g/100g水)硝酸钾20.931.645.864110169246氯化钠35.83636.336.43738.439.8(1)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______ 。
(2)20℃时,称取60g硝酸钾固体加入到100g水中,用______ (写出仪器名称)搅拌,充分溶解后得到______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将此溶液升温至60℃,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__ 。
(3)从含有84.5g硝酸钾和8g氯化钠的混合物中提纯硝酸钾,进行如图实验。
(实验中不考虑各种损耗)Ⅰ.操作1的名称______ 。
Ⅱ.溶液1、2、3中关于溶质硝酸钾质量的大小关系______ (用“1”、“2”、“3”表示)。
Ⅲ.固体M的成分及质量是______ 。
Ⅳ.对整个实验过程分析正确的是______ 。
A.40℃~60℃开始析出晶体B.氯化钠在整个过程中一直保持不饱和状态C.上述方法不能将氯化钠和硝酸钾完全分离D.若溶液1直接降温至20℃,析出硝酸钾的质量不变29.U型管是化学实验室中常用的仪器。
实验一:实验室制二氧化碳(1)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
(2)如图1状态时,U型管内右侧气压______ 大气压(填“>”、“<”或“=”)。
(3)打开弹簧夹可看到的现象______ 。
(4)棉花的作用是______ 。
A.承载大理石B.吸附C.控制反应开始与结束D.便于液体流动(5)图2与本实验装置工作原理相似的是______ 。
实验二:探究燃烧的条件。
资料:白磷、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40℃、240℃。
将一定量的白磷、红磷分别浸入80℃热水中(如图3所示)。
(1)升高左侧漏斗至红磷露出水面,观察到红磷______ 。
(2)升高右侧漏斗至白磷露出水面,观察到白磷______ 。
根据以上的实验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______ 。
实验三:电解溶液C(1)若X溶液为稀H2SO4溶液(H2SO4不参与反应),写出水通电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石墨的作用是______ ;b端收集到的是______ 气体;检验a端产生的气体的方法是 ______ 。
(2)若X 溶液为饱和的食盐水,通电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 +2H 2O− 通电 2X +H 2↑+Cl 2↑,X 的化学式为 ______ ;反应中Cl 元素由化合态变为______ 。
30. 实验室用如图装置制取氧气。
实验一: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1)仪器x 的名称是 ______ 。
(2)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3)取用氯酸钾的仪器是 ______ 。
(4)如图一所示,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水槽中导管口无气泡产生,可能的原因 ______ 。
A.装置的气密性不好,最多可能有4处漏气B.加热的温度还没有达到氯酸钾分解的温度C.导管未放入集气瓶中D.试管底部没有均匀受热(5)利用C 装置收集氧气,气体应从 ______ (填“m ”或“n ”)端进入,理由是 ______ 。
实验二:探究H 2O 2的质量分数对分解速率的影响如图二所示,分别用注射器加入不同浓度的H2O2溶液(见表),使用传感器测烧瓶中O2的浓度(烧瓶内气压变化在完全范围),绘制氧气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试验编号H2O2的质量分数(%)H2O2溶液的体积(mL)对应曲线Ⅰ 3.410.0aⅡ 2.4______ bⅢ 1.710.0c(待绘制)(1)填写表中数据。
(2)从曲线a、b中,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
(3)在图中画出曲线c的位置及趋势。
(4)计算实验Ⅰ条件下H2O2完全分解所得氧气的物质的量。
(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1.5−5.0%H2O2溶液的密度为1.0g/mL)31.利用图1装置探究稀盐酸与氢氧化溶液反应的过程,并用pH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测量反应过程中相关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得到图2和图3。
(1)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
(2)仪器A中溶液的溶质是______ (填化学式)。
(3)图2中,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
A.b点所示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会变红色B.c点所示溶液加热蒸干所得固体为纯净物C.c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种类比d点多D.一段时间后,溶液pH会变为0(4)图3中,V的数值最接近______ (填“6”、“12”或“16”);中和反应是______ 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5)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变化关系的是______ 。
32.利用如图装置进行探究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