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标准

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标准

《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1.课程定位
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已成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大学生们自我实现价值的首要选择。

为贯彻落实新形势下党中央以及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大学创新创业工作的各项文件精神,按照我校的具体部署,针对全校学生开设《创业基础》课程,促进我校学生的创新创业。

《创业基础》是面向我校全体学生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公共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课程32学时。

2.课程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
《创业基础》课程主要介绍创新与创业方法,以对各行各业创业者的成功案例剖析为主,尤其是对全国互联网类等优秀的创新创业企业案例的剖析,采用以课堂教学为主、以个性化创新创业指导为辅,采用理论和实践课程交替进行的教学模式。

在课程教学的内容上,尽量安排通俗易懂的、与实际紧密联系的创新创业相关知识,从创新与创业的概念讲起,进而引出创业思维、创业团队的组建、创业与创业风险,逐步深入地讲解创业资源、创业环境与法律法规、制定创业计划、开办企业、新企业的财务管理等,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提高。

二、课程目标
通过《创业基础》课程教学,教师应该在教授学生创业知识、锻炼创业能力、培育创新意识、培养创业精神等方面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创新创业情感能力、专业能力的培养
学生能够掌握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认识创新、创业的基本内涵和创业活动的特殊性,辨证地认识和分析创业者、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计划和创业项目。

2.创新创业方法能力的培养
学生具备必要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能够掌握创业资源整合与创业计划书撰写的方法,熟悉新企业的开办流程与管理,提高创办和管理企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社会能力的培养
学生能够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观念,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正确理解创新与创业的关系,自觉遵循创新创业规律,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

学生即使创业不成功,其具备的企业家创新创业精神也会引导他们在就业工作岗位上拥有自身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并拥有突出的表现并做出卓著的工作成绩。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要求
四、课程实施(一)课时安排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采用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相结合的方式,主要采取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小组讨论、师生互动、角色扮演、社会调查和第二课堂比赛等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材选用和主要参考资料
1.选用教材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材》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年。

2.参考资料
(1)《大学生创新创业教程》,陈奎庆等著,科学出版社,2014年;
(2)《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材》,李萍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5年;
(3)《创业基础与创新实践》,蔡剑吴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4)《创业实务教程》,李宇红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5)《创新创业基础》,孙洪义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年。

(四)考核方式及课程的成绩评定
1.评价目的
通过学习评价,判断课程目标是否达到,分析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教学进度是否得当,选择的教学资料是否适宜,学习方法是否科学,从而了解教与学的效果和质量,为今后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提供依据。

2.评价原则和方式
学习评价应遵循知识、能力和态度相统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评价
的范围应包括学生对有关知识的了解和识记程度,对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以及在学习中形成的品格和态度。

考核方式要采用实际任务作业、角色扮演、现场模拟、竞赛等方式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技能,着重于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自主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

3.考核方法
考核注重过程考核,学生成绩采取课堂表现、课后作业、期末作业综合评定。

在评价方式上,采用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即知识考试定量与实践操作定性相结合;在评价重点方面,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加强过程评价,学生学期缺课1/3以上学时,即取消考核资格;评价内容方面,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实际形成的创业项目书两大方面进行评价,以开卷考察的形式进行考核。

制定单位:招生就业处
审核人:
制定日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