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程》 第二章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程》 第二章
— 15 —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创新思维的概念及形式
创新方法
— 16 —
一、
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或自由思考法(畅谈法,畅谈会,集思法)。 头脑风暴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 发表的一种激发性思维的方法。此法经各国创造学研究者的实践和发展,至今
第一节 创新思维的概念及形式
— 12 —
二、 创新思维的形式
(七)求异思维
所谓求异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对某一研究问题求解时,不受已有信息或 以往思路的限制,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答案的一种 思维方式。 求异思维方法的内核是:积极求异,灵活生异,多点创异,最后形成异 彩纷呈的新思路、新见解。
转换求异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在问题求解时,通过变换或改变原有思维的视角、方向、 方法或依据,从而获取不同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
1 2
思维视角转换法。
思维方向转换法。 思维依据转换法。 思维方式转换法。(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互换法;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转换法;逻辑 思维和形象思维转换法。
3
4
第一节 创新思维的概念及形式
第二节 创新方法
(四)个人欲望
在集体讨论解决问题过程中,个人 的欲望自由不受任何干扰和控制是 非常重要的。
— 19 —
一、
头脑风暴法
(二)头脑风暴法成功的关键
头脑风暴法成功的关键是探讨方式,即群体能进行充分、非评价性和无偏见的交流, 具体可归纳以下几点。
1
自由
畅谈
参加者不应该受任何条条框框限制,放松思想,让思维自由 驰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位,大胆地展开想象,尽 可能地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提出独创性的想法。
考的资料和设想、需要达到的目标等事宜一并提前通知与会人员,让大家
1
第二节 创新方法
做好充分的准备。
准备阶段
— 24 —
一、
头脑风暴法
通常,可按照如下原则选取与会人员:
(三)头脑风暴法的操作程序
(1)如果参加者相互认 识,要从同一职位(职称 或级别)人员中选取。领 导人员不应参加,否则可 能会对参加者造成某种压 力。
第二节 创新方法
— 21 —
一、
头脑风暴法
绝对禁止批评是头脑风暴法应该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参加 头脑风暴会议的每个人都不得对别人的设想提出批评意见,因为
3
禁止
批评对创造性思维无疑会产生抑制作用。即使自己认为是幼稚的、 错误的,甚至是荒诞离奇的设想,亦不得予以驳斥。 同时,发言人的自我批评也在禁止之列。有些人习惯于用一
(2)如果参加者互不认识, 可从不同职位(职称或级 别)人员中选取。这时不 应宣布参加者的职位,即 应同等对待所有参加者, 而不必考虑其职位高低。
(3)参加者的专业应力求与所 论及的决策问题相一致,这并 不是专家组成员的必要条件。 但是,专家中最好包括一些学 识渊博,对所论及问题有较深 理解的其他领域的专家。
第二节 创新方法
— 20 —
一、
头脑风暴法
(二)头脑风暴法成功的关键
头脑风暴必须坚持当场不对任何设想作出评价的原则,既不
延迟 2 延迟 2 评判 评判
能肯定某个设想,又不否定某个设想,也不对某个设想发表评论 性的意见,一切评价和判断都要延迟到会议结束以后才能进行。 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防止评判约束与会者的积极思维,破坏自由 畅谈的有利气氛;另一方面是为了集中精力先开发设想,避免把 应该在后阶段做的工作提前进行,影响创造性设想的大量产生。
方法,开创新途径,解决新问题的活动。
第一节 创新思维的概念及形式
— 4—
二、 创新思维的形式
(一)换位思维
很多创新思维都缘于思维角度的改变。对任何事情, 都应该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位置、不同群体等方面去看 一看,想一想,这样往往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例如, 开发产品时最好把自己当成终端客户,想想客户具体的要 求,对每一个环节都考察一遍,是不是可以做得跟别人不 一样。也可以把自己当成竞争对手,想想他们的情况,多 问问为什么这样,反过来问问为什么不这样,这样思考的
1
第二节 创新方法
准备阶段
— 25 —
一、
头脑风暴法
(三)头脑风暴法的操作程序
这个阶段的目的是创造一种自由、宽松、祥和的氛围,使大家得以放松,进入一 种无拘无束的状态。主持人宣布开会后,先说明会议的规则,然后随便谈点有趣的话 题或问题,让大家的思维处于轻松和活跃的状态,这个时间约需5~10分钟。如果所 提问题与会议主题有着某种联系,人们便会轻松自如地导入会议议题,效果自然更好。 一旦参加者被鼓励起来以后,新的设想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这时,主持者 只需根据“头脑风暴”的原则进行适当引导即可。应当指出,发言量越大,意见越多
多向求解法
多向求解法,是指思维主体在解答问题的过程 中尽可能从多个不同方向来考虑,强调跳出点、 线、面的限制,能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思 考问题。
第一节 创新思维的概念及形式
— 8—
二、 创新思维的形式
(三)发散思维
侧向发散法
侧向发散法是指思维主体在正向思维直接 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改从其他侧面发散 求异,从而产生新设想的一种思维方法。
头脑风暴法(也称反头脑风暴法)。前者是在专家群体决策中尽可能激发其创
造性,产生尽可能多的设想,后者则是对前者提出的设想、方案逐一质疑,分 析其现实可行性。 采用头脑风暴法组织群体决策时,要集中 有关专家召开专题会议,主持者以明确的方式向 所有参与者阐明问题,说明会议的规则,尽力创
造在融洽轻松的会议气氛。
第一节 创新思维的概念及形式
— 11 —
二、 创新思维的形式
(六)灵感思维
灵感思维,是指在事物的接触及思考中,因受到某种启发而产生的创新思维方式。 它同顿感思维一样,是在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中经常出现和运用的一种创新思维 方式。
由于这种创新思维方式具有转瞬即逝的偶发性, 所以,要善于抓住这种稍纵即逝的灵感思维,对 此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以促成新生事物的应运 而生或疑难问题的解决。
交叉发散法
交叉发散法是一种立体的、动态的、多维系统的构思, 通过借助多维坐标系,将一个轴上的各点信息与其他轴 上各点信息相结合而求解的方法。交叉学科的发展是运 用交叉发散法的一个典型例子。
第一节 创新思维的概念及形式
— 9—
二、 创新思维的形式
(四)联想思维
联想思维是在原先并不相关的事物之间搭起一座认识的桥梁,将表面看来互不 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的一种创新思维方式。
— 10 —
二、 创新思维的形式
(五)纵向思维
纵向思维又称纵深思维或纵深思考,通俗地讲, 就是按照既定目标、方向,在现有基础上,向纵深领 域深化、挖掘的一种创新思维方式。 老子曰:“挖井7仞而不及泉,废井也。” 挖井7 仞没有出水,是废井,而7.1仞出水了,甘泉涌流,就 是好井。可见,成功往往只差那么一点。
某种意义上,设想的质量和数量密切相关,产生的设想越多,其 中的创造性设想就可能越多。
第二节 创新方法
— 23 —
一、
头脑风暴法
(三)头脑风暴法的操作程序
头脑风暴主持者的发言应能激起参加者的思维“灵感”,促使参加者
感到急需回答会议提出的问题。
主持人应事先对所议问题进行一定的研究,弄清问题的实质,找到问题 的关键,设定解决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同时选定与会人员,一般以5~10 人为宜,不宜太多。然后将会议的时间、地点、所要解决的问题、可供参
批评
些自谦之词,这些自我批评性质的说法同样会破坏会场气氛,影
响自由畅想。
第二节 创新方法
— 22 —
一、
头脑风暴法
(二)头脑风暴法成功的关键
4
追求
数量
头脑风暴会议的目标是获得尽可能多的设想,追求数量是它 的首要任务。参加会议的每个人都要抓紧时间多思考,多提设想。
至于设想的质量问题,自可留到会后的设想处理阶段去解决。在
可以说,求异思维方法是孕育一切创新的源头,科学技术史上许多发现 或发明就是运用这种思维方式的结果。
第一节 创新思维的概念及形式
— 13 —
二、 创新思维的形式
(七)求异思维→1.求异思维的特点
1 2 3 4
灵活性
求异思维的灵活性又称变通性。这里的变通是指思维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局限于某 一视角或某一方面,能从思维的某一方向跳到更多的方向、方面,从而形成多向思维。
头脑风暴法
(三)头脑风暴法的操作程序
经过一段讨论后,大家对问题已经有了较深程度的理解。这时, 为了使大家对问题的表述能够具有新角度、新思维,主持人或书记员 要纪录大家的发言,并对发言纪录进行整理。通过纪录的整理和归纳,
找出富有创意的见解,以及具有启发性的表述,供下一步畅谈时参考。
积极性
求异思维的积极性是指思维主体面对问题时能主动、积极地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案。
多元性
求异思维的多元性是指思维方式多方发散、多路运行。
试错性
求异思维的试错性表现为思维主体为寻求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而不断地探索,反复地 尝试、纠错、论证。 — 14 —
第一节 创新思维的概念及形式
二、 创新思维的形式
(七)求异思维→2.转换求异思维
路反过来,用常识看来是
对立的,似乎根本不可能 的办法去思考问题。
了的特殊问题,我们可以
采取“以毒攻毒”的办法。
第一节 创新思维的概念及形式
— 6—
二、 创新思维的形式
(三)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 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在对事物或对问题的研究中, 保持思想活跃和开放状态的思维。
如果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目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