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术论文通讯作者的定位及其对科研管理的影响 - 副本

学术论文通讯作者的定位及其对科研管理的影响 - 副本

2007年第8期科技管理研究scieⅡce粕dTechnohWM蚰89ememResea耐12007Nm8文章编号:1000一7695(2007)08—0160—03学术论文通讯作者的定位及其对科研管理的影响付光玺(安徽科技学院,安微风阳233100)摘要:通讯作者的出现不仅引起了人们认识上的混乱,而且带来了一系列法律问题。

在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分离的情况下,仍应由第一作者对论文享有更多的权利,同时承担更多的义务。

单位对论文只在其是职务作品或有特殊约定时方享有著作权。

在有多个作者署名,并且单位应该享有著作权时,论文的著作权一般应由第一作者所标注的单位享有。

关键词:通讯作者;第一作者;著作权;知识产权;科研管理中翻分类号:G463l问题的提出由于科研工作的复杂性以及学科交叉综合趋势的发展,靠一个人单独完成某项科研活动非常困难,科学研究工作既需要一个优秀的科研带头人,也需要一个协作的团队。

伴随着科研合作的加强,多作者署名并标注“通讯作者”的论文在不断增加,通讯作者问题也随之被摆在了我们面前。

通讯作者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始于邹承鲁院士1996年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建议》上发表的一篇题为《评审国内奖励必须坚持立足国内——论当前评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文章。

邹院士在文中指出:现在的国际习惯,在多作者署名的论文中,第一作者往往是承担主要实验工作的作者,在很多情况下,是某一实验室的研究生。

而通讯作者才是主要学术思想的提出者,并是读者对有关论文提出各种问题时能与之讨论和联系的作者,通常是课题负责人…。

继邹院士之后,国内的许多杂志开始关注通讯作者问题,并在征稿启事或发布的公告中明确提出标注通讯作者的要求和通讯作者的条件。

如,《中华儿科杂志》在《关于作者署名问题的通知》中明确规定,通信作者署名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1)对确定选题起主要作用者;(2)对科研设计起主要作用者;(3)参与论文撰写者;(4)能够答疑读者问题者;(5)能对论文负全部责任者”。

通讯作者在学术论文中究竟如何定位,其与第一作者孰轻孰重等等,这些都存在争议,而且带来了一系列法律问题,同时还对科研管理产生了很大影响。

本文拟对通讯作者与第一作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科研管理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通讯作者与第一作者的辨析为准确理解通讯作者的定位,我们有必要先来比较一下有关学者对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描述,以便从中发现二者的区别。

薛镭认为:文章的第一作者应该是文章主要观点和主要见解的拥有者,第一作者还更应该是得出该课题研究成果第一手资料的具体操作者和掌握者,更应该是该课题论文的主要执笔者9。

陈捷等认为:从编辑学的角度看,通讯作者的信息应属于作者信息的范畴,应属于辅文信息,著录作者信息主要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联系或交流,作者信息著录中的地址主要是从通讯的前提出发,而正文中的单位署名却是从著作权的归属出发”J。

收穰日期:2006一08—30.修回日期:2006—12—13文献标识码:A从上述学者对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描述可以看出,通讯作者的信息体现在辅文信息中,主要担当联系人角色,辅文信息与著作权无关,而第一作者的作用体现在正文信息中,是判断作者著作权大小的主要依据。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通讯作者在论文中主要具有两方面功能:一是论文的学术责任人,二是论文的对外联系人。

就论文学术责任而言,第一作者应当是首要的责任人,理应承担首要责任,通讯作者与第一作者相比,与首要责任人对称,其应当属于主要作者之一,可以是论文的主要责任人,因此,把通讯作者定位为论文的“主要责任人”是合适的和理性的;就对外联系而言,通讯作者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他的对外联系功能,当然这是以其对论文的全面了解为基础的,他与第一作者在论文中出现的位置和在论文中的担当的角色是有区别的,但在不明确标注通讯作者时,二者的责任又往往是重合的,也就是说,只有当通讯作者与第一作者不一致时才需标洼通讯作者。

3“通讯作者”与第一作者的争议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区域性和国际性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日益频密,科研成果的排名和知识产权归属纠纷也日渐增多。

作为科研成果重要载体和体现形式的学术论文更是纠纷的热点。

这种新的热点纠纷主要是伴随着“通讯作者”的出现,并且在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身份分离的情况下产生的。

通过在作品上署名排序来体现科研工作者对科研成果的贡献大小是科技论文写作中体现著作权法意义上的权利和义务的常用方法,但通讯作者的出现,使人们对署名的这种作用的认识出现了混乱,产生了分歧,引起了一系列新的法律问题:(1)谁应享有更多的著作权;(2)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谁对论文的贡献更大,谁应当对论文负责;(3)谁有权享受与论文有关的奖励和报酬。

3.1著作权归属争议3.1-1谁应享有更多的著作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

两人以上合作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由合作作者共同享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九条规定:合作作品不可以分割使用的,其著作权由各合作作者共同享有,通过协商一致行使。

因此,按照法律规定,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的著作权应当由所有署名作者共同享有,能够分割使用的除外。

但共同享有并不等于平均享有,由于不同作者对作品的贡献大小不同,其享有的权利也应有付光玺:学术论文通讯作者的定位及其对科研管理的影响161所不同。

而对文章的贡献大小一般是通过署名顺序体现的,按常理,第一作者应享有更多的权利,当然也应承担更多的义务。

但由于通讯作者的出现,人们对这种看法出现了分歧。

那么,标注通讯作者的论文,其著作权应如何实现“共同享有”呢?笔者认为仍应由第一作者享受更多的权利。

首先,这是因为,论文署名顺序反映了作者对论文的贡献大小,并体现了一种公平一谁付出多谁收获更大。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编辑部在《作者署名的意义及原则》一文中说,论文的署名者应具备以下条件:本人应是直接参加课题研究的全部或主要部分的工作,并做出主要贡献者;本人应为作品创作者,并为作品的直接责任者;本人对作品具有答辩能力,并为作品的直接责任者。

多位作者共同完成的作品联台署名时,署名顺序按对该文的贡献太小排列,第一作者是主要贡献者和直接创作者,同时又是作品的直接责任者,享有更多的权利,承担着更多的义务,除有特别声明外,第一作者就是第一权利、第一责任和第一义务者”』。

由此可以看出,学术论文的第一作者对论文本身是最有发言权的,合作作者的排序应当可以理解为是合作作者按贡献大小在协商一致基础上的排序,其对权利的分享也是建立在约定的基础上的。

‘其次,“通讯作者”的出现并不能排除第一作者享有主要权利。

邹承鲁院士提出的“通讯作者才是主要学术思想的提出者,并是读者对有关论文提出各种问题时能与之讨论和联系的作者,通常是课题负责人”的看法”’,应该说是正确的,但不能据之推导出通讯作者可以代替第一作者担当学术论文“第一权利、第一责任和第一义务者”的角色,更不能否认第一作者享有更多的著作权。

因为,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

它保护的是作品,是思想的外在形式,而不是思想本身。

一般情况下,即便“通讯作者“提出了构想,但作品也多由第一作者负责完成,其他作者协助。

当然,不能排除学术以外的因素干扰,而出现的署名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情况。

但总体情况是署名顺序能够体现不同作者对论文的贡献大小。

因此笔者认为,论文著作权应由著者共同享有,并由第一作者享有更多的权利,标注通讯作者并不能改变第一作者在学术论文中的独特贡献。

3.1.2论文署名单位的知识产权归属。

通讯作者与第一作者的“责任”和“著作权”之争无疑已累及作者单位,理论上讲判定科研论文作者所在单位知识产权的归属并不困难.因为作者往往在发表论文时已明确标注作者单位。

但事实上,学术论文作者在许多情况下在单位标注时往往是别的单位(如导师所在单位)或同时标注两个单位,这为判定成果的知识产权带来了混乱。

我国著作权法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除本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外,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

作品完成两年内.未经单位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

该条第二款规定,有两种情形的职务作品.作者享有署名权,著作权韵其他权利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给予作者奖励。

该款第二项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台同约定著作权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的职务作品。

笔者认为,依据上述法律规定,科研学术论文的著作权归属也应区别对待,一是对经由有关单位立项并签订了研究合同或任务(或以其它法律认可的方式事先约定)的研究课题而产生的学术论文的著作权完全适合该条第二款二项规定,由作品署名单位享有完全的著作权,作者只享有署名权。

二是对在没有合同约定的情况下开展的科研横向合作研究而发表的学术论文,应由署名作者享有著作权,单位只享有一定时段内优先使用的权力。

第一种情况在研究生与导师合署发表论文时表现最为突出(一般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导师为通讯作者),关于论文作者单位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主要看第一作者的身份如何界定.也即是第一作者的所属单位的标注问题。

在判断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时,笔者认为,研究生是导师所在单位的学生,其研究课题大多是导师自己所承担的科研课题,实验过程中也实际在使用导师所在单位的软硬件资源,研究生与导师所在单位之间形成了事实上的雇佣关系,研究生客观上是导师课题组的一员,其与原单位的雇佣关系在此期间暂时客观上发生了转移,其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理应属导师所在单位拥有,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对本单位的研究生发表论文作者单位的标注大多以一定方式予以要求便是基于此种考虑。

所以,此种情况下,身为第一作者的研究生发表论文时将自己所属单位标注为导师所在单位是合适的,但近年来出现了对一个作者同时标注两个单位的情况。

笔者认为,这种标注本身并不规范,也容易产生著作权纠纷。

从法律意义上讲,不能因为这种同时标注改变成果著作权的归属,著作权的享有单位仍是导师所在单位,研究生原所在单位的标注只起说明或提示作用,并不代表研究生原所在单位应享有著作权。

如果是自带研究项日和经费的访问学者或在职研究生开展合作研究,并在有偿使用在读单位的科研资源,或者双方对知识产权的归属有不违背法律精神的书面协议.那么,他们完全可以以自己原单位名义发表论文,并由原单位对科研成果享有著作权。

3,2论文的责任承担论文的责任应当包台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文责,一是法责。

文责包括对论文内容的真实性、数据的可靠性等方面的责任;而法责则应包括论文内容在违反法律规范和学术规范时论文作者所应承担的法律上或道德上的不利后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