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_美国对外贸易史
波士顿倾茶事件(Boston Tea Party)
二、独立后贸易保护主义的产生
1、独立初期基本国策为贸易保护但收效甚微 1789年关税法: 具有提高联邦政府财政收入和保护美国工业的双重目的; 规定进口税率仅为9%,有观点认为远不足以保护新生的 制造业。 1791年汉密尔顿的《制造业报告》: 著名的贸易保护主义文献
三、19世纪美国对广州的贸易 1、经济困境与对中国的期望 1783年美国独立后的经济困境
把振兴经济的希望寄托在与中被限制在三个地方: 澳门、黄埔和广州城外的商馆区
共同探究
2、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图)首航广州 标志着美国对华贸易的开始
运来棉花、铅、胡椒、纱、毛皮、人参等; 运走中国的红茶、绿茶、南京布、瓷器、丝织品、肉桂等
共同探究
“杰斐逊禁运”
英法七年战争后美国宣布中立。作为中立国,美国有权 与包括英法在内的所有国家展开贸易。但是,1805年英国重 又实施英法七年战争期间实施过的规定,即中立国船只运送 的货物仅限于中立国船只传统上所运送的货物,不久又采取 了一系列法令封锁欧洲大陆港口。拿破仑也颁布法令宣布任 何遵守英国规定的船只都有被法国抓获的危险。于是,杰斐 逊于1807年12月宣布对大不列颠和欧洲大陆交战各国采取贸 易禁运,该贸易禁令一直持续到1809年3月才被废止。杰斐 逊禁运使美国的对外贸易一落千丈,但国内工业却开始发展。
2、美国高关税的双重效应
1)高关税带来了一时的、表面的繁荣与发展: 保护了弱势产业,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促使20世纪 20年代出现了繁荣局面; 使美国经济免受世界经济波动 的影响。 2)高关税也带来了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问题,为1929年 的经济大萧条埋下了隐患: 促使垄断盛行,加剧了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 恶化了世界经济环境
美国商人早期对华贸易的方式: 1)通过加快船的速度,以赢得时间; 2)辗转贩运各国货物,以扩大利润; 3)发掘人参等本土产品,以发展其贸易优势 但鸦片贸易使原来平等互利的中美贸易改变了性质
四、一战后美国的高关税和贸易保护
1、制定高关税的原因
1920-1922年的经济危机是美国外贸政策的转折点
前总统威尔逊曾倡导自由贸易政策 1921年《紧急关税法》: 标志着美国又重新回归高度贸易保护的传统。因为 这个法令把肉类和主要农产品的关税提得很高,使国外 农产品进入美国几乎成为不可能。 1922年《福德尼-麦坎伯关税法》: 再次提高农产品的税率,其范围相当广泛。
3、南北战争后、一战后的高关税
1861年的《莫里尔法令》: 将美国进口商品的平均税率从1861 年的18.8%提高到 1862 年的36.2%; 1864 年的《战争关税法》: 进一步把进口平均税提高到1865 年的47.6%和1866 年 的48.3%。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依然采取高关税和贸易保护主义政 策,保护国内市场,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柯立芝繁荣”的出 现。
共同探究
2、1815-1861年间 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之间的矛盾与斗争
1815年前后,美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开始日益显示 出差异,南北方不同的经济势力逐步发展出强烈的地区情 绪,双方矛盾的焦点很大程度集中在外贸政策,尤其是关 税税率上。
大商人集团、航海集团、南部种植园主:自由贸易; 北部制造业集团:贸易保护 独立后的三十几年美国没有发展的增长
自建国到南北战争爆发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
美国自建国到南北战争爆发这70年的外贸政策历史可划分为两大阶 段。在建国之初的20多年中,外贸政策以贸易保护主义为基本宗旨。从 1789年到1820年,美国政府的外贸政策基本贯彻着美国宪法所体现的贸 易保护主义。在汉密尔顿的支持下,1789年国会通过了具有提高联邦政 府财政收入和保护美国工业双重目的的关税法。1791年,汉密尔顿又向 国会提交了著名的贸易保护主义文献《制造业报告》。1801年杰佛逊领 导民主共和党人执政,但他并未改变前任的外贸政策。1807年,他使国 会通过了保护美国商业的中立权法案。1816年,麦迪逊总统又使国会通 过了进一步提高关税的法令。 然而在1815年前后,美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开始日益显示出差异, 南北方不同的经济势力逐步发展出强烈的地区情绪,双方矛盾的焦点很 大程度集中在外贸政策,尤其是关税税率上。因此,在此后的近50年中, 由于南北社会制度矛盾的加剧,致使外贸政策在促进资本主义工业发展 的贸易保护主义和满足南部奴隶种植园经济的自由贸易政策之间摇摆, 而且日益偏向后者。
第 6章
美国对外贸易史
一、独立前的殖民地贸易
二、独立后贸易保护主义的产生 三、19世纪美国对广州的贸易 四、一战后的高关税和贸易保护
共同探究
一、独立前的殖民地贸易
1、英国重商主义政策下的美国对外贸易 英国殖民北美的成功与英王特许成立公司 1660年“列举商品法”:殖民地上的某些商品如烟草、砂 糖、棉花、靛青等只能输往英国,如要输往外国,必须先在 英国卸货,由英国商人经手再运往外国。 1663年“主要商品法”:一切从欧洲输入北美的商品(只 有少数例外),首先必须在英国靠岸卸下,由英国政府征税, 然后装船运走,其用意是保持英国商品在北美的市场,以便 与欧洲外国商品竞争。 通过《航海法》,严格控制殖民地对外贸易的运输和市 场,并通过对市场的直接控制达到对北美殖民地经济的控制。
2、独立前夜(1773年)的贸易 1765年的“印花税法案” 1767年的“唐恩森德法案” 波士顿倾茶事件(Boston Tea Party), 又称波士顿茶党事件(图)
1773年发生的北美殖民地波士顿人民反对英国东印度公司 垄断茶叶贸易的事件。1773年,英国政府为倾销东印度公司 的积存茶叶,通过《救济东印度公司条例》。当同年的11月, 东印度公司装载342箱茶叶的船只开进波士顿港时,美国民众 群情激奋,波斯顿的一批青年组成“波斯顿茶叶党”,将东 印度公司三条船上的342箱茶叶全部倒入大海。这一事件最终 成为北美殖民地人民反英起义的导火索,为美国最终的独立 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0年高关税导致美国民众重新审视关税政策:
1934年《互惠贸易协定法》 标志着美国开始谋求建立自由贸易的国际经济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