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叙事类文学作品考点训练
⑦ 母亲坐在地上,挽起裤腿,露出一双肿大的僵硬的变形的 腿。母亲抹了一把泪,说:“我得了晚期风湿病,连走路都困难, 更甭说种田了。儿子懂事,要退学帮我,被我一巴掌打到了学 校……” ⑧校长知道了这件事,不动声色,以特困生的名义减免了儿 子三年的学费与生活费。三年后,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清华 大学。欢送毕业生那天,县一中锣鼓喧天,校长特意将这位母亲 的儿子请上主席台,但令人奇怪的是,台上竟堆着三只鼓囊囊 (náng )的麻布袋。此时,熊师傅上台讲了母亲讨米供儿上学的 故事,台下鸦雀无声。校长指着三只麻布袋,情绪激动地说: “这就是故事中的母亲讨得的三袋米,这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 粮食。下面有请这位伟大的母亲上台。” ⑨儿子疑惑地往下看,只见熊师傅扶着母亲正一步一步往前 走。我们不知儿子那一刻在想什么,相信给他的那份震撼绝不亚 于惊涛骇浪。于是,人间最温情的一幕上演了,母子俩对视着, 母亲的目光暖暖的、柔柔的,一绺(liǔ)儿花白的头发散乱地搭 在额前,儿子猛扑上前,搂住她,嚎啕(háo táo )大哭:“娘啊, 我的娘啊……”(选自文章阅读网,有删改。)
2.本文语言优美、清新自然。请你从第①自然段画线的 【A】【B】两处中任选一处加以品析。(3分) 我选( )处:
回眸教材:
(一)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的身体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 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 (赏 析画线的句子) —— 运用“攀”、“缩”、“倾”等动词,准 确贴切地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整个动态过程,表 现了父亲爬月台的艰难,表达了父爱的感人至深。
常见题型还有: 1.题目的含义或作用
⑴含义: 从表层和深层两方面作答。
如《孤独之旅》,表层指杜小康随父 放鸭的孤独旅程,深层指在经历磨难 过程中,杜小康由逃避孤独到直面孤 独最后战胜孤独的心路历程。 ①线索作用;②含蓄地点明主 ⑵作用: 旨;③流露出怎样的情感;④点 明文章的写作内容
2.描写方法的判断及作用 通过……描写,表现了谁……的心情或性格
如何概括文章主题:
回眸教材: (二)课文《芦花荡》(八上)表现了
什么主题? ——通过记叙老头子夜送两个女孩进 苇塘和第二天痛打鬼子、报仇雪恨的故 事。表现了老英雄爱憎分明的感情,赞 美了他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
阅读《三袋米的故事》,回答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表现了什么主题 (2分)
总结方法:
实战演练:
三袋米的故事
①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母亲含辛茹苦地拉扯着 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琅琅、写写画画, 【A】母亲拿着针线,轻轻地、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 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B】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 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cēnɡ )地往上长。 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母亲眼角的皱纹张满了笑意。 ②当满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一中。母亲却患 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有时连饭都吃不饱。那时的一 中,学生每月都得带30斤米交给食堂,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无疑 是雪上加霜。 ③没多久,母亲一瘸一拐地挪进学校食堂,气喘吁吁地从肩 上卸下一袋米。负责掌秤登记的熊师傅打开袋口,抓起一把米看 了看,眉头就锁紧了,说:“你们这些做家长的,总喜欢占点小 便宜。你看看,这里有早稻、中稻、晚稻,还有细米、粗米,简 直把我们食堂当杂米桶了。”这位母亲臊(sào)红了脸,连声
3.环境描写的作用
⑴自然环境: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或天气, 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为下文……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奠定了…… 感情基调。 ⑵社会环境:交待了……的社会背景,为下 文……作铺垫,揭示了……的主题。
4.插叙及其作用
交待了什么内容,使文章内容更充 实,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更丰满。
(赏析画线的句子) ——运用比喻修辞方法,将“起伏的连山” 比作“踊跃的铁的兽脊”,生动形象地写 出了船行速度之快,突出了“我”急于看 社戏的心情。
总结方法:
【解析】赏析:即赏+析 思路:一赏二析:赏修辞〈赏词语〉+析内容〈特 点〉+析感情 (1)抓关键词。 运用……动词(形容词),准确贴切(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 突出了人物的(或事物的) …… 特点(特征),抒发……情感。 (2)抓修辞句。 运用……修辞,(结合语境分析), ……写出 (表现) 了人物(景物) ……特点,抒发…… 情感。 原则:把握对象,结合语境,联系中心
(二)阅读《社戏》(七下)11段:两岸的豆麦和
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 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 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 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 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阅读《三袋米的故事》回答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讲了一个什 么故事?(2分)。
回眸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材:
(一)课文《孤独之旅》(九上)写了 一件什么事? ——失学少年杜小康在与父亲放鸭的 孤独生活中,逐渐成熟坚强,终于战胜 孤独真正长大的故事。
总结方法:
【解析】人+事+果 抓中心人物 扣典型事件 用关键词语 组织表达
对不起。熊师傅见状,没再说什么,收了。 ④又一个月初,这位母亲背着一袋米走进食堂。熊 师傅照例开袋,眉头又锁紧,还是杂色米。他想,是不 是上次没给这位母亲交待清楚,便一字一顿地对她说: “不管什么米,我们都收。但品种要分开,千万不能混 在一起,否则没法煮,煮出的饭也是夹生的。下次还这 样,我就不收了。”母亲不敢吱声,低着头一瘸一拐地 离开了食堂。 ⑤第三个月初,母亲又来了,熊师傅一看米,勃然 大怒,用几乎失去理智的语气,毛辣辣地呵斥:“哎, 我说你这个做妈的,怎么顽固不化呀?咋还是杂色米呢? 你呀,今天是怎么背来的,就怎样背回去!” ⑥母亲似乎早有预料,两行热泪顺着凹陷无神的眼 眶涌出:“大师傅,我跟您实说了吧,这米是我讨…… 讨饭得来的啊!”熊师傅大吃一惊,眼睛瞪得溜圆,半
写人叙事类文学作品考点训练
记叙文定义: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 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 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 方式的一种文体。
写人记事类作品阅读考查要点:
1、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把握主题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4、评析人物形象(做法),揣摩人物 的心理(情感) 5、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6、分析文章写作技巧 7、拓展题(人物、主旨拓展,谈感悟、
5.句子或段落的作用(一般分为 内容、结构两个方面)
温馨提示:
•读懂文章 •抓住主题 •答案不在你脑子里 •答案就在原文中 •题目出在课外, •答案却在课内。
套路:通过……事件,表现了……,表 达(赞扬/批判)了……的思想感情。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 样,作者怎么样) 【解析】确定主题的技巧:两看两找 1、看标题; 2、看开头、结尾; 3、找中心词语; 4、找议论、抒情、过渡等中心句。
实战演练:
如何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阅读《三袋米的故事》第一段 【A】母亲拿着针线,轻轻地、细细地将母爱密密 缝进儿子的衣衫。【B】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 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 (cēnɡ )地往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