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与诗体知识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与诗体知识

一、本句交替,以平仄相间的原理调配每 句诗中各个字的声调,即每句诗中间隔两个字或 三个字更替平仄。五言句的平仄有四种格式:① 仄仄平平仄 ② 平平仄仄平③ 平平平仄仄④ 仄 仄仄平平。七言句实际是五言句的扩张,按平仄 相间的规律在五言句上加两字即可(仄前加平, 平前加仄):① 平平仄仄平平仄② 仄仄平平仄 仄平③ 仄仄平平平仄仄④ 平平仄仄仄平平。
早岁那知世事艰 , 首联 出句 中原北望气如山。 对句 楼船夜雪瓜洲渡, 颔联 出句 铁马秋风大散关。 (对仗)句 塞上长城空自许, 颈联 出句 镜中衰鬓已先斑。 (对仗)句 出师一表真名世, 尾联 出句 千载谁堪伯仲间。 对句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愁绪理解:一说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围, 诗人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感叹自己被 放逐,眼见天上浮云杳杳,不见长安,忧愁 自己再也没有机会到长安。二说,安史之乱, 玄宗迁西蜀,太子即位灵武,唐室山河尚未 收复,为长安城忧伤。总之尾联抒发了诗人 忧国伤时的怀抱,既有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又包含个人命运的感伤,使人产生强烈的共 鸣,旨意深远,意境阔大。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颔联就“凤去台空”这一层 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 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 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 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 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留下的只 是荒冢,威风不再,烜赫难久, 诗人在感慨时间的无情,叹息人 世的无常。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晋代原都长安,永嘉大乱之后南渡,晋 元帝时改都金陵。与唐代因为安史之乱而迫 使太子即位于灵武的情况很类似,因此李白 诗末二句“浮云蔽白日”也是指玄宗宠幸杨 贵妃、杨国忠,茺废朝政,而导致安史之乱, 长安沦入胡人手中。李白写这首诗由怀古而 引发怀君之思,加以感伤自己因遭小人谗言 所害而被贬谪,登上凤凰台,望不见长安, 一时触景伤情,“不见长安”触境生愁,意 寓言外,饶有余味。
诗体知识
• 古汉语四声 例字
普通话四声


高专
阴平
(桌接)

唐文
阳平
(食杂)


古纸
上声
(百笔)

பைடு நூலகம்
近是


正大
去声
(纳麦)


桌接食杂百笔纳麦

• 诗讲究平仄是近体诗的一个本质特征。有平、上 、去、入四个声调。平,指古汉语中的平声;仄 ,指古汉语中的上声、去声、入声。
近体诗按一定规则交替使用平声字和仄声字, 因而音律抑扬顿挫,富于音乐美。其平仄规律可 以概括为:
近体诗的平仄格式也有可以通融的地 方,这就是格律诗中广为流行的口诀“一、 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对仗也是近体诗的构律要素之一。所谓
对仗,是把语义相关的两个词语互相对立 而造成的对偶句。古代仪仗队并列而行, 两两相对,对仗由此得名。律诗一般要求 在颔联和颈联用对仗,排律除首、尾联外, 其余必须全用对仗。
二、对句对立,偶数句的平仄格式必须与 上一句对立。如第一句为“平平平仄仄”,第二 句须是“仄仄仄平平”;
三、两联相粘,绝句第三句的第二字 的平仄要与其上一句的第二字的平仄相同 或律诗第三、五、七句的第二、第四字的 平仄要与其上一句的第二、第四字的平仄 相同,而全句的平仄格式不能与上一句相 重复。如五绝第二句“仄仄仄平平”,则 其第三句应为“仄仄平平仄”;七律第四 句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则其第五句应 为“仄仄平平平仄仄”。
唐代以前的诗,都属自由体古诗范畴,不讲 究四声平仄,不要求对仗,押韵较自由,诗句也 长短不等。因此,无所谓格律。到了唐代,出现 了近体诗,它要求按一定的格律来写作。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它在句数、平仄、对仗、 押韵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
近体诗按句数多少可以分为绝句与律诗两类。 绝句每首四句。律诗一般每首八句,两句为一联: 第一、二句称首联,第三、四句称颔联,第五、 六句称颈联,第七、八句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 出句,下句称对句。超过八句的律诗称排律或长 律,它的句数必须是双数,而且,除首尾联外, 其余各联必须全用对仗。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 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 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 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 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 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 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才是永恒的 存在!诗中的“自”是独自孤独的意 思。慨叹时间的流逝,六朝繁华一去 不返,只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
主旨
全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 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 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 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 思索。


昔人已乘黄鹤去,
·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 鹤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诗体知识讲解
颈联中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仅仅沉浸 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 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在金陵西 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李白把 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 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 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 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 句。“写远景景色特点是若隐若现(半隐半 现)、气象万千、雄伟壮美。意在揭示人世 无常,江山永恒的主题。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尾联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 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 “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运 用比喻:“浮云能蔽日”,比喻奸臣遮拦贤 臣,或喻皇帝被奸臣包围。运用借代:用京 城长安指代朝廷和皇帝。李白这两句诗暗示 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 痛。比喻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相传晋 明帝小时候坐在晋元帝膝上,元帝问他,长 安远还是太阳远,明帝答说长安近太阳远, 因为听说有人从长安来,没听说有人从太阳 来,元帝为他的聪明高兴,第二天便当着群 臣面前再问明帝同样的问题,没想到明帝却 答说,太阳近,长安远,因为抬起头来见得 到太阳,却见不到长安。
近体诗的用韵必须遵循三条原则:1. 偶数句用韵,首句可以入韵(如例二、例 四、例六),也可以不入韵(如例一、例 三、例五);2.押平声韵,因为平声韵可 以延长,适于吟咏;3.一韵到底,中途不 能换韵。近体诗的用韵标准依据《平水 韵》。
书愤
宋·陆游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近体诗的平仄格式也有可以通融的地 方,这就是格律诗中广为流行的口诀“一、 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三、两联相粘,绝句第三句的第二字 的平仄要与其上一句的第二字的平仄相同 或律诗第三、五、七句的第二、第四字的 平仄要与其上一句的第二、第四字的平仄 相同,而全句的平仄格式不能与上一句相 重复。如五绝第二句“仄仄仄平平”,则 其第三句应为“仄仄平平仄”;七律第四 句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则其第五句应 为“仄仄平平平仄仄”。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与诗体知识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 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 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 作。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 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 杰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