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汝昌“避战保船”辩孙锋许华同志在《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9年第4期上发表的《李鸿章“避战保船”新探》一文(以下简称“许文”)认为:所谓李鸿章“避战保船”之说,主要见于姚锡光所著之《东方兵事纪略》、蔡尔康编译之《中东战纪本末》等私家著述,而从官方文电档案中可以看出,清廷、李鸿章根本没有命令北洋舰队“避战保船”或株守军港,力主避战保船和株守军港的,是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
事实果真如此吗?这是需要进行认真研究的。
一丁汝昌在甲午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是否可以称之为“避战”这需要对丁汝昌在战争各阶段中的表现,分别加以考察。
早在战争爆发之前,丁汝昌对中日之间爆发战争就有所准备。
他见日本不断向朝增兵派舰,战争已不可避免,因而多次致电李鸿章,请求主动出击,先发制敌。
1894年6月24日,镇远舰管带林泰曾在仁川电告日兵登岸,乘夜入汉城时,提出“事至今日,巳无可闪避,不如制敌机先,予敌人以迎头一击,挫其锐锋,”①丁汝昌同意林泰曾的意见,立即转电李鸿章请示。
李鸿章电复:“日虽添军,谣言四起,并未与我开衅,何必请战。
”②6月30日,丁汝昌驰电力争并请“将三船(从仁川)调回,与在威各舰齐作整备,俟陆兵大队调齐,电到即率直往,并力拚战,决一雌雄。
”③7月4日,丁汝昌整备周妥,即请“带镇、致、靖、经、来、济、乙、丙八船,探巡汉江、外冰洋、大同江一带,”但李鸿章认为此行“不过摆架子”,去而无益,并诘问丁:“人皆谓我海军弱,汝自问不弱否?”④7月22日,济远、广乙二舰往牙山护送陆军登陆,丁汝昌再次请战:“昌拟率定、镇、致、靖、经、来、超、甲、丙九船,雷艇二艘,并承平同行。
……倘倭船来势凶猛,即行痛击而已。
”但仍为李鸿章所阻。
⑤这一阶段,丁汝昌的意图是乘敌不备主动出击,争得战略主动权。
假如照此执行,丰岛海战的结果就会完全两样,甚至整个战争局势,也会为之改观。
可惜,此方案未被采纳。
李鸿章不许北洋海军出战,一则是因为他寄希望于英、俄调停,唯恐“衅自我开,难于收束。
”⑥二来他也有自己的一套战略指导思想。
1894年6月,清政府多次责令李鸿章预筹战备。
6月30日,李鸿章上摺称:“查北洋铁快各舰,堪备海战者只有八艘,余船尽供运练之用,近数年来,部议停购船械,未能续添。
而日本每年必添铁快新船一二艘,海上交锋恐非胜算。
”⑦“海上交锋恐非胜算”是李鸿章制订海军战略指导方针的出发点。
基于此,他提出了“保船制敌”之策,并在8月29日《覆奏海军提督确难更易缘由摺》中对此进行了详细说明,其摺谓:倘与(日本)驰逐大洋,胜负实未可知,万一挫失,即赶紧设法添购亦不济急。
惟不必定与拚击,但令游弋渤海内外,作猛虎在山之势,倭倘畏我铁舰,不敢轻与争锋,不特北洋门户,恃以无虞,且威海、仁川一水相望,令彼时有防我海军东渡,袭其陆兵后路之虑,则倭船不敢全离仁川,来犯中国各口。
”⑧李鸿章的这一战略指导思想的核心是“猛虎在山”,取守势,而丁汝昌等海军将领主动出击的主张是与其完全相反的。
在黄海海战中,丁汝昌指挥定远首先打响第一炮,率军力战,“誓死抵御,不稍退避。
”⑨开战后不久,他就身负重伤,但拒绝进舱养息,裹创后仍在甲板上督战,激励士气。
这时的丁汝昌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和避战联系在一起的。
黄海战后至旅顺战役期间,丁汝昌的战略指导思想有所变化。
这一阶段初期,丁汝昌依然坚持原来的主张,10月28日,他致电李鸿章表示:“昌即率定、镇、济、靖、平、丙六船两艇,今晚赴旅湾,再探大孤山一带。
……此行遇敌,惟有督率将士,尽力死拚。
”⑩但不久,丁汝昌就对这一战略思想作了修正,认为北洋舰队力量过单,坚守旅顺港有损无益,只有陆军大规模的登陆包抄作战,方能阻止日军攻势,因此建议李鸿章“速调劲旅数千,派轮由榆关迅渡松木岛登岸,扼金州北道,寇果来,拦腰截击。
”(11)丁汝昌战略思想的这种变化,是根据当时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改变,以及旅顺港口自然条件作出的。
黄海一战,虽给日本联合舰队以重创,但北洋舰队所受损失远较日本为重:经远,至远,超勇,扬威,广甲五舰北击沉,可战之舰仅余定远,镇远,靖远,来远,济远5艘,且多数负伤较重,定、镇“每船致伤千余处,火焚数次”,“巨炮均经受伤,定远只有三炮,镇远只有两炮尚能施放”。
“来远舱内中弹过多,延烧房舱数十间,靖远水线为弹所伤,进水甚多。
”⑿虽经两个月的赶修,但战斗力尚未完全恢复。
反观日本联合舰队,虽受重创但一艘未沉,特别是吉野等主力舰,经短期抢修即恢复战斗力,参加了花园口登陆作战。
相形之下,北洋舰队的整体作战能力已大大削弱,无力阻止日军大规模的登陆活动。
同时,旅顺港“口窄澳狭”,军舰必须“候潮出口,非时不能转动,临阵不能放炮,既难依辅炮台,又实无益陆路。
”⒀在诸多客观条件不利的情况下,丁汝昌改变战略指导方针,不与日本联合舰队在旅顺港及附近作战略决战,暂时保存北洋舰队这样一支战略威慑力量,无疑是明智的。
这时,李鸿章的战略思想仍是贯彻“保船制敌”的方针,请看他给丁汝昌的一系列电令:1894年9月29日电:“师船速修,择其可用者,常派出口外,靠山巡查,略张声势。
”⒁10月2日,李鸿章得知日军将要在旅顺一带登陆,立即命丁汝昌速修定、镇二舰,“此二舰往来威旅间,日运兵船必不敢深入,关系北洋全局甚大。
”⒂6日又电:“鄙意出荷相机趋避,遥为牵制,彼运兵多船,稍有顾忌,当不敢深入也。
”⒃9日再电:“水师六船,何日出巡?须往来旅、湾之间,俾彼大队运船稍有牵制。
”⒄11月6日电:“若船坞有失,船断不可全毁。
”⒅但在丁汝昌率队移扎威海后,8日,李电令丁:“旅顺警急,朝旨严催派兵往援,……寇在门庭,汝岂能避处威海,坐视溃裂?速带六船来沽,面商往旅拚战,渡兵运粮械接济,成败利钝,姑不暇计,尽力为之而已。
”⒆这是否意味李鸿章改变了其消极防守的策略呢!其实不然。
李鸿章这封电报的背景是这样的:黄海战后,丁汝昌被认为“畏葸无能”、“迟回观望”而屡遭上谕申斥,还被革职。
李鸿章也受到光绪的斥责和安维峻等众多御史的连章弹劾,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只得电召丁汝昌来沽面商,但其本意并非“往旅拚战”,所以当汉纳根与丁汝昌提出如挟运船往旅,以寡敌众,定镇难保,运船必毁的意见时,李鸿章立即接受,并转报总署,敷衍过去。
可见,这时李鸿章始终未跳出其“保船制敌”之窠窠臼。
许文认为:李鸿章不同日方拚战,保存实力,是为了形成对敌之海上威胁,是军事上的需要,与“避战保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转而,又指责丁汝昌不同日方交手,争夺制海权,是“避战保船”。
这种指责不是太偏颇了吗?综上所述,事实并不象许华同志所说的那样,丁汝昌的战略指导思想是不能用“避战”来概括,在战争中,他是积极主张主动出击的,只不过在旅顺战役那种特殊情况下,执行了保船的命令而已。
而李鸿章才是避战保船之策的制订者和积极推行者。
二丁汝昌在威海战役中,是否如许文所说,是明知故犯地采用株守军港之下策呢?旅顺失守后,如何防守威海的问题,十分紧迫地摆在清廷、李鸿章的面前。
就当时情况而言,不外有三种选择:一是乘间出击;二是株守口内;三是船台依辅,以收夹攻之效。
李鸿章比较倾向于第三种方案,他指示丁汝昌与洋弁悉心妥筹,“彼时兵轮当如何布置迎击,水陆相依,庶无疏失,”⒇要丁拿出具体意见。
丁汝昌与马格禄等人进行了详细论证,得出了与李鸿章相同的结论,随即拟定详细作战计划上报李鸿章:“倘倭只令数船犯威,我军舰艇可出口迎击,如彼船大队全来,则我军船艇均令起锚出港,分布东西两口,在炮台炮线水雷之界,与炮台合力抵御,相机雕剿,俾免敌舰闯进口内。
即使陆路包抄南北两岸,师船尚可支撑攻击彼船。
”清廷、李鸿章认为这一计划“筹虑似尚周到”,(21)予以批准。
很显然,无论是清廷、李鸿章,还是丁汝昌,都坚决、明确地反对株守军港。
1895年1月30日,日军向威海发动水陆两路进攻,丁汝昌命定远、济远、来远3舰驶至威港南口,与刘公岛东方二炮台合力抵抗,日舰筑紫等受伤急退。
他本人则登上靖远舰,亲率炮舰驰近南岸,发炮支援守军,击毙刚刚登上摩天岭炮台的日本陆军少将大寺安纯,又以排炮重创企图沿海岸大道攻占威海卫城的日军。
2月3日,日联合舰队倾全力从正面进攻。
面对优势敌人,丁汝昌指挥各舰“努力防战”,日舰被伤多艘,气焰大沮。
船台相依之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迫使日军不得不修改其进攻计划。
当然,“船台相依”之策也有它的弱点,就是它“全恃后路游击有兵,以防抄袭,方能巩固”。
北洋海军之所以最终仍不免全军覆没,其直接原因,即在于威海两岸陆路炮台的失守。
而这一点正是丁汝昌所担心的,在制订作战计划的同时,丁汝昌就提出,北岸“兵力不敷分布,实为可虑。
南岸自龙庙嘴至赵北嘴,亦十余里,后路更宽,均甚吃紧,”(22)要求予以重视。
但由于清军在陆路防守上,采取了错误的战略战术,未能有效地阻止日军攻势,南北帮炮台相继委敌。
在日军水陆夹击下,北洋海军舰只损失殆尽,遂有请降之议。
但是应该指出,任何一种防御计划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无懈可击的,船台相依之策亦同。
况且,威海战役失利原因在于陆路防守,这本已超出了丁汝昌的职责范围,自然不能诿过于丁汝昌一人。
至于如何防守威海方为上策,不少论者皆引用1月22日、23日清廷的谕旨:“闻敌人载兵,皆系商船,而以兵船护之,若将定远等船齐出冲击,必可毁其多船,断其退路,”(23)“我海舰虽少,而铁甲坚利,则为彼所无,与其坐守待敌,莫若乘间出击,断其归路,”(24)认为以袭击战法打击日军登陆舰队,方为上策。
(许华同志在另文中亦持此论)其实,这只是清廷的一厢情愿罢了。
其一,北洋舰队的实力已不足当此大战。
前已述及,黄海战后,北洋舰队实力已大不如前,1894年11月14日,北洋舰队自旅顺返威时,镇远舰误触礁石,擦伤多处,赶修月余,只能升火五锅炉,行7海里。
这使本来实力就逊于日本的北洋舰队更加相形见绌。
其二,日本联合舰队对此早有防备,制订了周密的计划,张网以待。
为掩护陆军登陆,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亨海军中将提出了《联合舰队作战大方略》,将所有22只军舰编为本队、四个游击舰队和一个鱼雷艇队,规定:在运兵途中如遇北洋舰队,即以第三游击舰队护送陆军,其余各舰队、鱼雷艇队迎击;登陆时,本队、第一、二游击舰队驶近威海卫,防止北洋舰队出击;登陆后,舰队主力设法将北洋舰队诱至外海歼灭,第三、四游击舰队组织陆战队伺机攻取刘公岛。
(25)这时,北洋舰队如全力出击,无疑会增加日军登陆的困难,但更可能被防范严密的日军聚歼于海上。
总之,以“船台依辅”之策防守威海,是清廷、李鸿章、丁汝昌明确、一致的战略方针,对此,他们之间没有原则性分歧。
在战役进行中,丁汝昌并没有擅自决定改变防守策略,而是始终如一地贯彻执行这一既定方针,并在战役初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事实证明,此计划在当时情况下,是最切合实际、而又积极可行的,因此,许文对丁汝昌的批评是不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