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谓礼仪1、生活中的称谓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彼此之间所采用的称谓语。
下面关于称谓的说法正确的是( ABC )A.对于有身份、年纪长者,可以以“先生”相称B.对于文艺界、教育界人士,以及有成就、有身份者,均可以称之为“老师”C.对宗教界人士,可以称姓名加神职D.已经结婚的那一位称对象2、下列关于语言礼仪正确的有(ABC )A.商务交往中应该遵循“六不问原则”;B. 语言要正规标准;C. 商务语言的特点:“少说多听”;D.双方初次见面无话可说时,可以“聊天”—谈天气。
3、尊重他人要点:( ABCD )A.尊重上级B.尊重同事C.尊重下级D.尊重客户E.尊重所有人4、讲究礼仪的原因,用一句话概括为( ABC )A.内强素质B.外塑形象C.增进交往D.使问题最小化E.便于理解应用F.有利于交往应酬5、商务交往中女性佩戴首饰的原则是( ABCD )A.符合身份,以少为佳;B. 同质同色;C.不佩戴珍贵的首饰;D.不佩戴展示性别魅力的首饰(如胸针、脚链)。
E.体现人价值6、商务人员职场裙服穿着四大禁忌:( ABCDE )A.穿黑色皮裙B.裙鞋袜不搭配C.光脚D.三截腿E.发型与服装不搭配7、在美国,(C )岁以上男子享有“先生”的称呼。
A、18B、16C、12D、158在现实生活中,对面之交,关系普通的交往对象,可酌情采取下列ABCD方法称呼A 同志 B先生/女士/小姐/夫人/太太 C以职务职称相称 D入乡随俗9对地位高的官方人士,不可称呼为(D )。
A.先生B.职衔C.阁下D.小姐10在君主制国家,按习惯应该怎样称呼(ACE )。
A.称国王、皇后为“陛下”B.称亲王为“阁下”C.称王子、公主为“殿下”D.对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人士可称“阁下”,但不可称“先生”。
E.对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人士可称爵位11以下对涉外礼仪中惯用的称呼方式,描述正确的是( ABCE)。
A.对教会中的神职人员,一般可称教会职称B.对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士,可相应称“博士”,同时可以加上姓氏C.对医生,可相应称“医生”同时可以加上姓氏。
D.对军人一般称军衔,或军衔加先生E.有的国家对将军、元帅等高级军官称“阁下”。
,12在涉外交往中,对外国部长以上的高级官员可称为:(C )A,陛下 B,殿下 C,阁下13,下列几项中不属于服务员的"接待三声"的是:(C )A,迎客之声 B,介绍之声 C,留客之声14与外宾交往时,为了表达彼此的亲近感,可以 AA. 征得对方同意后,直接称呼其名字(given name)B. 不必征得对方同意,直接称呼其名字(given name)C. 直接称呼对方全名(given name + family name)15商用名片讲究三个三,以下属于这三个三内容的有( ABD )A.商用名片负责制时要有企业标识、企业全称、部门; B商用名片要提供本人称谓:姓名、行政职务、学术头衔;C.商用名片的交换三原则是交换索取,双手送上,注视接受。
D.商用名片通常只能提供三种联络方式.联络方式:企业所在的详细地址、邮政编码、办公电话。
邮箱、传真要酌情给,手机等私人联系方式不要印;16下列关于语言礼仪正确的有(ABCD)A.商务交往中应该遵循“六不问原则”;B. 语言要正规标准;C. 商务语言的特点:“少说多听”;D.双方初次见面无话可说时,可以“聊天”—谈天气17在商务交往中,尤其应注意使用称呼应该(BA就低不就高B就高不就低C适中D以上都不对18办公室礼仪中打招呼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在职员对上司的称呼上,应该注意:( A ) A,称其头衔以示尊重,即使上司表示可以用名字,呢称相称呼,也只能局限于公司内部 B,如果上司表示可以用姓名,昵称相称呼,就可以这样做以显得亲切 C,随便称呼什么都可以19如果在书写Mary White(玛丽·怀特)时,下面哪种是合乎礼仪规范的:( C )A,M.N B,Mary.W C,M.White20如何恰当地介绍别人是商务人员必备的礼仪技巧,能够正确地掌握先后次序是十分重要的.通常在介绍中,下面不符合正确礼仪的是:( B ) A,首先将职位低的人介绍给职位高的人 B,首先将女性介绍给男性 C,首先将年轻者介绍给年长者21合理的称呼也能表现礼仪,下列称呼方式不正确的是:( C ) A,应使用合理的称谓 B,当不知道对方性别时,不能乱写,可用职业称呼 C,很熟的朋友在商务场合可称小名或是呢称以示亲切名字可缩写,姓不可以22公务式自我介绍需要包括以下四个基本要素(\D ) A单位、部门、职务、电话B单位、部门、地址、姓名C姓名、部门、职务、电话D单位、部门、职务、姓名23商务会面中正式称呼即(、ABD )A、行政职务B、技术职称C、地方性称呼D、泛尊称24在一个严肃的学术研讨会上,主持人是如下介绍与会者的:“史学博士王伟”。
(对)25职称性称呼是对于具有职称者,尤其是具有高级、中级职称者,可直接以其职称相称。
(对)26下列称呼不属于尊称的是(B)A、尊君B、家君C、君D、令郎2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学衔性称呼(A)A博士后B博士C硕士D学士28特殊问候一般有(ABC)A节日问候B喜庆问候C不幸问候D打招呼E聊天29 (多选题)学衔性称呼的类别,包括哪几种方式?( ABCD )A.将学衔具体化,说明所属学科,并在其后加上姓名B.在学衔前加上姓氏C.仅称学衔D.在学衔前加上姓名30单选题)下列关于职称性称呼的类别不正确的是(B )A.在职称前加上姓氏B.仅称姓名C.仅称职称D.职称前加上姓名31(单选题)下列不属于学衔性称呼的是( A )A.孙研究员B.法学学士李丽珍C.博士D.杨博士32(多选题)职场称呼中是有禁忌的包括哪些呢?( ABCDEF )A.过时的称呼B.不当的行业称呼C.以绰号为称呼D.错误的称呼E.庸俗低级的称呼F.不通行的称呼33(单选题)下列关于选择正确、恰当的职场称呼的作用,说法错误的是(D) A.反映了对对方得尊重程度 B.体现了双方关系发展的程度 C.反映了商务人员自身的修养 D.表明了自身的立场34(单选题)在商务交往过程中,务必要记住( A)A.摆正位置B.以对方为中心C.入乡随俗D.以上都不对1. 在实际工作中,接待人员往往需要在同一时间之内对多名接待对象同时加以称呼。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到有主有次?所谓有主有次,通常指的是在需要同时称呼多名接待对象时,一定要首先分清主次,然后再由主到次,依次而行。
在实际操作中,其标准做法有下列4种:(1、)由尊而“卑”。
它的具体含义是,称呼多名人士时,应当自其地位较高者开始,自高而低,按顺序进行。
(2、)由疏而亲。
它的具体含义是,若被称呼的多名人士与自己存在亲疏之别,为避嫌疑,一般应当首先称呼其中与自己关系生疏者,然后再称呼其中与自己关系亲近者。
( 3、)由近而远。
有时不便细分多名被称呼者的“尊卑”、亲疏,那么则不妨以对方距离自己的远近来进行,即先称呼距离自己最近者,然后依次称呼距离自己较远者。
( 4、)统一称呼。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对多名称呼者不必一一称呼,或者不便一一称呼时,则可采用统一称呼对方的方式作为变通。
例如,以“诸位”、“大家”、“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等方式直接称呼对方。
2. 在接待活动中,千万注意不要因为称呼而冒犯对方的禁忌。
一般而言有几种错误称呼,都是接待人员平日不宜采用的,请问他们是?(1、)错误的称呼。
在称呼接待对象时,千万不能有任何形式的差错。
因为不论是何种差错,显然都是十分失礼的。
( 2、)庸俗的称呼。
某些市井流行的称呼,因其庸俗低级,格调不高,甚至带有显著的黑社会风格,在接待活动中应当绝对禁止使用。
接待人员在正式场合如采用低级庸俗的称呼,则是既失礼,又失自己身份的。
( 3、)绰号性称呼。
在接待活动中,对关系一般者,切勿擅自称对方的绰号,也不应以道听途说而来的绰号去称呼对方。
至于一些对对方具有讽刺侮辱性质的绰号,更是严禁使用。
接待人员一定要记住,在任何情况下,当面对绰号称呼他人,都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
(4、)地域性称呼。
有些称呼,诸如,“爱人”、“对象”、“师傅”、“小鬼”等,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
一旦对其不分对象地滥用,往往难免出错。
(5、)简化性称呼。
在正式场合,有不少称呼不宜随意简化。
例如,把“张局长”、“王处长”称为“张局”、“王处”,就显得既不正规,又不礼貌。
(6、)无称呼。
在需要称呼接待对象时,一定要有适当的称呼。
若是根本不用任何称呼,或者代之以“喂”、“嘿”、“下一个”、“那边的”以及具体代码,都是极不礼貌的。
( 7、)距离不当的称呼。
在接待活动中,若是与仅有一面之缘者称兄道弟,或者称其为“同学”、“战友”、“朋友”、“老板”等,都是与对方距离不当的表现,接待人员应当避免使用此种称呼。
3.请列举出几个行业性称呼?在工作中,按行业称呼。
可以直接以职业作为称呼,如:老师、教练、会计、医生等。
在一般情况下,此类称呼前,均可加上姓氏或者姓名。
如:刘老师、于教练、王会计等4.请列举出几个学衔性称呼?这种称呼,增加被称者的权威性,同时有助于增加现场的学术气氛。
有四种情况:a)、仅称学衔。
“博士”b)、加姓氏。
刘博士c)、加姓名。
刘选博士d)、将学衔具体化,说明其所属学科,并在后面加上姓名。
如:法学博士刘选。
这种称呼最正式。
5. 国家公务员使用敬语时应注意的四点要求是什么?答:一是要学会区分场合;二是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敬语;三是要努力养成使用敬语的习惯;四是要心有所诚,才能口有所言。
6在国际交往中一般对男子和女子怎样称呼?答:一般对男子称先生,对女子可根据情况称夫人、女士、小姐。
7与人初次见面或谈业务时,要怎样注意称呼??姓+职务,要一字一字说的特别清楚8称呼礼仪的基本原则要合乎常规;入乡随俗;要照顾被称呼者的个人习惯;就高不就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