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土地要素分析
1208140515
土资122班
张舵
一、实验目的
根据研究区域基础数据资料,分析地形、植被、土壤、土地利用方式等土地构成要素的空间演替的规律。
二、实验数据
1.北京市海淀区数字高程模型(DEM)
2.北京市海淀区土壤类型图(土壤.*)
3.北京市海淀区土地利用现状图(简化)(HDDLTB.*)
4.北京市海淀区“凤凰岭-稻香湖”样区条带遥感影像(Sat_DXH31.tif)
三、实验过程
1.将DEM由Raster转化为TIN
打开ArcMap10.2,点击加载实验数据,在Arc Toolbox中选择3D Analyst Tools→Conversion→From Raster→Raster to TIN(图1),输入栅格为DEM图层(图2),将数字高程模型(DEM)由栅格格式(Raster)转化为不规则三角网格式(TIN)(图3)。
图 1 Arc Toolbox工具栏
图 2 Raster to TIN窗口
图 3不规则三角网格式(TIN)的数字高程图
2.选择断面
将遥感影像图层置于所有图层顶端,在研究样区条带内,点击,选择一条东西向、横跨研究样区的断面,并用红线加粗显示(图4)
图4 断面位置示意图
断面在栅格中的具体位置如下图(图5)
图5断面栅格位置图
3.断面地形分析
(1)点击生成断面高程变化图,结合遥感影像进行地形判断。
(2)在Arc Toolbox中选择Spatial Analyst Tools→Surface→Contour,
把生成的TIN图作为输入图层,等值线高差为50米,生成等值线图,进行等值线分析。
(图6)
图6等值线分析
4.地貌类型分析
在Arc Toolbox中选择Spatial Analyst Tools→Surface→Slope,把生成的TIN图作为输入图层,生成坡度图,与高程变化图、等值线图对照,分析地貌类型及其部位。
5.土壤类型和属性
在土壤类型图的图层属性中选择符号系统,值字段为土类,添加所有值,并将卵石滩值移除后确定(图7)
图7 土类图层属性表
同样的,在土壤类型图的图层属性中选择符号系统,值字段为亚类,添加所有值,并将卵石滩值移除后确定。
(图8)
图8亚类图层属性表
6.植被情况分析
植被情况根据遥感图像,进行具体分析,并在断面线上进行文字标注。
7.土地利用类型分析
(1)打开海淀区地类图表图层的属性表,添加字段“类别编码”,格式为float 型。
选择Select by Attributes,根据《土地规划分类及代码表》对地类码进行选择归类。
(图9)
图9 海淀区地类图图层属性表
(2)在海淀地类图的图层属性中选择符号系统,值字段为“类别编码”,添加所有值,点击确定。
(图10)
图10 地类图层属性表
四.实验分析结果
1.断面地形
图11断面高程变化图
图12断面位置示意图
图13断面等值线变化示意图
将断面高程变化图、断面位置示意图和断面等值线变化示意图进行对比,可以明显看到断面自西向东,海拔逐渐降低。
西侧海拔变化幅度较大,且等值线密集,说明地形地形比较陡,为山地丘陵区。
随着断面向东侧延伸,海拔变化幅度趋于平缓,等值线逐渐稀疏,由山地丘陵向平原区过渡。
整个地形区反映了北京市海淀区西北洪积扇变化情况。
假定断面最西端顶点为起始点,海拔在400米以上为扇顶部,海拔在100米到400米之间为扇中部,低于100米扇缘地带,扇顶部距离起始点在1500米左右的范围内,扇中部距离起始点在1500米到4000米范围内,距离大于4000米为扇缘地带。
自扇顶、扇中一直过渡到扇缘,海拔变化逐渐放缓。
2.地貌类型
图14断面坡度变化图
整个断面自西向东,坡度逐渐变小,整个地貌类型为山前洪积扇。
根据1984年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颁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对耕地坡度分为五级,即0°—2°、2°—6°、6°—15°、15°—25°、25°以上。
地面坡度的不同级别,对耕地利用的影响不同。
坡度小于2°一般无水土流失现象;2°—6°可发生轻度土壤侵蚀,需注意水土保持;6°—15°可发生中度水土流失,应采取修筑梯田、等高种植等措施,加强水土保持;15°—25°水土流失严重,必须采取工程、生物等综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25°以上为《水土保持法》规定的开荒限制坡度,即不准开荒种植农作物,已经开垦为耕地的,要逐步退耕还林还草。
《断面坡度变化图》显示,大部分耕地位于扇中和扇缘地带,坡度在0°—6°之间,土壤条件比较好,基本无水土流失现象发生。
该地形区的6°以上的地区多为山区林地,有利于水土的保持。
建设用地多分布在坡度较缓的扇中和扇缘区。
在扇中区,地势相对平坦,并且地下水埋深较大,不会出现建筑物返潮现象。
断面穿过的环山公路位于海拔350米左右,高差较小,有利于公路的修建,减小了施工难度。
3.土壤类型和土壤属性
图15断面土类变化图
图16断面土壤亚类变化图
根据《断面土类变化图》和《断面土壤亚类变化图》,土类自西向东依次为褐土和潮土。
土壤亚类自西向东逐渐为淋溶褐土、褐土、褐土性土、潮土、湿潮土、潮土。
1)淋溶褐土主要特征是全剖面没有CaCO3出现,或在C层有少量石灰残余,形成A-Bt-Ck剖面构型,在褐土土类中淋溶褐土分布区一般是降水量偏高之处(如>650mm)。
对照断面图,淋溶褐土在山地地形区出现,植被茂密,降水较多,涵养水的能力强。
2)褐土剖面中的B
t
层有CaCO3新生体出现。
3)褐土性土粘化B层发育不明显。
褐土分布区的主要问题是降水量偏小和降水量过于集中。
4)潮土是潮土土类中面积最大的亚类,有A
pk -A
p2
-B
Ck
-C
gk
剖面构型。
富含
碳酸钙,若其为粘质土则偏高,沙质土偏低,是中性至微碱性反应。
土壤养分含量、耕性、水分物理性质、生产潜力等与土壤质地及剖面构型有关。
在此区域,多为壤质潮土,肥力性能最好。
5)湿潮土地下水理深仅1.0~1.5m,雨季接近地表,暂时有地表积水现象,地下水矿化度不高,多小于1g/L。
母质为河湖相静水粘质沉积物,一般无盐化或碱化威胁。
潮土分布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农业生产。
但潮土分布面积最大的黄淮海平原,旱涝灾害时有发生,尚有盐碱危害,加之土壤养分低或缺乏,大部分属中、低产土壤,作物产量低而不稳。
图17断面土壤质地变化图
根据《断面土壤质地变化图》土壤质地沿断面自西向东依次为中壤质、轻壤质、中壤质、轻壤质、中壤质、粘质和中壤质。
由卡庆斯基土壤质地分类制,从轻壤、中壤、粘质砂粒含量依次减少,黏粒含量依次增高。
保水性依次递增,透气性依次递减。
在海拔较低、坡度较缓的扇缘地带,多为保水性比较好的中壤质和粘质,土壤颗粒较小,利于农业生产的进行。
4.植被情况
图18断面植被变化图
由遥感影像进行目视解译,在断面西段,为山地地形区,林地茂密,植被
很好。
中段建设用地分布多,植被较差。
向西延伸,西段耕地较多,尤其在
图中河流两侧,耕地比较密集,相对而言,植被较好。
但是此处所指的植被
多是指农作物所生长所形成的地表覆被。
5.土地利用类型的演替变化情况及其规律性。
图19断面地类变化图
根据《断面地类变化图》,沿断面自西向东依次为林地、居民及独立工矿用地、园地、居民及独立工矿用地、耕地、水利设施用地、林地、耕地、居民及独立工矿用地和其他土地。
耕地位于等值线低于50米的平原地带,扇中地区以园地为主,居民及独立工矿用地分布相对零散。
五.实验结论
综上所述,结合地形地貌以及土壤、植被分析和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分析,断面自西向东,海拔逐渐降低,坡度逐渐变缓,整个地貌类型为山前洪积扇。
其中,我们规定海拔在400米以上扇顶地带,在这一区域,土壤类型以褐土为主,土壤质地为轻壤质和中壤质,保水性比较差,地下水埋深较大,以林地为主,没有建设用地、耕地等分布。
海拔在100米到400米之间为扇中地带,土壤类型有褐土性土和潮土,土壤质地为轻壤质,分布有居民点和工矿用地以及园地,呈三条条带状分布,园地分布在建设用地两侧。
植被情况在洪积扇的区片中比较差。
海拔在100米以下为扇缘地带,这一区域的土壤类型为潮土,质地为壤质,少数为粘质,保水性较好,最适宜农作物耕种。
在这一区片,也是耕地集中分布的地区。
但是,在整个布局之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分布比较零散,在扇中和扇缘
地带都有分布,侵占了一部分适宜进行农业生产的土地。
扇中区部分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不宜直接与山区林地,等高线较密集,应注意防范地质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