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的实质

心理的实质

第二章心理的实质心理活动虽然人人都很熟悉,但是它如何发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心理活动是宇宙间最复杂的现象之一,也是人类有史以来就企图认识的重大课题。

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上,唯心主义心理观和唯物主义心理观是根本对立的。

第一节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心理观一、唯心主义的心理观(一)灵魂说在远古时代,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人们对自己的一些心理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便认为是一种独特的“灵魂”的作用。

人出生时灵魂就来到人的身体里,清醒时控制着人体的活动,睡眠时它可以暂时走出人体,人死时灵魂便永远离开人体。

例如,柏拉图(公元前427 ̄347)认为万物是由“理念”派生出来,人的灵魂也同样来自理念。

人活着,它支配人的活动;人死后,灵魂还会回到理念世界。

所以,人们的灵魂是永存的。

灵魂被看成是一种超自然的精神实体,可以永存不朽,也可以轮回转世。

许多宗教和封建迷信都是这样宣传的。

(二)精神决定论精神决定论认为精神决定客观世界,从而颠倒了心理现象同客观事物的关系,夸大了心理、精神现象的作用。

例如,明代思想家王明阳说:“天下无心外之物”。

照此说法,世界上除心理活动之外,就不存在其他事物了。

英国主教贝克莱(G.Berkeley,1685-1753)主张“存在就是被感知。

”即所有没有被人们感知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只有被人们感知到的东西才是存在的。

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三)心体平行论心体平行论的观点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两种独立的实体,即物质与精神,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是互相依存,而是相互平行。

心理不是脑的功能,也不是脑的产物,而是独立于脑活动之外的东西。

这种观点在国外心理学界普一度流行过,但最终还是被科学心理学所摒弃。

二、机械唯物主义的心理观(一)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心理观同唯心主义的观点相反,我国古代唯物主义者认为,心理活动是人身体的一种机能。

荀子所:“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

”心理现象同物质现象具有直接的依存关系。

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戴震说:“味与声色,在物不在我,接于我之血气,能辨之而悦之。

”但由于科学发展的水平所限,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还具有朴素的特点,不能完全正确地阐明心理现象。

如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总是把人的心理同人的内脏,如肝、肺特别是心脏联系在一起,认为心理现象是心脏活动的产物。

人们常说“心想”、“心疼”、“心爱”之类的话,汉字中几乎凡是与心理现象有关的字皆带“心”旁,如思、想、情、意、恨、恶、悲、怒等。

这种心理活动理解为心脏的机能的观点,尽管属于唯物论,但却与事实不符。

━━━━━━━━━━━━━━━━━━━━━━━━━━━━━━━━━阅读材料2-1: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是极其丰富的,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人贵论、形神论、性习论、知行论和情欲论等基本观点。

人贵论即认为人是万事万物中最富贵的东西,“人是万物之灵”,“人定胜天”,人本身就是科学研究的对象,只有将人与一般生物区分开来,才能更好地研究人自身和特点和规律。

《尚书.泰誓》说:“惟天地,万物之母。

惟人,万物之灵。

”道家创始人老子说:“天大,地大,人亦大。

”把人同道、天、地并列为“域中”四大之一。

儒家典籍《孝经》说:“天地之性人为贵”。

后来许多思想家从先天获得与后天智慧、德性的形成等方面探讨和论正了人为贵的根据和原因,人为贵是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中最基本、最独特的思想。

形神论即心身论,是关于心和身、心理和生理关系的理论。

早在战国时期荀子就提出了“形具而神生”(《荀子.天论》)的命题。

“形”指形体、身体,“神”指精神、心理。

意为身体具备了,心理就因而产生了。

王充的《论衡》提出“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南朝范缜在《神灭论》中,提出了“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的命题,在此之后,形神论思想不断得到补充和发展,一直延续下来。

性习论是关于人性形成和发展的理论。

早在古文《尚书》中就提出了“习与性成”的命题,据说是商代伊尹告诫初继王位的太甲的一句话。

意思是习形成的时候,一种性也就随之形成了。

孔子曾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话.阳货》)意为每个人的素质是差不多的,个性心理之所以差异较大主要是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习与性成”的理论即肯定了人的素质是个性心理差异的自然基础,又强调了环境和教育的决定性作用,在这一点上与现代心理学的理论是基本相符的。

知行论是关于知和行关系的理论,先秦时期的许多思想家都论及知行问题,如孔子、墨子等。

在知行学说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荀况的观点。

他提出了知行统一的学说,认为:“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荀子.儒效》)“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汉代的董仲舒最早提出了知先行后的问题。

他说:“凡人欲舍行为,皆以其知先规而后行之。

”(《春秋繁露.必仁且智》)到了明代,王宝仁提出了“知行合一”学说。

总之,古代思想家对知行关系问题提出了不同见解,有些观点带有唯物论色彩,有些则比较符合辩证法。

情欲论是关于情感和欲望的理论。

中国古代的情感学说包括:①情性说,即从情感与人性的关系出发揭示情感的实质;②情欲说,探讨情感与欲望的关系;③六情说,即把人的情感分为好、恶、喜、怒、哀、乐等六种;④情波说,把人的情感视为一种波动状态;⑤动力说,认为人的情感具有动力功能;⑥脏腑说,从情感的生理机制探讨其本质;⑦损益说,认为情感的效果有损有益;⑧利害说,探讨情感与利害的关系。

古代的欲望学说包括马下几个方面;①欲的种类与层。

《管子.牧民》把欲望分成两大类:一为生理之欲(衣食),二为社会之欲(礼节、荣辱)。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认为,欲有生理、物质、权力和功名四大类。

②欲望的规律。

《荀子.正名》认为,“欲不可去,欲不可尽”。

即欲为人所共有,不可能却除。

欲无止境,不可能完全得到满足。

③关于人的情感与欲望。

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寡情去欲说,认为人的情欲愈少愈好,最好没有。

道家、儒家、佛家、宋明理学大多持此主张。

二是姿情纵欲说,主张任情欲向外,不必加以节制。

三是节情导欲说,认为情欲有好坏之分,既不能无条件禁欲,也不能无节制纵欲,而应加以节制和引导。

━━━━━━━━━━━━━━━━━━━━━━━━━━━━━━━━(二)西方近代机械唯主义的心理观十七世纪英国的经验论者和十八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者认为,心理现象是神经组织活动的产物,是客观事物与人相互作用的结果。

但他们是机械论者,缺乏正确的发展的观点。

他们把人和机器等同看待,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如同机器的功能一样。

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1784)曾把人比作有感觉的乐器。

拉美特利( La Mettrie,1709-1751)说,人不过是一架巨大的、极其精细的钟表。

还有一些旧唯物主义者虽然认为脑是心理的器官,但却错误地认为脑髓分泌思想正好象肝脏分泌胆汁一样。

这种观点混淆了心理现象同物质现象的界限,因而也不能科学地解释人的心理。

因此,无论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还是西方近代机械的唯物主义,由于缺乏发展的、辩证的观点,不理解人的社会实践的意义,因此都不能正确解释人的心理现象。

只是马克思主义出现之后,辩证唯物主义才对心理现象作出唯一正确的解释。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从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上看,心理是脑的机能;从心理反映的内容上看,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1、从物种发展史来看,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由于物质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物质的反映形式也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

无生命的物质的反映形式是物理的和化学的反映形式,如水滴石穿、盐在水中溶解,铁在湿空气中生锈。

有生命的物质的反映形式是生物的反映形式。

植物有感应性;环节动物、节肢动物开始具有感觉;脊锥动物出现了脑,并分化为延脑、小脑、中脑、间脑和桥脑,于是就产生了更复杂、更高级的反映形式─知觉。

例如,鱼类的大脑两半球处于萌芽状态;两栖类开始出现了大脑两半球,然而很小,构造简单;爬虫类大脑出现了皮层;鸟类的大脑皮层尚无沟回。

哺乳动物的大脑两半球和大脑皮层得到了迅速发展。

实事证明狗在地震前能拖主人出屋,占马能救受伤的战士。

灵长类的脑是动物脑发展的高峰,大脑皮层有六层,面积扩大,细胞增多,有了具体的思维能力。

类人猿能用棍棒取食物,能用壶中的水灭掉存放食物器皿入口处的火,还有哭和笑的面部表情。

人是万物之灵,在大脑的重量和机能方面是其他任何高级动物都无法比拟的。

骆驼的消化器官可以储存较多饮料;虎、牛、马的肌肉都是很发达的;蚊了的肌肉比重远远大于人。

但是人脑与身体比重胜过远远任何高级动物。

人的大脑皮层厚度有1 ̄4毫米,平均为2.5毫米,共有六层,全部表面积有 2200 平方厘米。

人脑重1400克,占体重的2%;狗脑重120克,占体重的0.3%;猩猩脑重400克,占体重的0.45%;鲸脑重7000克,占体重的0.07%。

高度发展的人的心理正是以这种高度发展的人脑为物质基础的。

所以,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有本质的区别。

人具有抽象思维能力,人的心理即人特有的意识,它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人脑)的最高产物。

2、从个体发展史看,心理的发展与脑的发育完整紧密相联从关于大脑研究的大量资料可知,儿童在出生时,大脑在结构上已接近成人:大脑皮层分为六层,皮层上的神经细胞数与成人接近,但他们的皮层薄,皮层上的沟回比成人浅,脑重量比成人轻。

人出生时的脑重量约有360克,几乎占体重的10%。

六个月时接近660克,三岁时已有1000克,七岁时1280克,十二岁时已接近成人。

可见,人脑在身体各方面发育中最迅速的。

随着脑的发育完善,人的心理也迅速发展。

3、生理解剖学的实验证明,切除和破坏动物脑的一定部位,会引起动物某些心理活动的丧失以致严重破坏临床上发现,当人脑受外伤或由于疾病遭到破坏时,会出现全部或部分的失调。

如果枕叶受到破坏,人就会变盲。

大脑左侧半球中央前回底部受伤,就会导致“运动性失语症”,病人能看懂文字,听懂别人的谈话,但自己不会说话。

大脑额中回底部手部代表区受伤,就会导致“失写症”,病人既能听懂别人的谈话,自己也会讲话,但不会书写。

所有这些临床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半球是人们的心理活动的器官,人的大脑受到损伤,人的心理活动就要发生一定的障碍。

人的心理是脑产生,“无头脑的思维”是不存在的。

列宁说过,人的心理、意识是人脑这块高级物质的产物。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第二节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现象是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功能。

人的内分泌系统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

一、脑是心理的器官脑是心理的器官,但脑并不能独立地产生心理活动。

人的心理活动有赖于整个神经系统的作用,人脑只是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