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胡海牙的天元丹法函授教材

胡海牙的天元丹法函授教材

陈撄宁天元丹法函授教材目录(本函授教材是1996年由中华气功杂志社主办的陈撄宁仙学天元丹法函授班的教材)目录:一、近代仙学的开拓者陈撄宁(略)二、仙学概述(略)三、仙学基本要领与基础理论 (28)(一)、仙学基础1.丹道原理2.三元丹法3.人元丹法4.上药三品5.小药与大药6.内丹与外丹7.阳丹与阴丹8.产药与成丹9.黍米丹说10.小大周天11.小还与大还12.火候与止火13.玄关一窍14.专气致柔5.学仙毕业时间16.辟谷与成仙17.仙佛皆重清静心8.修仙必以德为辅19.筑基20.用功时间(二)修炼秘要1.论性与命2.论初步存神3.论呼吸与胎息4.论真空炼形法5.论杂念6.论冲关7.睡功三昧8.先天一气与神仙9.炼虚合道超出三界10.胎从空定中来11.文火与武火(三)修炼法要1.修道程序2.仙家顿法3.先天玄妙4.学仙简要5.开玄关6.初学守窍7.玄关发动一景8.调身调息9.调药与河车逆转10.天丹要诀11.活子时12.丹成温养13.长生口诀14.老年人多睡为妙15.防偏之法16.小周天任督感应17.功境例解18.生死流转之机……………………一、修炼基础1.丹道原理《老子道德经》曰:“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此即后世丹经所谓先天一气之说。

《易经.系辞》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

“后世丹经所言阴阳的道理不能外此。

“易”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

”盖氤氲者,天气下交于地,地气上交于天,温和酝酿,欲雨未雨,将雷未雷,所谓“万里阴沉春气合’者是也,若雷雨既施,早非氤氲矣。

露乃地面之水因热化气,腾散于空中,至夜遇冷,遂附于最易散热之物体,而凝结成露。

丹道亦同此理,可以神悟,难以言传。

以世俗严,男子偏于阳,女子偏于阴。

以丹道言,男子外阳面内阴,女子内阴面外阳。

总而言之,不管他们谁是阴谁是阳,都嫌其偏枯而不完全,此乃人类有身以来最大的缺憾,亦即生死流传唯一的动机。

但后天阴阳虽分为二,而先天一气却是整个的,其本性实不欲分离。

修道者贵在利用后天之阴阳,以返还先天一气,换言之,即是从偏枯不自然之变态上,逆行造化以求回复中和自然之本性而已。

《书经》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允执厥中。

”此十六个字将修行的道理已包括尽了。

《庄子.在宥篇》引广成子教黄帝之言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

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

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

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

为汝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

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

物将自壮。

我守其一,以处其和。

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衰。

”圆顿按:这段文章,把长生不死的道理,和盘托出,玄妙无伦。

凡后世丹经所言,炼已筑基,周天火候之说,无不在此。

黄帝为道家之祖,而广成子又是黄帝之师,其言如此显露,如此切实。

奈何后世学道者,不于此寻一个出路,反去东摸西撞,七扯八拉,真所谓盲人骑瞎马,愈来愈错,越弄越糟。

2.三元丹法三元丹法,即天元、地元、人元三品丹的合称。

天元,一般指清静派的内丹功夫,如北宋邱处机所著的《大丹直指》,即是讲的天元丹法。

地元,指镍丹烧炼,如《黄帝九鼎神丹经诀》人元,指阴阳双修的内丹功夫,如南宋张紫阳著《金丹四百字》人元丹法,须觅得知音伴侣之合作,法财侣地四项条件具备,而债本人又真能遵守奉行,否则亦无所成。

(当代之人,不具备双修条件,仙师绝不经传。

好奇者,应慎之又慎,勿轻信略知一、二者。

)3. 天元丹法天元丹法大概有关身心性命。

命即呼吸之气,性即灵学神。

修炼此种功夫,天始要静坐,使脊骨正直,然后再调匀呼吸之息,同时须停止杂念,而入于虚无。

于是呼吸渐渐轻缓,最后且至于停止呼吸,在一定期间可以达到某种状态。

空中有灵质者名曰先炁者,其微细更甚于电子,凡宇宙万类由此而生。

所以名为先天者,因天地亦由此气而成形也。

修道者若能常常收摄先天炁,非但能保持不老,并且可以返老还童。

达到某一个时期,其元神亦能变为实体,而现双身之我相。

此第二我之化身,或显或隐,皆有已意。

又能于几秒种内行数千里路程,无论何人,皆能见之。

并能与之接触,公认其与某修士本人无异,即使本人之朋友或亲属遇之,亦不能分别谁是凡体、谁是化身。

彼时此异人之生命可由自己做主,而不受造物主所支支配矣。

天元功成以后,即预备继续做一种因苦艰难之事业,如进行所谓地元丹法。

及至能出阳神,则天元、人元功夫已可谓圆满,然后由以下所说二法中仍择一法,更求进步,以达到肉身化化气之目的。

一者即是由地元而上接天元,以完成其最高之造诣,将肉体与灵性和宇宙本性合而为一。

地元、天元两种功夫所需要之时间,大约十二年足矣。

另一法即是当人元功夫完毕之后,渐渐使其肉身化气,同时炼神还虚,此种功夫,进步甚慢,大约须经过六百年至八百年之久,方能达到肉体、灵性与道合一之目的。

4. 上药三品上药者,上等之妙药也。

三品即三种。

上药三品,谓上等之妙药,只有三种,即神与气精。

为什么称为上等妙药?因为人身的生存在世,所以能够康强清健,有聪明智慧者,完全靠这三种东西的营养维持,流行不息。

今姑再将这三种东西,略为分析:精者,人身的液体,而含有膏粘性的物质在内,如稀薄的浆糊。

气是由膏粘性的液体,为火性熏蒸熔化而成者。

此气盖尚未为吾人目光所能够看见者,如口中呼吸的汽水,以及沸水的蒸汽之类。

神则即由此蒸汽类的东西,再化而为目光所不能看见之物。

然虽不能看见,而东西则依旧如故,不过因其微妙而隐于虚空,并非没有。

但此三件东西,常在循环施化,流行于周身。

或精化气而气化神,或神化气而气人精。

只要有此三物运行于周身,则人便可以不死。

而人之康强活沷,亦惟靠此三物充足于周身。

若此三物减少,则衰才病死,亦随之而来。

则此三物者,岂不可以称为上等之妙药乎?丹普通之称谓药者,盖可以饵而致用,故足以却病延年。

今神与气精,乃人身所本有,得之于天然,非外服之物可比。

多者不可使之少,少者不可使之多,衰者不可使之健,健者不可使之衰。

亦惟有听其自然,而衰老病死任造化之支配,未闻有人能使将精气神者,可当药物服食也。

宁非空谈科?曰:此常人之思想。

仙家妙用,所以能将此三者为上药者,正因其有法可以当药物服食而免衰老病死之患耳。

5. 小药与大药“小药”者,在阳关未闭之前,行小周天功夫,静极生动,活子时来,即谓之小药。

大药则由采小药筑基之功已毕,阳关已闭,此时再于“天人合发”、“静极生动”时采取“先天一炁”,即为“大药”。

从此之后,便是在周天功夫。

照丹经上之向例,再过十个月之后,即能脱胎,再可行三年哺乳之功矣。

6. 内丹与外丹外丹即为外药,内丹即为内药。

丹则状其明,药则喻其功效;丹则言其已成,药则言其始生。

内者即上药三品“精气神”,因其在于身人,及其团结之时,即为内丹。

外者即先天一炁,由虚无中来,始为外药。

断为外丹,又名还丹。

然先天炁虽自虚无中来,若非身中之精气神调和团结,天阖自然,则虚无中之气,亦未由至之。

所谓内真外应,“寂然不动”、则“感而遂通”,“内药还同外药,内通外亦须通”,均是此理。

7. 阳丹与阴丹夫阳丹可以上升,阴丹可以轻举,阳丹即大还之丹,阴丹即内修返本之理。

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曰:“无劳尔形,无摇尔精,少思寡欲,可得长生。

”夫道之最要,以精为根,以气为蒂,含真之道,御养之术,诀之在口。

但能“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泯灭成虑,久久习熟,由晦而明,必得道矣。

8. 产药与成丹凝神入坤脐而生药,即是凝神入气穴;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等活子时来,即是生药。

盖药者即是先天一炁从虚无中来。

移神入于鼎而成丹,即是得药之后,由河车上升于泥丸。

于鼎者,泥丸之异名也,其不曰移药而曰移神者,因得药之后,神与药合在一处,不可分别,神之所至,即药之所至,即神之所至也。

又凝入坤脐,即以后天招摄先天,故曰在先天。

移入于鼎,则以先天运化扣,故曰在后天。

9. 黍米丹说丹经虽有黍米之说,非谓形状像一粒黍米,及是极小极小之意。

譬如说黍米之丹,居然能点铁成金,就是说以极小之药力,居然能收极大功效,此言外丹也。

若丹丹黍米之说,却是一个譬喻,非谓身中真有一物如黍米大小。

张紫阳《金丹四百字》云:“乌肝与兔髓,擒来归一处,一粒复一粒,从微而至著。

”此言日积月累,由隐而显。

《金丹四百字》又云:“混沌包虚空,虚空包三界,及寻其根源,一粒如黍大。

”此言“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之意。

岂可执着“黍米”二字而必欲较量大小之形状乎?10. 大小周天小大周天之名,唐以前无之。

崔公作《入药镜》,伯阳著《参同契》,皆无此名词。

元明以后,始见于书耳。

既有此名词,各家就借题发挥。

予谓人身本一小天地,气血周流,一昼一夜,即是一周天。

丹法取象天地,要在以我身之小天地,混融而入于乾坤之大天地,然后可以"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而得超凡入圣之机用。

兹若分而言之,小大周天之名,可用三种解释:其一、小周天乃炁行周天,大周天乃神行周天。

然所谓炁行、神行者,皆在定中行之,特工夫深浅不同耳。

何言之?当炼精化炁之时,以我虚寂,感召外来真阳,入我身中。

当真阳来时,浑身上下,俱感酥软,由酥软而转为麻木,由麻木而入混沌,不识不知,如活死人一般。

斯时我身与虚等,心与空等,天地之虚空,即我之虚空。

我之小天地,融化而入于乾坤之大天地。

以尽虚空、遍法界之真阳,养我一身,彻内彻外,透顶透底。

吕祖所谓:"白云朝上阙,甘露洒须弥"者,正炁行周天之境象也。

葛仙翁曰:"离火激海,坎水升虚。

玉液灌溉,洞房流苏。

天机直露,万籁难如。

"《参同契》曰:"修之不辍休,庶气云雨行,淫淫若春泽,液液象解冰,以头流达足,究竟复上升,往来洞无极,怫怫被容中。

"三丰翁《道情歌》曰:"待他一点自归伏,身中化作四时春。

一片白云一阵香,一番雨过一番新。

终日绵绵如醉汉,悠悠只守洞中春。

遍体阴精都剥尽,化作纯阳一块金。

此时气绝如小死,打成一片是全真。

"龙眉子《金丹印证诗》曰:"朝朝金鼎起飞烟,气足河车运上天。

甘露遍空滋万汇,灵泉一派泛长川。

"斯皆炁行周天之法验也。

当炼炁化神之际,神息俱定于虚空之中。

先天真阳,入我色身,周流一匝后,因主人公定在外面,色身已如空屋,随即出色身而来至虚空中,抱我主人翁,因神定而气随定。

神炁同定,久则炁尽化神,唯一威光,煊赫虚空,是即胎圆之证也。

入此大圆寂照之门,以性空本体,圆融六大。

六大法性,与我真性,平等无二,自他不隔,物我一如。

于是能入水火、透金石,起种种不思议神用,皆神行周天之法验也。

是则约炁行、神行,而有小大周天之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