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食草动物体型:亚洲象的体型较小,背部圆、微凸;非洲草原象体型较大,背部微凹。
亚洲象的头部位置最高;非洲草原象的肩部、臀部位置最高。
额头:亚洲象的额头有两个凸起的包,俗称智慧瘤,中间则凹下;非洲草原象的额头是平的。
耳朵:亚洲象的耳朵较小;非洲草原象的耳朵较大。
长牙:亚洲象只有雄象有长牙外露;非洲草原象都有长牙外露。
鼻子:亚洲象的鼻子较为光滑,鼻端只有一根指状物;非洲草原象的鼻子上下有环裂的皱纹,又多又深,鼻端有两根指状物。
脚趾:亚洲象的前肢有5个脚趾,后肢有4个脚趾;非洲草原象的前肢有4个脚趾,后肢有3个脚趾。
【生活习性】亚洲象喜欢人烟稀少潮湿的热带、亚热带森林和草原,不适应生态环境的剧烈变化。
亚洲象每天要吃掉约300公斤的新鲜饲料为了生存,象群每天要奔走18到20个小时,只睡2小时到4小时寿命50--60岁。
【分布】野生象仅分布于云南省南部。
蒙古野驴【形态特征】外形似骡,体长可达260厘米。
四肢刚劲有力,蹄比马小但略大于家驴。
【生活习性】属典型荒漠动物,生活于海拔3800米左右的高原开阔草甸和半荒漠、荒漠地带。
营游荡生活,耐干渴,冬季主要吃积雪解渴。
叫声像家驴,但短促而嘶哑。
【分布】甘肃、新疆、内蒙古。
西藏野驴【形态特征】大型有蹄类。
外形与蒙古野驴相似,下体白色有别于蒙古野驴。
【生活习性】生活于高寒荒漠地带,夏季到海拔较低的地方。
好集群生活,善长奔跑,警惕性高。
【分布】西藏、甘肃、青海、新疆和四川野马野马性机警,善奔驰;一般由强壮的雄马为首领结成5-20只马群,营游移生活。
多在晨昏沿固定的路线到泉、溪边饮水。
喜食芨芨草、梭梭、芦苇等,冬天能刨开积雪觅食枯草。
【生活习性】栖息于缓坡上的山地草原、荒漠及水草条件略好的沙漠、戈壁。
【分布】野马原分布于我国新疆北部准葛尔盆地北塔山及甘肃、内蒙古交界马鬃山一带。
野骆驼【生活习性】生活于戈壁荒漠地带。
骆驼性情温顺,机警顽强,反应灵敏,奔跑速度较快且有持久性,能耐饥渴及冷热,故有“沙漠之舟”的称号。
野骆驼有季节性迁移及昼夜游移现象。
吃饱后找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卧息反刍。
早在二千多年前,家养双峰驼就是我国著名的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工具。
【分布】内蒙古、甘肃、青海和新疆鼷鹿偶蹄类最小的动物,大小似兔,体长约47cm,体重仅2kg。
【形态特征】胸前的“V”形白纹是鼷鹿的明显特征。
无角,雄性有发达的獠牙。
喉部有白色纵行条纹,腹部为白色。
【生活习性】生活在热带次生林、灌丛、草坡,常在河谷灌丛和深草丛中活动,有时也进入农田。
性情孤独。
鼷鹿是保留着许多原始特征的鹿类动物,在进化生物学研究中很有价值。
【分布】云南南部勐腊县马麝【生活习性】栖息在高山草甸、裸岩山地、靠山脊灌丛或草丛等地。
善于奔越悬崖峭壁,活动、排便及栖息地都有固定的路线与场所,有“舍命不舍山”之说。
国内有养殖,寿命12~15年。
雄麝分泌麝香是名贵中药材和高级香料。
【分布】甘肃、宁夏、青海、四川和西藏林麝【生活习性】生活在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区。
性情胆怯。
过独居生活;嗅觉灵敏,行动轻快敏捷。
随气候和饲料的变化垂直迁移。
食物多以灌木嫩枝叶为主。
雄麝所产麝香是名贵的中药材和高级香料。
【分布】产于西北、华北以及西南部分省区。
原麝【形态特征】被毛粗硬,一般颜色淡褐色,带红褐色和黄色斑点,腹部棕灰色。
雌雄均无角,也没有门齿,雄麝的犬齿很长,突出于唇下,尾很短。
【生活习性】栖息于多岩而有大面积森林的山地。
性孤独,不结群。
每天从天亮前到清晨,是它取食黄金时间。
所产的麝香,价格昂贵。
【分布】我国的东北、华北等地。
河麂【生活习性】冬季栖息于浅丘陵地带,夏季迁至多苇草的湿地。
性情温和,感觉灵敏,善于潜伏在草丛中,会游水,独居或成对活动。
河麂是鹿科动物中繁殖力高、生长速度快的种类,很有驯养前途,国内少量养殖。
【分布】分布江苏、浙江、湖北和湖南黑麂【生活习性】栖息在山地丛林中。
胆小怯懦,恐惧感强,大多营独居生活。
有游走觅食的习性,在一定的范围内来回觅食,直到吃饱为止。
黑麂是我国特产动物,有较高的研究、经济价值。
【分布】分布安徽、浙江、江西和福建白唇鹿【形态特征】体型大小与水鹿、马鹿相似。
唇的周围和下颌为白色,故名“白唇鹿”,为我国特产动物。
白唇鹿的角很大。
成年雄鹿角的直线长可达1米,有4-6个分叉,雌性无角。
通体呈黄褐色,臀斑淡棕色,没有黑色背线和白斑。
【生活习性】栖息在海拔3500-5000米的高寒灌丛或草原上。
白天常隐于林缘或其他灌木丛中,善于爬山奔跑。
喜欢集群生活。
有食盐的习性。
幼鹿身上有白斑。
鹿茸产量较高,是名贵中药。
【分布】青海、甘肃及四川西部、西藏东部马鹿【形态特征】大型鹿类,体长180厘米左右,成年雄性体重约200千克,雌性约150千克。
雄性有角,一般分为6叉。
夏毛短,通体呈赤褐色,冬毛灰棕色。
马鹿川西亚种,背纹黑色,臀部有大面积的黄白色斑,故亦称“白臀鹿”。
【生活习性】生活于高山森林或草原地区。
喜欢群居。
夏季多在夜间和清晨活动,冬季多在白天活动。
善于奔跑和游泳。
喜欢舔食盐碱。
【分布】分布于东北、西北和四川、西藏等地。
鹿茸产量很高,是名贵中药材。
已广为养殖。
坡鹿又叫海南坡鹿【生活习性】栖息在海拔200米以下的低丘、平原地区。
性喜群居,但长茸雄鹿多单独行动。
坡鹿喜集聚于小河谷活动,警觉性高,每吃几口便抬头张望,稍有动静便疾走狂奔,几米宽的沟壑一跃而过。
取食草和嫩树枝叶,也喜欢到火烧迹地舔食草木灰。
【分布】产于海南岛。
分布范围狭窄,数量很少。
梅花鹿【形态特征】是一种中型鹿,体长140~170厘米,肩高85~100厘米,成年体重100~150千克,雌鹿较小。
雄鹿有角,一般四叉。
背中央有暗褐色背线。
尾短,背面黑色,腹面白色。
夏毛棕黄色,遍布鲜明的白色梅花斑点,故称“梅花鹿”。
具有很高经济价值,尤其是成年雄鹿角即鹿茸,被誉为黄茸。
【生活习性】生活于森林边缘或山地草原地区。
季节不同,栖息地也有所改变。
雄鹿平时独居,发情交配时归群。
晨昏活动,以青草树叶为食,好舔食盐碱。
幼仔身上有白色斑点。
梅花鹿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历史上捕捉猎杀过度,野生数量极少,现人工养殖种群已达数十万只。
【分布】东北、安徽、江西和四川豚鹿【形态特征】矮小粗壮的豚鹿,体长100-115厘米,尾长约17厘米,体重35-50千克。
雄性有三叉型角;四肢相对较短。
全身淡褐色,腹部灰色,夏毛背脊两侧具灰白色斑点,全侧斑点不规则。
臀部钝圆且较低,看似钎臀部,故名“豚鹿”。
【生活习性】栖息于湿地。
昼伏夜出,既善穿越灌草丛,也能跳跃障碍。
多单独活动,在发情交配期临时集成小群。
喜欢吃烧荒后再生的嫩草。
幼仔身上有白斑点。
我国的野生种群已濒临灭绝,亟待加强保护。
【分布】云南南部水鹿【生活习性】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林区、草原以及高原地区。
常集小群活动,夜行性,白天隐于林间休息,黄昏开始活动,喜欢在水边觅食,也常到水中浸泡,善游泳,所以叫“水鹿”。
感觉灵敏,性机警,善奔跑。
以草、树叶、嫩枝、果实等为食。
【分布】中南和西南地区麋鹿【形态特征】体长约200厘米,体重100-200(雄)千克,因其头似马、角似鹿、尾似驴、蹄似牛而俗称四不象。
仅雄鹿有角,颈和背比较粗壮,四肢粗大。
中华民俗:姜子牙的坐骑、指鹿为马、逐鹿中原麋鹿作为北京奥运的吉祥物驯鹿•对世世代代生活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来说,驯鹿是他们极其重要的物质来源,肉是上好的食品,跟牛肉的味道差不多,皮是缝制衣服、制作帐篷和皮船的重要材料,骨头则可做成刀子、挂钩、标枪尖和雪橇架等,还可以雕刻成工艺品。
【生活习性】栖息于热带、亚热带阔叶林、竹林或稀树草原,通常每群10余头。
一般在晨昏活动,也有的在夜间活动。
嗅觉灵敏,性情凶猛,遇见敌害时毫不畏惧。
以各种草、树叶、嫩枝、树皮等为食。
【分布】云南南部和西藏南部黑犀体型小于白犀,吻部尖且能伸缩卷曲,头抬起,以树叶为食。
白犀牛体形更大,白犀牛并不是白色,而是蓝灰色或棕灰色。
“方嘴唇犀牛”,主要食草。
野牦牛【生活习性】典型的高原动物,生活于海拔3000-6000米的高原地带。
冬季到较低的地方,夏季又回到高山地带。
集群生活,数十头一群,有时甚至达几百头,晨昏活动。
既耐寒,又耐饥,以草和地衣为食。
【分布】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和西藏黄羊【形态特征】四肢细长。
蹄尖形细。
仅雄性具角,角较短,角尖向上。
夏天,呈鲜明的储色夹浅黄色。
冬天,毛较长,淡红色夹浅黄色。
尾短。
具有眶下腺,与藏原羚和普氏原羚不同。
【生活习性】栖息于半沙漠地区的草原,很少在沙漠上生活。
奔跑迅速,每小时能达90公里左右,性不耐渴,常于晨昏间往水源处饮水。
好群栖,一群多达数千只。
冬天逐渐南迁,到水草丰盛地区觅食,以各种青草为主要食物。
【分布】国内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北的西部、陕西北部。
普氏原羚【形态特征】四肢纤细。
角弯曲而短,末端相对钩曲。
鼻骨窄狭,末端逐渐变细,不出现四窝或缺刻。
体毛夏季沙黄,冬季颜色较淡,呈棕黄或乳白色。
【生活习性】栖息在半荒漠草原地带。
以禾本科、莎草科以及其它沙生植物的嫩枝、茎、叶为食;冬季也啃食干草茎、枯叶。
【分布】国内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和内蒙古。
驼鹿【生活习性】为典型的亚寒带针叶林动物,主要栖息于原始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从不远离森林。
单独或小群生活,多在早晚活动。
性喜水,擅长游泳。
喜欢到盐碱地舔食碱土。
驼鹿通常是一雄一雌制。
数量稀少,有重要研究价值。
【分布】内蒙古、黑龙江及新疆藏原羚【生活习性】栖息于高原、高山草甸、高山或中山草原、草坡、荒漠、半荒漠,尤喜在水源充足的山谷一带。
营群居生活,通常3—5只成群,冬季可结成20只左右,但一般并不形成更大的群体。
以各种草类为食。
【分布】国内分布于青海、甘肃、西藏、新疆、内蒙古。
鹅喉羚【形态特征】雌雄均具角,雌性的角短,雄性角较长,略向外分歧,再后分歧较大,至角尖末端稍向内向上,角外表近角基2/3有显著的模棱。
体毛呈淡沙黄色,尾黑褐色,臀具白色臀斑。
因其在发情配偶期雄性羚喉肿胀而得名。
【生活习性】栖息在海拔2000~3000米之间的山前半荒漠丘陵地带或山间平原。
单独活动或结小群。
【分布】国内分布于西北和内蒙古等省区。
藏羚【形态特征】体型中等。
雄体吻鼻部肿胀而粗大,角细长而笔直,尾较短而尖。
背毛浅红棕色,腹毛白色。
【生活习性】栖息于海拔3500—6000米的高原地带,是高山寒漠的代表动物。
夏季在开阔的山谷或草原上有水、草的地方生活;寒冬迁往避风向阳的沟谷。
以各种草为食。
【分布】国内主要分布于西北等省区。
高鼻羚羊【生活习性】生活于荒漠、半荒漠地带。
结成小群生活。
有季节性迁移现象,冬季向南移到向阳的温暖山坡地带。
跑得很快且有耐力,被牧民称为“长跑健将”。
我国的野生种群已经灭绝,现已引种回国。
人们通常所说的名贵药用羚羊角,就是出自高鼻羚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