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有学者认为,“关于'冷战”是什么时候开始的问题,谁也说不出一个恰当的日子,但是,冷战所以产生并成为早期的那种样子的争端,可以肯定是在东欧”。
其观点的主要依据是A.东欧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B.东联国家是“冷战”挑起者C.美苏两国在东欧角逐激烈D.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答案】A【详解】材料体现的是该学者把冷战的责任推卸到东欧,这主要是因为东欧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A正确;B 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A。
2.(2020·山东章丘四中高二月考)下图是美国漫画家于1947年创作的漫画《斯大林的保卫战》,反映战后马歇尔计划推行的情况。
对作者意图理解最合理的是A.暴露了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动机B.说明斯大林是冷战的幕后推手C.显示了战后美苏两国关系有所改善D.反映苏联制止美国对欧洲的渗透【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漫画内容体现了二战后初期,苏联“运动员”斯大林在标着“欧洲复苏”的球框下,积极拼抢着写有“马歇尔计划”的篮球,因此该漫画认为斯大林的“阻止”造成了欧洲的分裂与对抗,漫画说明斯大林是冷战的幕后推手,故B选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动机是通过援助西欧国家控制西欧国家,材料没有体现暴露了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动机,故A选项错误;该漫画认为斯大林的“阻止”造成了欧洲的分裂与对抗,加剧了美苏之间的对抗,而不是改善关系,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推知,该漫画出自美国,通过漫画认为斯大林的“阻止”造成了欧洲的分裂与对抗,认为斯大林是冷战的幕后推手,无法得出反映苏联制止美国对欧洲的渗透的结论,故D选项错误。
3.下表是新时期中国学者关于冷战爆发的主要观点,据此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A.美苏冷战开始于十月革命B.美苏对峙是冷战主要表现C.冷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D.冷战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美苏冷战孕育于十月革命至二战的美苏关系之中”、“冷战是多国参与的国际性政治斗争”、“冷战是美苏两国双向互动的结果”可知体现的共同点是美苏冷战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C选项符合题意。
美苏冷战开始于二战结束后,A选项排除。
美苏对峙是冷战主要表现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多极化,D选项排除。
4.下图是1953年美国某刊物刊登的一幅有关当时美国对苏联政策的漫画。
此漫画客观上反映了当时A.美苏争霸的态势进一步加强B.美国的冷战言论受到抨击C.苏联对美国已放弃军事对抗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详解】1953年处于冷战时期,材料漫画以大炮代表美国“自由世界的防御”,以镰刀、铁锤代表苏联的“和平攻势”,这讽刺和抨击了美国的冷战政策,故B正确;漫画主旨并不能体现美苏争霸的态势加强,故A排除;1953年苏联没有放弃对美国的对抗,故C排除;漫画当中苏联的“和平攻势”并不能说明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故D排除。
5.下图为1958年1月我国《人民日报》发表的时政漫画。
该漫画反映了当时A.美苏共同致力于推动世界和平B.美苏已结成主宰世界的军事联盟C.中苏关系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D.和平与发展成为当时世界的主题【答案】C【详解】从漫画信息可知,中国对美国裁军持批评态度,对苏联持表扬态度,这反映出当时中苏关系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故答案为C项。
漫画中美国并未裁军,不能说明美苏共同推动世界和平,排除A项;漫画反映的是美苏裁军,并未反映出美苏结成军事联盟,且该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6.1953年,艾森豪威尔政府放弃了对非洲的大规模援助,并提出了“贸易而非援助的口号”。
50年代中期起,美国政府重新制定对非洲的援助政策,提供了大量经济援助。
这一变化表明美国A.履行扶持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责任B.力求利用贸易扩大国际影响力C.对外援助政策逐渐趋于科学合理D.试图与苏联争夺新兴独立国家【答案】D材料内容反映了美苏冷战时期美国的对外政策,体现了美苏博弈的需要,故D选项正确;履行扶持发展中国家的责任和力求利用贸易扩大国际影响力不是美国主要的目的,故A、B选项错误;材料所述美国政策的变化主要与当时的国际背景直接关系,不存在科学合理,故C选项错误。
7.下表是不同学者关于冷战起源的不同认识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美苏冷战的发动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B.美英等国应该对冷战发动承担主要责任C.极端意识形态不利于构建国际和平秩序D.国家利益的冲突是冷战发生的主要原因【答案】A【详解】材料是关于四位学者对冷战起源及应承担冷战发生的责任者的历史叙述,竺培芬认为冷战是美国发动的,应由美国承担主要责任;沈志恩认为冷战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应由美苏双方承担责任;陈亚峰认为英国在冷战的起源中是始作俑者;张华认为斯大林的个人原因是导致冷战发生的原因。
由四位学者的论述,可知美苏冷战的发动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美苏冷战的发动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故A项正确;B 项仅符合第二位学者沈志恩的观点,故B项错误;C项仅符合第三位学者陈亚峰的观点,故C项错误;D 项在材料中四位学者的观点中均未体现,故D项错误。
【点睛】冷战是多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是美苏双方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对立的结果。
二战结束时,美国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为其全球扩张创造了条件,美国的政治野心和他的实力同步膨胀。
但战后美国首先考虑经济上的需要。
美国需要一个开放的市场,以维持资本主义制度的顺利进行。
这种需要成为一种强大的推动力促使美国走上全球扩张的道路。
可是美国的霸权野心受到了来自苏联、东欧、亚非人民的反对。
美国却把这些障碍简单地归罪于共产主义和苏联,认为共产主义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正是苏联和各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妨碍了美国的称霸计划,导致了冷战的产生。
8.下图为1947~1952年美国主要的对外援助项目对比图。
导致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对外援助项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欧洲已经摆脱了美国的控制B.冷战阴影下的局部热战爆发C.美国经济发展步伐明显放缓D.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冷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与20世纪40年代比,50年代初的美国对外援助中军事援助浄额大幅增加,这与50年代初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军事色彩急剧加强有关,故选B项;A项表述有误,故排除A项;美国经济发展步伐明显放缓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故排除C项;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华约的成立,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
9.下列四幅地图,反映了德国历史上的版图变化。
顺序正确的是()A.③①②④B.②③④①C.④②①③D.②④①③【答案】D【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①是1955年,美、苏、英、法结束对德国的分区占领;图②是1871年德国统一;图③是1990年重新统一后的德国;图④是1945年德国战败投降后,被四国分权占领。
由此可知,正确的顺序是②④①③,故D正确,ABC错误。
10.(2020·江苏淮阴中学高三开学考试)1954 年,美国拿出25 万美元,用其中的20 万美元支持联邦德国和西柏林建立供东西德青年娱乐、思想交流的基础设施;5万美元在柏林自由大学设立了恩斯特·罗伊特纪念奖学金,用来资助东部地区的优秀学生到联邦德国学习。
到1954 年,已有4000 名民主德国学生获得了这样的学习机会。
美国此举是为了A.维护美国在西欧的霸主地位B.缓和冷战带来的紧张对峙C.对社会主义进行“和平演变”D.推进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答案】C【详解】美国支持联邦德国和西柏林建立供东西德青年娱乐、思想交流的基础设施,设立奖学金用来资助东部地区的优秀学生到联邦德国学习。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此举是为了通过娱乐、思想文化的交流来实现对民主德国的“和平演变”,故C正确;显然,维护美国在西欧的霸主地位不是此举的目的,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为了缓和冷战,故B错误;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和民主德国无关,故D错误。
11.1945年8月,美、英、苏三国以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同质国家为由,批准渡、捷、匈等国迁移境内德意志人口。
到1950年,有超过1200万德意志人遭到驱逐,其中绝大部分作为难民来到德国的西方占领区。
这一难民潮A.导致了柏林墙的修筑B.推动了联邦德国经济的重建C.体现了民族自决原则D.加快了东欧劳动力自由流动【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有超过1200万德意志人遭到驱逐,其中绝大部分作为难民来到德国的西方占领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千多万遭到驱逐的德意志人作为难民来到德国西方占领区,有利于德国的西方占领区提供劳动力和一定的市场,有利于推动联邦德国经济的重建,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柏林墙修筑于1961年8月,与材料内容无关,并且柏林墙的修筑与美苏两大阵营之间的冲突有关,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有超过1200万德意志人遭到驱逐”可知,德意志人遭到驱逐,没有体现民族自决原则,故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千多万遭到驱逐的德意志人作为难民来到德国西方占领区,有利于德国的西方占领区提供劳动力和一定的市场,有利于推动联邦德国经济的重建,与东欧劳动力自由流动没有直接关系,故D选项错误。
12.1948年6月7日,美、英、法、比、荷、卢等六国在伦敦会议上就建立西德政府达成了协议,规定美英占区与法占区协调经济政策,统一对外贸易,实行币制改革并参加马歇尔计划,还规定9月1日在三个占领区内召开制宪会议。
据此推知,二战后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B.贸易保护主义抬头C.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D.美苏冷战对峙加剧【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这次会议规定对德国进行民主改革,恢复德国经济,将德国作为对抗苏联的桥头堡,体现了二战后美苏冷战对峙加剧,协同对抗苏联。
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欧洲战后走向一体化是在50年代;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C选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于1944年7月。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3.古巴导弹危机前,苏联提出架设美苏之间的“热线”电话,美国没有积极反应。
危机后,美苏两国签订了两国首脑直接通讯联系的协定。
由此可见,古巴导弹危机A.弥合了美苏两国间的矛盾B.导致美苏开始走向冷战局面C.推动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D.促使大国重新审视相互关系【答案】D【详解】材料“危机后,美苏两国签订了两国首脑直接通讯联系的协定”体现的是古巴导弹危机重新定位了大国之间的沟通机制,D正确;美苏之间的矛盾是国家利益导致的,不可能弥合,A排除;此时冷战早已开始,B 排除;材料与世界多极化趋势无关,C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