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中国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水平。
保险深度(X26) 金融贡献率(X27)
%

反映了该地保险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测度地区实际掌握金融资源的能力,反映金融对
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
-2-

续表 1
系统 金 融 生 态企 环业 境发 量展 化水 指平 标 (X3) 体 系 (X)
3.3 分析结果
3.3.1 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表 2 给出了宏观经济环境指标主成分的特征值及方差比重。从表 2 可以看出,前四个特 征值的贡献率分别为 46.606%、19.086%、14.493%、8.626%,累计贡献率为 88.812%,将这 四个主成分作为评价宏观经济环境的综合指标。
从表 3 的因子负荷矩阵,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与第三产业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金融相关率的相关系数较大;第二主成分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财政 收入增长率的相关系数较大;第三主成分与人均 GDP 增长率的相关系数较大;第四个主成分 与 GDP 增长率的相关系数较大。
目前,对于金融生态环境进行定性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多,苏宁、徐诺金、杨子强等对金 融生态及金融生态环境的定义做了不同的解释[3]-[5]。林永军运用系统论观点分析了金融生态 圈内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决定中国金融生态系统的各种深层要素[6]。张智元、雷良海、 杨艺从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城市金融生态系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7]。从已有文献看, 对金融生态系统从量化层面进行分析的相关文献并不多见。李扬运用 DEA 分析模型,从经济 基础、司法公正、社会诚信、金融发展等 10 项因素对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了研究[8]。 袁晋华选取了宏观经济、企业状况、社会信用、法律因素、政府参与等 50 个指标对区域金融 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估[9]。汪祖杰、张轶锋从四个层次:目标层、领域层、准则层、指标层构建 衡量金融生态环境的指标体系,并对安徽省的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安徽省金 融生态环境质量在近几年不断加强但是整体水平仍然不高[10]。韩大海、徐效坡运用距离指数、 协调指数和综合指数构建的区域金融生态系统模型考察了我国大陆各省级区域的金融生态, 对比分析了不同区域的金融生态系统现状,揭示了单个金融系统的空间分布规律[11]。谢庆健 等通过研究安徽、江西、河南等六省 1995-2004 年间县域金融生态状况,从经济、法律、行 政等五方面对其辖属的县级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及政府经济部门进行了针对性分析[12]。
表 1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量化指标体系
系统
宏 观 经 济 发 展 金 (X1) 融 生 态 环 境金 量融 化资 指源 标水 体平 系 (X2) (X)
Table The index sign system of regional financial eco-environment
指标名称
单位 指标性质
Y2=0.005X11-0.048X12+0.051X13-0.028X14+0.514X15+0.628X16-0.095X17-0.068 X18
Y3=-0.082X11+0.894X12+0.063X13+0.309X14+0.333X15-0.279X16+0.144X17+0.179 X18
提出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金融生态环境;区域金融;质量评价;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2004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最早将“生态学”概念系统地引入到我国金融领域, 并强调用生态学的方法来考察金融发展问题[1]。金融生态是一个仿生学概念,可以概括为各种 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及内部金融组织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 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过 程[2]。2005年11月5日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公布的《中国城市金融生态报告》[2],再一次引发人 们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关注。
指标名称 国有及其规模以上非 国有工业企业总资产 贡献率(X31) 国有及其规模以上非 国有工业企业总资产 负债率(X32) 国有及其规模以上非 国有工业企业成本费 用利用率(X33) 利润总额(X34)
工业总产值(X35)
工业增加值率(X36)
亏损企业亏损总额 (X37)
单位 %
%
%
亿 亿 % 亿

中国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1
解晓丹 庄新田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金融学,沈阳(110004)
E-mail:yuyan_147852@
摘 要:在对区域金融生态环境量化指标体系进行设计的基础上,以 2004 年全国 31 个省、
直辖市、自治区数据为样本,从宏观经济、金融资源及企业发展三个角度进行评价分析,并
3.1 数据来源
本文以 2004 年全国 22 个省、4 直辖市、5 个自治区的相关数据为样本。数据来源以 2003-2005 年《中国区域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辽宁省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 鉴》、《中国统计年鉴》等为主,部分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等网站公布的数据。
3.2 分析方法
在数据方法上,本文选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个指标转化为几个综合 指标,全面客观的反映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差异。同时,在进行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之上,借 助 SPSS12.0 统计分析软件,对主成分分析结果进行聚类分析。
根据排名结果对这 31 个省级单位进行聚类分析,划分出中国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等级。
结果表明,我国不同区域之间金融生态环境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资
源水平的排序与金融生态环境排序的一致性较强,而企业发展水平的排序与金融生态环境的
排序一致性较差,说明宏观经济环境与金融资源水平对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贡献较大。最后,
1
3.728
46.606
46.606
3.111
38.892
38.892
2
1.527
19.086
65.692
1.501
18.767
57.659
3
1.159
14.493
80.186
1.329
16.617
74.276
4
0.690
8.626
5
0.350
4.380
88.812 93.192
1.163 ——
14.536 ——
4 0.982 0.017 -0.142 0.209 -0.080 0.137 0.162 0.288
选取这四个因子的因子载荷矩阵,经过 SPSS12.0 软件分析得出其得分系数矩阵,设 Y1、 Y2、Y3、Y4 为主成分因子。
Y1=-0.090X11+0.234X12+0.326X13+0.402X14+0.099X15-0.048X16-0.212X17+0.333 X18
Y4=0.872X11-0.077X12-0.216X13+0.061X14-0.140X15+0.101X16+0.198X17+0.155X18 用各个指标的贡献率作权数,综合以上四个主成分因子得到其相应的综合评价得分系数 f
为:
f=(38.892Y1+18.767Y2+16.617Y3+14.536 Y4)/100
2 指标体系的设计及运用的统计方法
中国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把金 融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分为经济发展水平、金融资源水平、社会信用水平及法制环境等 3 个目 标层,其中包含 14 个准则层、90 项指标层[13]。本文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按照科学性、 层次性、发展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等金融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结合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 特点,将金融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分为:宏观经济发展、金融资源水平、企业发展水平三个层 面,22 项指标,如表 1。
则 2004 年中国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中宏观经济环境水平综合得分及排名,如表 4。 从表 4 得出:有 15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得分为正,高于平均水平;16 个省、直辖市、 自治区得分为负,低于平均水平。北京、上海分别排在第 1 名、第 2 名,得分比后面的高很 多,居于绝对的领先位置。西藏、青海、海南为排在最后的三个地区,得分均在-0.55~-0.65 之间,处于劣势的地位,这与这几个地区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而北京、上海、天 津、重庆四个直辖市排名分别为 1、2、15、7,均排在前 15 位;而内蒙古、广西、宁夏、新 疆、西藏五个民族自治区排名分别为 4、17、21、24、29 位,除了内蒙外,其余几个自治区 得分均为负值,低于平均水平。东北三省只有辽宁的经济发展得分为正,高于平均水平,吉
本文首先给出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宏观经济、金
1本课题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0371062)的资助。
-1-

融资源及企业发展三个角度进行评价分析,指出影响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并 给出综合排名结果。在此基础上,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划分出中国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 等级。最后,提出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相关建议。
指标性质 正

指标内涵 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是企业经营业绩 和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 能力的核心指标。 既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也反映企业利用债 权人提供的资金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

反映企业为取得利润而付出的代价,从企业支出
方面评价企业的收益能力。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
为取得收益所付出的代价越小,获利能力越强。
88.812 ——
6
0.303
3.791
96.98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