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有话——中考复习图文转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提高对信息的解读、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2、总结规律和方法。
二、重点与难点:1、对材料隐含性信息的挖掘。
2、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
三、考点阐释:
1.能力要求:图文转换题要求考生根据图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性的信息,或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
2.命题形式:大体上包括表(格)文转换、图文转换、(漫)画文转换三类。
3.表达要求:在表达要求上,包括直接表述图表信息和对图表信息推断总结两类。
有时还有字数和句式的严格限制。
一、导入
在近几年中考的语文试卷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类题型(幻灯展示2012年郴州市中考语文试题之综合性学习)。
它们由图和文组成,要求我们把图表或图画中的信息转换为文字的表达方式,我们把这类题型称之为图文转换。
什么是图文转换?怎样科学地理解它的分类及题型?请同学们参看学案的“考点阐释”部分。
给同学们一分钟时间阅读,然后回答问题。
刚刚我们练习的是哪种命题形式?
明确:表文转换.
在表达要求上,有哪一类题型?
明确:直接对图表信息推断总结。
7.综合性学习。
(8分)
郴州市某中学准备举行一次“关注书包里的小零食”系列活动,请你参与。
【我探究】
2012年5月,南方周末记者随机抽取了安徽、湖北、湖南等九地的城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072份,部分调查结果见下图:
(1)请你仔细观察图片,写出一项探究结果。
(3分)
【答案示例:1.小学生大多数都购买零食。
吃零食容易导致身体不舒服】
二、板演“题型训练”,教师评点赋分,总结做题方法。
(活动目的:在具体的练习中,让学生改正错误,掌握基本要点和做题方法。
尤其是通过教师的示范和总结,使学生在下一步活动中能够有章可循,自己动手进行评改。
)
1、这类题到底怎样应该怎么做?有无规律可寻?下面请同学们解答学案“题型训练及规律
探寻”部分的三道题。
等下老师要请三位同学到黑板上写答案。
2、教师为三名同学分别打上分数。
3、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评(注意学生抓住了什么信息,漏掉了什么信息,表述有无问题,如何捋清这些信息等),讲评的同时讲述方法。
4、根据教师所讲,学生修正自己的答案,并把基本方法整理下来。
答案和方法规律在讲评的过程中依次展示在大屏幕上,以供学生理解整理。
内容如下:
1、记者随机抽取了500名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他们的通讯方式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请阅读此表,归纳出两个结论。
(6分)
题型:表(格)文转换
审题:
答案:
方法探寻:
第一题答案:(1)不管哪个年龄段的学生,使用移动电话的百分比都非常高,而使用书信交往的比例相对较低(2)随着学历的增高,使用移动电话和E-mail的百分比也随
之升高,而使用书信交往的百分比呈下降趋势
2、以下是某新闻周刊对因特网与电子游戏对年轻人成长利与弊的调查统计,阅读后回答问题。
图一:因特网对图二:电子游戏
年轻人成长的影响对年轻人成长的影响
概括两图所反映的主要信息:
第二题答案:绝大多数人认为网络对年轻人的成长,发挥的积极作用远大于消极作用,而电子游戏对年轻人的成长是有害无益。
规律方法:(1)找数字变化的规律:共同点
依次渐多或依次渐少
(2)概括信息要全面,表述信息要准确(如“学历增高”不能说“学历增加”)
3、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和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下图是“中国青年志愿者”的标志,试根据这一标志,完成下列题目:⑴、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标志⑵、请描述该标志所象征的寓意。
(6分)
题型:徽标类图文转换
答案:(1)“中国青年志愿者”标志的构图,总体上是一个“心”的图形。
“心”中间
有一个既似手、又似鸽子的图案,大拇指像鸽头,其余四指像鸽翅。
(2)“心”象征着爱心,“手”象征着援助,“鸽子”象征着美好。
整个图案寓
意为:伸出援助之手,把爱心献给世界,将美好撒满人间。
方法探寻:(1)由内到外看构成,找出相像物。
(“心”中的图形既像手又像鸽子)(2)回答寓意,先分后总。
(3)赋予含义,依据说明对象和目的而定。
(如:鸽子象征和平、喜庆、爱情、平等、美好等,选择哪个象征意义根据说明对象而定,是青年志愿者标志,所以选择“美好”这个意义。
)
三、真题跟踪训练
1、阅读下面的图表,完成后面的题目。
某校图书馆学生阅览室共有10万册图书,在最近的一次图书状况调查中,调查人员发现:
请根据图表所反映的情况,写出两条结论:
2、下面是某地几所学校的课外阅读活动与学生阅读能力情况图表,读后在后面的空格上填写句子。
某地几所学校开展课外读书活动的时间不等,其时间为偶尔一次,两月一次,一月两次,每周两次,学生阅读能力值分别为2、4、6、8,这表明 :
3、下图是汶川地震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一幅招贴画。
①请你给这幅招贴画写一段说明文字。
(50字左右)
8
6
4
2 一次 一次 两次 两次
四、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