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
播放《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 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 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 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
学生看课件演示,欣赏《七子 学生融入情景,激
之歌·台湾》
发学习兴趣
1
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是怎样离 开母亲的呢?引出本课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 (板书)
以设问导入新 学生回答:日本(太阳为国旗) 课,激发求知欲望
[教学过程]
一、 介绍背景
日本:急于扩张,制定大陆政策----必然性 中国:统治集团腐败,国力衰弱----可能性 列强:默许、纵容的态度----催化剂
学生观看演示,了解战争形势 和进程
直观演示
2
鸭绿江边燃起战火。
1894 年 9 月,黄海大东沟燃起战火。
教师出示电影《甲午风云》中的一段影像,教 师指出日本多艘战舰遭受重创,死伤舰长以下官兵 六百余人。但是,日本控制了制海权。
学生观看视频后,积极发言, 感受“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 足壮海军威”,学习邓世昌等 爱国官兵英勇反击侵略、不怕 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 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 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 进行情感教育 和自信心。讲述黄海大战的经 过,说出自己的感想。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倾听并回 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 的国力,以加深理解。
承前启后
朝鲜:1894 年爆发东学党起义----契机
引导学生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 思考,19 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腐败无能,饱受欺凌”
学生回答出,经历了两次鸦片 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 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 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称作
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
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歌曲和录像片断,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学生通过教师启发和讨论探究,运用史料分析问题,能够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
调动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等
问题,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 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认识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维护国家统一。
策”。那么其发动对华战争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1894 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 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 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 了挑起战争的机会。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 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教师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
学生看课件演示,了解三国地 理位置和战争形势
1894 年 7 月,丰岛战役。 1894 年 9 月,平壤战役。
学生对这段历史比较陌生,但是本段史实线索清晰,学生学习起来难度不大;只是在 对“大大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理解方面有些难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马关条约》内 容进行分析理解,对《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进行对比,难点即可突破,理解起来较容 易。
课标要求
1、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 精神。 2、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华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直观形象
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 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 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 侵略扩张的道路。“改革富强,野心勃勃”。与清 朝形成鲜明对比。它的野心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吞并朝鲜,侵略中 国,称霸世界
温故而知新
教师演示: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学生回答是必然的。 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
学生回答:山东半岛
接下来,日军又进攻了哪里,结果如何呢?教 师伴随着学生回答,演示日军荣成湾登陆,于是海 陆夹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中日战争 结果是什么呢?
结果:清政府与日本议和,签 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个平 等条约──《马关条约》。
培养思考能力
教师总结:我们惊叹英雄的不屈,因为有了他 们,我们的民族即使在艰难的岁月里仍能站立;我 们又哀叹英雄的无奈,在那个时代,即使他们也改 变不了最终的结局。
重点 难点
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马关条约》的内容及《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型
新授
教法与 学法
1.层层设疑,分组讨论。情境教学与问题探究式教学相结合。
2.精讲精练要体现课件辅助教学。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思考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的原因
教师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四个方面进行 总结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倾听 学生观看
培养学生概括总结 能力
培养表演及语言表 达能力
学生扮演李鸿章和伊藤博文表演《马关条约》 签订前商议的过程
出示邓世昌照片及光绪帝的题词
学生回答,妥协退让,避战求 和。
面对日军的侵略,满清统治者的态度怎样呢?
学生说出感想:日军残忍如禽 兽,满清腐败无能,人民生灵 涂炭;不忘国耻,落后就要挨 打。
进行情感教育
教师接着演示辽东半岛陷落的过程:九连城、 花园口、大连、旅顺。出示反映日军旅顺屠城的照 片和文字,揭露日军罪行。让学生谈感受
课题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第 4 课 甲午中日战争
设计者 张凌志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 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 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 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