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的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理性思维的能力逐步提高。
但由于他们在初中阶段对历史学科不够重视,没有认真系统化学习过历史,所以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
所以,在教学中我应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法和讨论法,这些方法既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有利于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热情。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历史必修1的第12课,是中日两国在近代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甲午中日战争既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也是中华民族奋起抗争、探索民族崛起的新的开始。
中国近代史中后期发展的主要线索都可以在本课找到源头,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单元。
这节课的特点是内容庞杂,联系广泛,既有贯穿古代、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理论要求较高。
所以我将这节的内容一分为二来完成,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八国国联军的侵华一课时,有利于重难点的突出和学生的有效掌握。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基本情况,《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等基础知识。
(2)通过介绍邓世昌、左宝贵等爱国将领率军浴血奋战,为国捐躯的事迹及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分析北洋舰队的惨败及马关条约的屈辱性,使学生们懂得:落后就可能挨打,就可能丧权辱国。
(3)、从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其危害性,帮助学生培养其分析思考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法与学法①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电教教学手段(摄影和录像)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②学习方式:a分组学导的方式;将全班学生分为中国组、日本组和国际组3小个组,教师采用讲述法和启发式讨论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有效地展开师生双边活动。
b.精讲点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回答正确即给所在小组加分,累计分数,下课前对各组成绩进行讲评。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
在战争中,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甲午战争的民族英雄;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四、教学设计理念情景讨论式教学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其依据是“学生中心论”。
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则通过分组讨论,参与互动,体验感受,师生交流,共同兴建完整的知识结构。
在教学中提倡加强教师的引导、同学间的协作关系,注重独立思考及个性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本课讲授内容着重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和影响;中国战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原因及产生的世界影响。
六、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视频、资料,并制成多媒体课件。
2. 教师课前可按照学生的兴趣,将其分为中国组和国际组、日本组,分别研究甲午中日战争前的中国、日本及世界列强的发展概况。
各组搜集相关资料,着眼于中日双方国情的综合性比较。
课堂上三组分别陈述三方发展概况,通过讨论中日两国在发展道路上的差异,探讨甲午中日战争是否可以避免?并分析各组在战后所受到的影响?七、授课时间及班级:2007年11月5日2007级(1)班全体学生(一)教学实录: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民族,我们的古代历史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正如诗人闻一多所讲的我们中国是东海捧出的珍珠。
但在近代历史中中国却是悲惨耻辱,灾难深重。
今天让我们重温中华民族一段不堪回首的血泪史----甲午中日战争。
中日两国是一水相依的邻国,在古代日本曾向中国学习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两个国家曾经有着相同的背景:都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那么日本是如何摆脱困境重新崛起的呢?学生回答:自明治维新,日本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亡。
教师提问:日本在发展资本主义的进程中与其他欧美国家相比会受到那些不利因素的制约?学生讨论回答:国土面积小、资源稀少、市场狭小、自然灾害严重(如地震),还有就是它先前的社会背景,导致国内经济萧条,社会矛盾激化。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日本要摆脱困境的最快最有效的方式是什么?大家可以相互讨论。
学生回答:可以有发展教育、经济、缩减财政开支、侵略扩张。
教师总结:面对这么大的矛盾,日本强烈地要求对外侵略扩张,转嫁国内矛盾,将吞并朝鲜看作是进攻中国的跳板。
一场战争不可避免的即将爆发。
(板书)一、甲午中日战争--------是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教师过渡:对于战争背景的分析,我们通过课前的预习,发现这场战争的除双方主角外,还有第三方因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就有请代表日本组、中国组、国际组的同学分别阐述各方的因素。
(学生讨论回答):日本组:(放资料)1890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三县有朋在第一次国会会议上的施政演讲说:“国家独立自强之道,其途有二:第一:守卫主权线;第二,保护利益线。
主权线,指国土之疆域;利益线,是指与主权线的安危密切相关的地区。
”他公然宣称朝鲜和中国的东北都是日本的利益线,叫嚷要对这些地区进行保护。
这段资料表明日本有什么企图?(日本组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想要侵略中国和朝鲜。
日本组学生阐述原因:早在明治维新后,我们日本就制定了对外扩张的宏伟计划——大陆政策。
大家知道什么是大陆政策吗?请同学们看屏幕。
大陆政策分为五步:第一步是侵略台湾,第二步是朝鲜,第三是中国的东北和蒙古,第四是整个中国,第五是征服亚洲和世界。
通过这个政策我们大日本最终的梦想就是要称霸全球。
(日本组的同学掌声鼓励)中国组:(播放甲午风云中的一段视频)中国组提问:同学们,看过这段影片你们有何感想?我们的清政府面对外敌压境时,他们正在忙于什么?学生回答:正在给慈禧修筑夏宫。
中国组的学生:他们正在浪费我们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苍天啊!(手势)天不亡我,大大清要亡我啊!(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国际组:(学生表演列强召开的会议)国际组提问:大家看出我们对待日本企图侵略中国的是什么吗?学生回答:不干预。
国际组补充:日本去侵略中国,对于我们来讲没有损失,如果日本获得了胜利我们可以不花一兵一卒就会获得相应的利益。
我们何乐而不为呢?老师总结:感谢我们三组同学精彩讲解,这场战争对于日本来说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随后是由什么事件而引发呢?学生回答:朝鲜东学党起义老师总结:1894年朝鲜爆发起义,中国政府应邀派兵镇压,日本也乘机出兵,起义平息后,中国要求双方撤军遭到日本的拒绝,1894年7月25日在牙山口外的丰岛海面突袭了中国的运兵船,8月1日双方正式宣战,时年是农历甲午年,史称甲午中日战争。
我们通过同学们分组讨论,现在就可以把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归纳为:(板书)1、日本---蓄谋已久的大陆政策(根本原因)2、中国---腐朽落后(条件)3、国际---纵容、默许(机会)4、朝鲜东学党起义(导火线)(板书)二:经过——是一场近代前期规模最大的战争是一场中国有可能获胜的战争这是双方投入这么多的蒸汽机战舰是在近代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这场战争的经过分为两个阶段,战火从境外打到中国境内,我们来看一段资料详细了解一下。
(投影战争路线示意图)教师总结经过:丰岛之战---------开始失利,这场战争开始于丰岛战役(直接方式)教师指图,日军以绝对优势兵力取得第一战的胜利。
平壤之战---------中国的援朝军队左宝贵为首的将士为国捐躯。
黄海大战---------北洋舰队重创,放弃制海权。
黄海大战,这是中日两国的王牌之军,北洋舰队和联合舰队在狭路相逢,展开激战,.黄海一战,北洋舰队受到重创,而日本控制制海权。
辽东半岛---------日本占领疯狂屠杀。
出示《日军屠杀旅顺居民》图.指出这幅图是亲临现场的外国记者报道,城中只有36个掩埋尸体的中国人侥幸存活。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灭——中国的洋务运动画上了句号。
老师提问:这场战争的结局我们都知道中国失败了,我们在座的同学难道就没有疑问:这张战争难倒中国一点获胜的可能都没有吗?如果有的话大家讨论一下,中国获胜的条件有那些?中国必败的因素又有哪些?我们待会分别听取可以获胜小组和必败小组进行的分析(学生讨论活动)并分组分析:可以获胜小组:中国有强大的兵力,当时有95万的军队,北洋舰队在当时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我们还有许多的爱国官兵的英勇抵抗,这场战争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占有天时地理人和,日本是侵略战争必然遭到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
中国必败小组:中国清政府腐败落后、战前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在战场上部分官兵的贪生怕死临阵脱逃,从日本方面来看他战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日本的政治制度又比中国先进。
所以我们小组认为中国的失败是一场必然。
教师总结:我们两组的同学都非常不错,用一句话来总结中国战败的原因:落后腐朽的中国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这场战争的最后结果是清政府被迫签定一个什么条约?学生回答:《马关条约》老师归纳:正是这个条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拉大了中日两国的差距。
我们把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和影响可以归结为:是一场改变中国人命运的战争;是一场至今令国人作痛的战争。
(板书)三、甲午战争的结果------是一场改变中国人命运的战争是一场至今令国人作痛的战争老师提问: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条约是那一个?学生回答:《南京条约》老师提问:《南京条约》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们把这两个条约对比起来看,找出《马关条约》是如何加剧中国的民族危亡的。
教师提问:通过这个图表同学们可以归纳出《马关条约》对中国到底加深了那些危害?学生讨论后回答:a.割地增加:导致中国大片领土的丧失,使日本侵略野心更加膨胀,同时也助长了列强分割中国的野心.b.赔款:数额巨大,进一步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劳动人民更加贫困,而日本掠取了巨额赔款,使其进一步发展军事工业,增强了其的侵略力量。
c.开放通商口岸:已经延伸到中国内地长江的上游,侵略的范围扩大允许日本在中国开工厂,增开商埠:便利了日本和其它帝国主义国家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和掠夺财富,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教师总结:《马关条约》后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了一步,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由商品输出变成资本输出,由于中国政府的软弱,列强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掀起了瓜分中国的新一轮狂潮。
同时也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如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台湾人民的反割台等等,甲午战争已经结束,但是这场战争却在无形中改变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命运,是至今令中国人作痛的战争,所以我们必须从整体来把握这次战争对中国、日本以及世界产生的影响,现在我们就请班上的日本组、中国组、国际组同学相互讨论,总结这场战争对你们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生自由讨论活动)现在就有请我们各组同学发言总结:日本组:我们通过这场战争得到了很多的好处,首先就是获得了大量土地和赔款,我们可以用这部分资金来发展我们的经济、教育、军事,使日本逐渐强大起来,我们在中国开办工厂可以获得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推动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快我们大日本在东亚的势力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