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活动后的反思

教学活动后的反思

教学活动后的反思教学活动后的反思顾:二期课改前,我们老师都把主要的经历放在了预设活动计划上,而忽略了活动后的分析和反思,二期课改要求我们教师要向研究型和反思型的教师发展,这就使我们深刻地意识到了反思的重要性。

我们幼儿园也相应的根据“纲要”和“课程指南“的精神简化了许多预设的案头工作,而更注重教师对孩子的观察记录和教育活动的反思调整上来。

如:我们的案例分析、一日活动反馈、主题活动反思与调整等等。

我们老师几乎每天都有对活动的反思,但是我们写下来的反思对自己专业化成长有没有实质性的促进作用呢?回答;不是很理想,帮助不大。

分析原因,我们大家都感到:首先:老师们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很难发现问题,找不到反思的真正切如口。

其次:我们有的老师即使感到自己的教育活动有问题,但是只是对问题或经验的重复,而不去找背后的理论支撑点。

因此,反思不到位,失去了反思的真正意义。

还有:有的老师对反思形成了一种定势思维,套用了固定的模式,而没有根据不同的活动,不同的问题进行个性化,针对性的反思。

还有的年青教师往往将活动的设计思路当成了活动后的反思,因此看不到活动中的智慧以及教师的灵感闪现。

因此,我们今天就教学活动后的反思,思什么?这个问题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陈晓红:说到反思,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孩子的经验,在设计活动的是时候,我是不是考虑到了孩子的已有经验,有没有关注和吃透孩子的已有经验,我所预设的问题是不是建立在孩子的已有经验基础之上的,在这方面我也有过教训。

在“我是中国人”这个主题活动中,了不起的奥运健儿是孩子们讨论的热点话题,在观看了多媒体影像后,他们对奥运健儿在勇夺金牌后升国旗的瞬间欢呼雀跃,由此对五星红旗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为了顺应孩子们的要求,我预设了活动:认识国旗。

虽然事先也让孩子收集了有关国旗的资料,但在活动中发现:孩子们对于国旗的颜色、五星的象征都不甚了解,不能很好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孩子们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孩子们学得累,我也教得累。

活动后我反思到:正是由于我没有很好地了解孩子的已有经验,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因此导致活动的失败。

我只认为平时每天都有升旗仪式,孩子们对国旗是熟悉的,其实,五星的象征离孩子是有距离的,他们的基本经验还是缺乏的。

施丹:陈老师,我觉得你认为你很了解孩子,其实你对孩子的了解还是初浅的。

由于你对孩子的已有经验把握不足,才使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我认为对于孩子已有经验的把握是活动开展成功与否的关键。

如:在开展主题活动“我是中国人”中的小主题“去旅游”时,正逢国庆长假期间,孩子们大多在父母的带领下,去各地旅游。

于是我整合教材内容设计了“旅游记录卡”,其中包括和谁去,去哪里,乘坐的交通工具,旅游的心情,特产等几个记录栏目,让幼儿记录自己的旅游过程,充分表现、表达自己的感受。

孩子们在各自旅行中实实在在地积累了个体经验,获得原始而稚嫩的已有经验。

在一系列经验共享底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中,孩子们出乎意料地大胆主动,自主积极,充分交流自己的旅游经验和感受,在交流分享中拓展、整合经验,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活动后我反思到:正是因为我关注孩子的已有经验,把握好了切入时机,才使孩子积极参与,大胆表现,活动获得了成功。

陆宁:听了刚才陈老师和施老师所讲的例子后,我就觉得:其实我们在预设时就应该关注孩子的已有经验,把握住孩子的已有经验。

顾菊:说道经验,我也在想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老师有时已经关注到了经验的问题,但还是出现孩子经验缺乏的现象。

二期课改中提出,幼儿家长的文化背景、藏书、各类收藏以及家庭中的一些物品,也是我们学习可利用的资料,在现在的活动中我们也确实非常需要家长的帮助和支持,希望家长能够配合孩子收集一些活动中需要的资料,来丰富孩子的经验,让孩子了解收集资料的多种途径,可是在这个过程,却出现了家长包办代替的现象,孩子们没有参与收集,不了解收集的整个过程,其实孩子在这方面的经验还是缺乏的,所以导致了孩子经验不足的现象。

俞建华:经验是很重要的,在活动中我们应关注孩子的经验,帮助孩子进行概括和提升,同时也应考虑到幼儿新经验的拓展。

在我们的听课活动中,我们经常看见一些老师不断的重复孩子的话,重复孩子的经验,所以我常会从孩子新经验的获得方面进行反思。

就拿我们现在进行的主题“丰收的蔬果”为例,当幼儿参观完蔬菜基地后,孩子积累了一些经验:如蔬菜的名称、颜色、形状、生长环境等,这些经验都是比较共性的。

在此基础上的集体活动,如果再是交流重复一些经验,那么就显得没有什么意义。

于是我通过设问:“这些蔬菜我们平时食用的是哪个部位呢?”让幼儿对于原来所认识的蔬菜又进行了观察、讨论,从而获得了蔬菜的食用部位的新经验。

活动后,我就在反思,这样的经验交流活动我成功了吗?今天我在活动中是否推动了幼儿新经验的获得呢?我想多从这方面来开展我们的反思,我们所开展的集体交流活动就会变得更有意义,教师提升、拓展孩子经验的专业化水平才会有所提高。

龚伶莉:俞老师通过提问讨论的方法,巧妙地引起了孩子新的思考,拓展了幼儿的经验,而我往往会重复孩子的话,重复他们一些零碎的经验,你的方法是很值得我学习的。

但我觉得在实际活动中怎么根据孩子的话题即时地进行提升和拓展是很难的。

陆海华:确实这样,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如何在活动中即时地把孩子零碎的经验进行归纳和提升的确蛮难的。

施丹:二期课改中在,无论哪个年龄段的老师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思考。

对于你们说到的老师提升归纳的能力,我是这样理解的。

其实在日常活动中,老师与孩子们的交流中,接过孩子的话题时老师可以巧妙地拎一拎,不露痕迹地给孩子提升归纳经验。

如:今天我们开展的活动“蔬菜大餐”中,说到蔬菜大营养时,有的说:胡萝卜能使眼睛明亮;有的说:大蒜、韭菜能杀死细菌;有的说:黄瓜能美容┄┄对于孩子们零碎的个体经验,我进行了巧妙地提升归纳,在不经意间让孩子们明白:不同的蔬菜有不同的营养,只有每样蔬菜都爱吃,身体才会棒棒的。

顾菊:在现在的主题活动中,我们老师也应该储备一定的经验才能帮助孩子提升经验。

陆海华:对,我觉得老师积累经验的确很重要,例如一次《认识藏族》的综合活动中我为孩子设计了幻灯片。

孩子们在观看幻灯片的时候对藏族人的生活、饮食等习惯发生了兴趣,同时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藏族人的脸为什么这么黑?”“他们原来就住在那里的,还是从别的地方搬过去的呢?”等等问题。

当时我听到孩子的问题一下子不知道怎样回答他们比较好,于是我就把问题又抛给孩子们:“你们回去找找资料,明天我们再来说说。

”结果第二天孩子们没有带来资料,我也没认真去收集资料,结果也就不了了之。

事后我反思到:其实面对孩子们的问题我们老师并不一定都知道,我们也不是万宝全书,尤其在主题背景下的活动,孩子们更是常常生成新的问题。

但是我们也不能只等待孩子们的回应,也应当主动去收集相关的资料,甚至在活动前就储备相应的有关的知识经验,这样我们才能在活动中帮助孩子提升、和归纳经验。

顾菊:新课程新教材最重要的特征是它的过程性,经验性。

幼儿的生活经验是我们开展各种活动的起点和终点。

,我们在内容的选择、方法的使用、活动设计、目标的制定,材料的提供、预设问题,都要建立在孩子的生活经验上,这些都是我们反思的时候应该关注到的。

除了经验还有什么也是需要我们去反思的呢?陆宁:刚刚听大家讲到了反思孩子的已有经验,我在下面也跟茅老师说了说,我们觉得还有一点也是挺重要的,那就是活动后应该反思一下我是否顺应了孩子的年龄特点。

就比如说前一阶段我们准备带领幼儿去长风公园秋游,把这一消息告诉给大家后,从孩子们的谈话中常常听到他们说有关秋游的事:“我要带些什么”、“我要穿什么”、“早晨我几点起来”等,看到孩子们谈话的热点都集中在秋游这一话题上,我就想我何不让幼儿自己来制定秋游计划呢?秋游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从小班、中班、一直到大班已经经历了很多次,前两年由于幼儿年龄还小,所以一切都是由老师来策划、安排的,甚至还要告知父母让家长督促孩子做好秋游的准备工作,现在孩子长大了,各方面能力都在增强,他们完全有能力自己来准备秋游的一些物品;来制定一些计划,所以我就设计了《秋游计划》这一活动。

在活动中,以小组合作为主,穿插一些集体学习,在孩子们讨论的基础上自然地把计划书的内容落在食品、用品和行为规则三个方面,分成三个小组分别承担任务,分组时让幼儿自由选择、自由组合,组内分工也是民主协商后决定的。

正是因为我顺应了孩子的年龄特点,整个活动中幼儿各个个思维活跃,积极参与,为完成本组的任务而出谋划策、共同协商,体现了团队精神。

活动后,我就反思了一下,为什么孩子的表现那么好,积极性那么高呢?这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我遵循了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因此,我觉得在教学活动后我们还必须反思一下我的活动设计是否遵循了该年龄段孩子的年龄特点。

龚伶莉:陆老师讲到了把握孩子的年龄特点,我非常同意。

但我觉得在把握孩子年龄特点的同时,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反思的。

比如。

陆海华:刚才龚老师说的例子是由于过高的估计了孩子的能力而导致活动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这使得我想到了我的一次活动。

我在户外为孩子创设了从高处往下跳的情景。

在活动中我观察到孩子们对我创设的环境并不满足,甚至有几个孩子在原有高度的基础上继续添加椅子、积木,想从更高的地方往下跳。

我怕孩子出危险于是我阻止了孩子的行为。

事后我想,为什么不让孩子去尝试呢?既然他们有这个愿望和能力,就应该让他们尝试。

其实我是过低地估计了还的能力。

指南中指出我们在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具有挑战性,那我们怎样体现这个挑战性,如何给孩子挑战呢?这也是我比较困惑的地方。

陈晓红:我认为挑战是要适度的,它必须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符合儿童最近发展区,通过努力能达到的。

在主题背景下的一次剪纸活动中,我设计的时候既考虑了孩子的年龄特点,又关注了孩子的个体差异。

活动开始时,我出示了剪纸步骤图,(我是不做示范的)让孩子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到将纸对折再找到中心用半个变一个的方法剪出人物,这对一般的孩子来说是个挑战,但他们通过努力能自己学会剪人物的。

可对一些能力强的孩子来说,他们不会仅仅满足剪出一个人,因此,我又提供了2个、4个甚至3个小朋友手拉手的范例。

果然,在活动中,能力相对差些的孩子,经过几次的努力能剪出一个人,而能力强的孩子他们能很快地剪出一个人,又尝试着剪2个、4个,活动使不同能力的孩子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活动结束后我反思到,正是我提供的挑战是适度的,因此孩子通过。

龚伶莉:但是经过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后,我觉得其实挑战应该不仅仅是局限于知识技能上的,还应该包括许多其它方面的,比如:习惯、态度、克服困难等很多方面。

陈小红:技能只是显性的,而孩子的自信心、克服困难等是显形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