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收入分配差距的关系分析(熊** 09电子商务)[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收入差距问题也越发凸显,而教育作为影响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更激发了广泛探讨。
本文通过分析教育与收入差距之间存在的关系,并针对我国情况提出几点策略,希望能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提高我国居民的受教育水平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收入差距教育平等公平(一)问题的提出收入差距问题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成为我国社会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收入差距过大,将直接影响人们的心理平衡,导致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影响社会稳定。
而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里,对于个人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将决定一个人是否学到在这个社会中生存的基本技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中的收入分配。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个体其劳动生产率也较高,因此人力资本水平的差异导致了个体间的收入差距。
教育作为形成人力资本的主要途径,通过人力资本渠道与收入相联系,进而影响收入分配差距。
而接受教育的程度与收入水平成正比,即收入水平越高,教育投入越多,接受教育的机会越多,接受教育的条件越优越;收入水平越低,教育投入越少,接受教育的机会越少,接受教育的条件越差。
也就是说,收入差距过大在造成部分劳动者收入低、生活水平低的同时,也减少、延缓乃至取消了这部分劳动者对文化教育、技能学习等方面的需求。
因为低收入家庭为教育支付的现行成本所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较之高收入家庭相应的比重要高得多,这样使得一部分低收入者失去了人力资本投入和积累的能力。
这既限制了他们经济行为的自由,也剥夺了他们的发展需求和发展机会,被排斥在主流经济和社会生活之外。
如果这部分人的境况得不到关照和改善,积压在他们心里的失落感、危机感必然会以各种形式发泄出来。
由于收入差距过大引发教育失衡而导致的各种形式的发泄,必将影响着社会稳定。
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
教育不平等意味着一部分社会成员失去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对二者作用关系的探讨,将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教育因素对于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更有效地发挥教育因素对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积极作用。
(二)现状的描述1.我国的教育现状教育,在提高劳动收入方面,对于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育,通过提高人的劳动技能和知识,进而改善人的劳动能力,增加人们的收入水平,从而使个人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减少。
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会使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而产生的相对收入不平等的状况趋于缓解,特别是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和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提高,整个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状况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因此,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科教兴国”已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
近几年,有关教育发展的文件不断发布,如:2001年的《全国基2003年9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004年2月教育部发布《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此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目标,重要保障是必须大幅度增加教育财政投入。
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关注和投入,但仍是杯水车薪,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等问题。
而目前中国的教育问题仍然很多,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教育的不公,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东部与西部,城市与乡村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有些大城市的小学教育设施可称为奢侈,而有些乡村小学连作为基本设施的课桌都没有。
另外,当前的教育过分强调重点建设,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某些重点学校,而对大多数一般学校则很少照顾。
这样做会使得重点照顾的学校心安理得地接受投资,而大多数没有得到重点照顾的学校的积极性和热情也不能被充分地调动出来。
这种不公平的投入会使效率大大降低。
总的来说,几十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
就是这投入不足的经费,又把重点放在了城市,城市又放在所谓的重点学校和大学。
整个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薄弱,校舍、师资、设备、经费问题,长期以来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关于世界各国教育发展水平分类,我国目前仍处于教育欠发达国家行列,教育的发展任重道远。
马建斌从国际角度,观察我国教育财政投入水平,认为我国教育财政投入水平相对偏低。
当前国际上通行的衡量政府对教育重视程度的主要指标,就是教育财政投入占GDP 的比例。
多年来,世界各国教育财政投入占 GDP 的比例年平均为 4.5%左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在 5%以上,而我国始终徘徊在 3%左右。
另据世界银行对58 个发达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统计,2006 年教育财政投入占 GDP 的平均比例为 4.98%,最高的国家为 9.40%,最低的国家为 2.5%,我国为 3%,仅居秘鲁、菲律宾、亚美尼亚、乌拉圭、危地马拉和保加利亚之前,排倒数第 7 名。
国际上一些财政支出占GDP 比例与我国差不多的国家,其教育财政投入占GDP 的比例都比我国高出很多,如韩国、墨西哥、智利、巴拉圭、泰国等,2000 年教育财政投入占 GDP的比例分别为 4.3%、4.9%、4.2%、6.2%和5.4%。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将加大政府对教育投入作为应对经济危机的主要措施之一。
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09 年2 月17 日签署的《2009 年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将整个复苏法案投资的17%投向教育。
由此可见我国教育投入还十分欠缺。
2.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及影响古语云:“不患寡而患不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但分配失衡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数据显示,内地基尼系数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0.20激增至现在的0.48,大大超出0.4的警戒线。
据世界银行有关调查显示,合理的城乡收入差距在1.5:1左右。
1997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6∶1,2010年已达到3.33∶1,“落差”幅度不仅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巴西、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全方位扩大。
中国社科院发布《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8)》数据显示,1978年至2007年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7.3倍。
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
2008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上海市为29759.13元,最低的甘肃为11669.33元,两者相差近2.55倍①;农村人均纯收入方面,最高的上海市为11440.26元,最低的甘肃州省仅为2723.79元,两者相差达4.2倍②。
除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我国各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明显加大。
2000年,我国行业最高人均工资水平是行业最低人均工资水平的2.63倍,到2005年,这一比例已增至4.88倍。
而国际上公认行业间收入差距的合理水平在3倍左右,超过3倍则需要加以调控。
九三学社中央援引一组数字显示,我国收入最高10%群体和收入最低10%群体的收入差距,从1988年的7.3倍已经上升到23倍。
一方面是普通工人工资收入偏低,另一方面是垄断行业职工“肥得流油。
数字显示,2008年,电力、石油、烟草等垄断性质的行业职工平均收入,竟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到10倍。
城乡居民收入“落差”幅度加大,垄断行业高收入,市场价格扭曲带来行业暴利,在行业企业内部,工资、福利向少数人集中的趋势正不断加强……总之,诸多因素导致收入差距扩大,本文将指出由于教育问题导致的收入差距问题也是不容小视的。
3.中国的收入分配与教育情况根据库兹涅茨关于收入分配的“倒 U 假设”,平均受教育年限和收入不平等程度之间存在着倒 U 型关系,即前一阶段,随着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提高,收入不平等程度扩大;后一阶段,随着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提高,收入不平等程度缩小。
目前,整体教育水平落后的中国正处于前一阶段,平均受教育年限和收入不平等程度之间就更显著地表现为线性正相关关系,即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增加会提高收入不平等程度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倒 U 型曲线顶点左侧,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增加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
(程黎杨灿明,2010)三、收入分配差距与教育的关系1.文献综述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对经济起主要推动作用的是物质资本的投资。
而自从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贝克尔等在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以来,教育投入的经济增长作用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高度重视。
贝克尔(Becker)的《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了较为系统的人力资本理论框架,并且通过分析发现,收入分配中越来越多地显示出个人收入与教育程度的关系,教育程度不同的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即教育程度越高收入水平也越高;反之,教育程度越低收入水平也越低。
明瑟 Mincer)关于收入分配的人力资本模型认为,人口总体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和教育分布状况都会影响收入分配状况。
通常教育不平等与收入不平等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佩罗蒂(Perotti)研究指出,收入差距水平受教育负担水平与人均收入水平的影响。
当教育费用相对于人均收入较高时,有利于富人接受教育,从而提高他们的人力资本存量,未来收益增加;而当教育费用相对于人均收入较低时,利于使大部分穷人也能够接受教育,使得收入分配均等,收入差距缩小。
奈特(Knight)和萨伯特(Sabot)也持有类似观点。
陈全才针对1978~2004年间中国收入基尼系数与教育基尼系数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通过对教育公平和收入公平进行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结论认为:收入基尼系数与教育基尼系数二者存在长期的关系即协整关系,即教育的公平程度与收入分配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教育公平与收入公平之间存在正的线性相关关系说明教育基尼系数的减小,会导致收入基尼系数的减少,即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加大,人们普遍受教育的差距渐渐缩小,将导致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将会渐渐减少。
(陈全才,2009)师文明、余晓辉运用中国1978~2007 年的时序数据,在VAR模型的框架下研究了地区金融发展不平衡和地区间教育不平等,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金融发展不平衡、教育不平等与地区收入差距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相关关系;(2)不论对于长期还是短期而言,教育不平等和金融发展不平衡均会拉大地区收入差距;(3我国教育不平等是城镇地区收入差异的双向格兰杰原因,是农村地区收入差异的单向格兰杰原因。
因此,改善我国的收入分配状况,缩小地区差距,应从解决教育不平等和金融发展的地区间非均衡问题问题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