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与防治高二地理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25题,共50分)
1.山区发生地震后,需要防范由其引起的下列次生自然灾害是()
①山体崩塌②泥石流③水土流失④滑坡⑤水库决堤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
⑤ D.②③④⑤
2.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
据报道,在海啸来临前的某海滩上,一个英国小女孩根据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发现了海啸前兆,劝父母和其他人离开了海滩,使数百人免于灾难。
海啸是一种巨大的波浪,其波长可达数百千米,浪高达数十米。
海啸来临时,必然伴随的现象是()
①海面突然上升和下降②海水变浑浊,发出异味和异常声音③狂风④大雨或暴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下图示意某地区的地貌类型。
读图,完成3~4题。
3.适宜发展海水养殖业的地区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若在甲、乙两地新建居民点,则甲地应特别注意防
范()
A.地震破坏
B.滑坡
C.海潮侵袭
D.暴雨
5.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南北跨纬度广,气候差异大
B.地形复杂
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C.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D.夏季风强弱和进退的迟早不同
6、诱发生物灾害的直接因素有( )
①生态系统失去平衡②生物体自身的平衡因素被破坏③有害生物大规模繁殖④气候干旱⑤水灾频繁⑥台风多发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7、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属于( )
①减少人自身的易损性②通过改变土地利用类型减少易损性
③工程措施减少易损程度④增加地表环境的稳定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8.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能够“缩小”灾情,主要是因为( )
①有能力建设防灾系统②灾害发生时能迅速救援
③能够把自然灾害消灭在萌芽状态④能得到国际社会的援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GIS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
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回答9~10题。
9.洪水淹没地区图层与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 )
A.推断出各地受灾情况 B.推断出各地降水情况
C.计算湖泊水域面积 D.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
10.对1950年与1998年长江中下游湖泊面积图层进行分析,能够( )
A.计算湖泊蓄水量 B.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
C.了解围湖造田情况 D.预测该地区降水变化趋势
11.(2006广东高考题)从下表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表: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自然灾害的统计
A.灾害的强度减小了
B.人类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增强了
C.灾害的次数减少了
D.灾害对人类社会经济的损害程度减小了
12、台风登陆后,势力逐渐减弱的原因是
①陆地上气压高②陆地上摩擦力大③陆地上水汽充足④陆地上气温较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台风给人类带来的灾害主要表现为
①狂风②特大暴雨③山崩④风暴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我国冬半年的主要气象灾害是()
A.干旱B.台风 C.洪涝 D.寒潮
15、有关暴雨、洪涝的正确叙述是()
A.锋面、气旋等天气系统移动慢,不利于暴雨形成 B.非洲是全球洪水发生最多的地区C.防洪需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 D.我国西北地区常出现暴雨洪涝16、有关寒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寒潮是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的灾害性天气
B.冬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C.目前对寒潮已经具备了有效的防御方法
D.寒潮影响的范围很小,但多种灾害并发
17、从气候和农业两方面考虑,我国春旱最严重的是()
A.东北地区B.西北地区C.江淮地区D.华北地区
18、全球各类自然灾害中,每年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及其主要特点为()
A.气象灾害、交替性、连锁性 B.地质灾害、群发性、周期性
C.地质灾害、频率高、时间短 D.气象灾害、种类多、范围广
19.图示地震与两大板块的挤压有关,这两大板块是指()
A.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B.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 D.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20.此次地震引发罕见的强烈海啸,表明地质灾害具有()
A.群发性 B.随机性 C.突发性 D.链发性
21、洪水和涝渍容易同时发生的地区是( )
A.江河上游地区 B.河流下游低洼地区
C.蒸发微弱的高纬地区 D.降水丰富的山地
22.山区易发生滑坡、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平原易发生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说明自然灾害具有 ( )
A.空间分布的规律性 B.时间分布的规律性
C.成因机制的规律性 D.以上都不是
23、防震减灾,需加强科学研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发生地震的频率已经很低
B.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地震给人类造成的危害程度已经很低
C.发展中国家地震多发,其造成的损失也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D.地震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能够提高对地震的快速反应能力,对灾情有“缩小”作用灾前准备、灾中应急和灾后恢复是自然灾害救助过程中的三个核心环节。
灾前准确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二是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
灾中应急行动见下图,回答24—25。
24.某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储备的救生类物品主要是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等。
该基地及其附近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A.寒潮B.泥石流C.旱灾D.水灾
25.影响应急时间的主要因素是()
①储备基地到灾区的距离②自然灾害的种类
③应急交通线的通行能力 ④储备基地的位置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班级
姓名 座号
第Ⅰ卷 (把相应题号的答案填入下表中,50分)
第Ⅱ卷 ( 综合题 共50分)
26.(10分)
下表为2007年气象卫星监测的我国西南三省林区火灾次数统计表(单位:次)。
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西南三省林区火灾发生的时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5分
(2)请从水土保持的角度指出森林火灾对当地造成的危害。
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得 分
答案
27.分析下面两图,回答下面问题。
15分
(1)图一的各自然灾害中,在我国分布地区最广的是、;
西北地区发生的面积最广;台风主要发生在我国的地区。
4分(2)作为一种灾害性天气,可以说,提起台风,没有人会对它表示好感,但气象专家却声称台风对人类也有很大的益处,试分析。
3分
(3)简述我国华北春季沙尘暴比较严重的原因。
4分
(4)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决定,从2003年起,全国高考时间由每年7月的7、8、9日,提前到每年6月的7、8、9、10日。
试分析这一调整的原因。
4分
28、(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所述洪涝灾害产生的自然原因的主要差异(6分)(2)简述洪涝灾害的危害及其防灾减灾措施(9分)
29、滑坡泥石流是危害极大的地质灾害,根据下列材料分析相关问题。
10分
材料一、年内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图
材料二: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图
(1)指出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所属的类型并说出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6分)
(2)分析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形成原因(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
更正 2、选项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综合题
26答案:(1)多发生在冬季和春季;正值西南地区干季,晴天多,降水少。
(2)植被破坏导致地表侵蚀加剧;森林涵养水源功能降低;可能引发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
27、.(1)干旱洪涝干旱东南沿海(4分)
(2)①为陆地补充淡水②为高温地区降温
③促进地区间热量平衡④使下层海水上翻,增加渔业的捕鱼量.
(3)春季降水少;气温升温快,蒸发强烈;植物生长需要水分,越发突出干旱.
(4)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份的气温总体偏高,暴雨、洪涝、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
频发,对考生复习、应考及考试阅卷的组织工作带来很大影响.
28、(1)材料一、夏季暴雨引发洪涝灾害;材料二、大量积雪融化引发洪涝灾害
(2)危害:造成房屋倒塌,工业受损,农业减产,交通受阻,水源污染,人员伤亡;4分措施:利用水库调蓄洪水,削减洪峰;修筑防护堤坝;修建分洪工程;修建排水工程;整治河道;加强洪水预警预报;加强公众减灾教育;制定应急预案。
5分(答出一点给1分,5点满分)
29、(1)地质灾害 2分,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夏秋季节频发4分
(2)①地壳活动频繁,岩层破碎,植被稀少(2分);②地形起伏,相对高差大(1分);③夏季降水量大且多暴雨(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