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电路的应用——混沌电路摘要本文给出了一种含有由两个运算放大器组成的非线性负电阻的蔡氏混沌电路,如图一所示。
利用非线性电阻电路,设计了如图二所示的非线性伏安特性曲线。
图二即为在示波器中得到的伏安特性曲线。
在实现图二的伏安特性曲线的基础上,设计了图三所示的混沌电路。
使用示波器,连续改变混沌电路的敏感参数(如图中的可变电阻由2K欧姆逐渐减小到零),得到了各种情况下的涡旋现象,得到双涡旋到大极限环变化时的参数,从理论分析与仿真实验两个角度分别研究蔡氏电路的混沌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混沌行为预期下,仿真实验与理论分析结论十分吻合,仿真实验能准确地观测到混沌吸引子的行为特征.通过利用Mutisim7.0进行仿真,观察到由直流平衡态经周期倍增分岔到Hopf分岔形成类似于Rossler吸引子,然后再过渡到双涡卷状的蔡氏吸引子大极限环的全过程。
关键词蔡氏电路;非线性伏安特性曲线;Mutisim7.0仿真;双涡卷混沌吸引子;倍周期分岔引言蔡式电路是美国贝克莱大学的蔡少棠教授设计的能产生混沌行为的最简的一种自治电路。
该典型电路并不唯一。
蔡式电路在非线性系统及混沌研究中,占有极为严重的地位。
许多非线性动力系统的特性曲线不是跟踪简单、有规则和可预测的轨线,而是围绕像随机且似乎不规则但是明确的形式滑动。
只要有关的过程是非线性的,甚至简单的严格确定性的模型可能发展这样复杂的行为。
这行为被理解或接受为混沌,而且它已经导致非线性科学和动力系统工程的惊人发展。
混沌理论是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新理论,它广泛应用于电路系统,并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不容易被接受.本文通过对一种含由两个运算放大器组成的非线性电阻的RLC电路混沌现象实验分析,让人们从感性上更加清晰地了解混沌现象产生的机理,熟悉混沌现象产生的条件,掌握电路中混沌状态的基本规律,使人们对电路中的混沌现象具有更具体、更形象的认识。
正文电路中存在混沌现象已经是在理论和实验中证明了的不争的事实。
在传统的电路理论中,通常将电路划分为线性电路和非线性电路两大类。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线性电路是不存在的,它仅仅是在特定的工作点附近呈现出所谓的“线性”特征,一旦电路的外部条件或内部参数发生变化使其偏离工作点(有时仅仅是微小的偏离),电路的线性特征将会大大地削弱,如发生信号波形失真、电路出现“噪声过量”等现象。
非线性是所有电气电路、电子电路具有的固有特性。
混沌科学的发展,不仅大大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并加深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且由于混沌的奇异特性,尤其是对初始条件微小变化的高度敏感性及其不稳定性,还促使人们思考,混沌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是有害还是有益?混沌是否可以控制?它有何应用价值及其发展前景?1990年,皮卡拉和卡罗提出了混沌同步的概念,约克等人提出了混沌控制的概念,这些结论很快为实验所证实。
事实上,任何事物都有二重性,混沌也不例外。
一方面,对有害的混沌加以控制就是混沌控制;另一方面,对有益的混沌设法产生和加强就是混沌反控制。
蔡式电路由于具有丰富的混沌动力学特征,所以是目前实验观察最好的混沌电路之一,也是当前研究最多的一类混沌电路。
该电路是由美国贝克莱大学的蔡少棠教授首先发起研究的,它是一个三阶自治电路。
它是由两个电容、一个电感、一个电阻和一个非线性电阻组成,结构非常简单。
混沌是发生在确定系统中的一种不确定行为.在某些三阶非线性自治电路中就存在着混沌现象,这类动态电路的方程是三阶非线性常微分方程.它的解在一定参量值下对初始条件十分敏感,容易产生混沌现象。
实现蔡氏电路的核心就是实现非线性电阻。
下面介绍一种含有两个运算放大器的非线性电阻。
它是由两个负电阻并联而成。
如下图所示:图一在其两端接入示波器,得到此非线性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如下:图二再接入电流表和可变电压源,得到如下一组数据以及它的实际曲线:图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仿真与实际吻合得很好。
此测量方法使用的是外接激励法。
通过对外接电压源的电压进行微小的改变从而能够得出非线性负电阻的伏安特性。
此非线性电阻的实现将在附件中给予介绍。
在此基础上,我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蔡氏混沌电路:图四实验参数:R3=3.3kΩ,R1=22kΩ,R2=22kΩ,R6=2.2kΩ,R5=220Ω,R4=220Ω,V1=9V,V2=9V,C1=10nF,C2=100nF,L1=18mH.R7的最大值为2KΩ。
接入示波器后,改变可变电阻R7的电阻,将其逐渐减小到零,得到如下图的混沌图像:百分之九十时:可见已经出现了双涡旋现象百分之八十时:双涡旋开始慢慢向周围扩散百分之五十时:百分之三十时:百分之十:百分之零时:由上面这些图可以看到混沌图像由直流平衡态经周期倍增分岔到Hopf分岔形成类似于Rossler吸引子,然后再过渡到双涡卷状的蔡氏吸引子大极限环的全过程。
实验结果分析:从图像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电路的混沌现象。
R7为2KΩ时,图像处于直流平衡态,随着R7的递减,倍增分岔,又到Hopf分岔形成的类似于Rossler吸引子,然后再过渡到双涡旋状的Chua吸引子直到大极限环的全过程。
从上述测量结果还可以看见,随着R的减小,吸引子的尺寸也随之变小。
蔡氏电路的状态方程式为:=G(Uc2-Uc1)-gUc1C2=G(Uc1-Uc2)+iLL= -Uc2式中,导纳G=1/(Rv1+Rv2),Uc1和Uc2分别是加在电容器C1和C2上的电压,i表示流过电感L的电流,g表示非线性电阻R的导纳。
L应当指出的是,上述电路实验和仿真实验都是在负阻NR的线性区域内进行的,也就是说电路中的集成运放工作在线性放大区域内,没有进入其正、负向饱和所形成的非线性区域,然而,当电路参数变化到一定程度会造成集成运放的输入信号过大而使其进入正或负向饱和状态。
这样负阻的伏安特性曲线的边沿部分将影响吸引子的几何形状。
结论1.两个负阻并联可以实现非线性电阻,并以此为渠道得到蔡氏混沌电路。
2.计算机模拟条件下,利用设计电路可以以很高精确度完成模拟电感、元件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
但在实际实验中,由于元器件的不稳定及线路的接触性不好,我们没有最终观察到混沌现象,但根据电路图连接得到的负电阻在示波器上确实得到了正确的伏安特性曲线。
3.可通过调节可变电阻, 改变负电阻元件上的电压和电流, 以达到改变电路状态的目的. 可以发现,随着电路非线性的增强, 电路状态愈来愈复杂. 电压及电流的量变导致了电路状态质的变化, 这是线性电路所不能做到的. 在混沌现象中电路时而稳定, 时而混乱, 虽然出现平衡点, 但并不稳定。
4.在实验当中发现了混沌电路确实存在敏感参数,在参数渐变时,呈现出明显的混沌现象。
5.混沌现象表现了非周期有序性,看起来似乎是无序状态,但呈现一定的统计规律,其基本判据有1.频谱分析:R很小时,系统只有一个稳定的状态(对应一个解),随 R的变化,系统由一个稳定状态变成在两个稳定状态之间跳跃(两个解),即由一周期变为二周期,进而两个稳定状态分裂为四个稳定状态(四周期,四个解),八个稳定状态(八周期,八个解)………直至分裂进入无穷周期,即为连续频谱,接着进入混沌,系统的状态无法确定;分岔是进入混沌的途径.2.无穷周期后,由于产生轨道排斥,系统出现局部不稳定。
6.混沌电路的应用及其前瞻。
倍周期分岔产生的混沌,在心脏生理学方面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心律不齐,心肌梗塞这些医学难题,有可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通信在我们的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兴起,对保密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利用混沌进行保密。
通信是现在十分热门的研究课题。
混沌信号最本质的特征是对初始条件极为敏感,并导致了混沌信号的类随机特性。
用它作为载波调制出来的信号当然也具有类随机特性。
因而,调制混沌信号即使被敌方截获,也很难被破译,这就为混沌应用于保密通信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利用混沌进行保密通信是目前十分热门的研究课题。
混沌信号最本质的特征是对初始条件极为敏感,并由此信号又具有整体稳定性,当我们用同一个混沌信号去驱动两个相同的系统时,两个系统的某些部分将产生同步化的行为,这就为混沌应用于保密通信提供了可行性。
心得体会首先是小小松了口气,这次实验起初真的给了我不小的打击。
选择混沌电路这个专题,起初完全是对于它感到好奇、感兴趣,很有探索盘古的架势。
但是过程却没有那么顺利。
借了一大堆书,上网搜索资料,与同学进行探讨,真是忙得热火朝天啊。
到了仿真的时候,还是不那么顺利。
这就是理论与实际的差距。
我发现自己的动手能力真的不是如自己想象般强。
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Mutisim7.0仿真软件的操作不怎么熟练,示波器用得也不是那么得心应手。
我以后会更加虚心学习,希望自己在各个方面提升自己。
参考文献(1)电工仪表与电路实验技术马鑫金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2)混沌控制及其应用陈奉苏编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3)Chua L O,Komuro M and MatsumatoT.The double scroll family’.IEEETrans.CircuitsSyst I,1986,33:1073~1118. (4)Brown R.Generalization of the Chua euqations’.IEEE Tran.Circuits Syst,I,1993,40:878~884.(5)Suykens J A K,Huang A and Chua L O.A family of n-scroll attactors from a generalized Chua’s circuit’.Aeu mun,1887,51:131~138.(6)混沌系统与混沌电路杨晓松李清都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7)邱关德.电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禹思敏,丘水生一种基于混沌调制的语音保密通信系统.电子技术应用.2001(4) 5O~ 32 (9)肖选川.线性与非线性电路.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