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鸡蛋吕啸天下午柱子就要返校了,父亲却歪在床上睡着了。
母亲要叫醒他,被柱子拦住了。
“让爹多睡一会儿吧,爹太累了。
”母亲不再说什么。
收拾好柱子的东西,母亲照例出去借钱。
看着母亲的背影远了,柱子打开包袱,拿出两个鸡蛋,进了里屋来到父亲的床前。
①经过岁月无情的冲刷,父亲的头发早已花白。
杂乱无章的皱纹,横七竖八地卧在他脸上,像黄土高原上沧桑的沟壑。
一双眼睛仿佛承担了太重的压力,已经深深地陷下去。
额头上汗珠点点,青筋隐约可见……父亲老了,是他在顽强支撑这个家呀。
柱子鼻子一酸,两颗泪珠滚下脸庞。
轻轻地把鸡蛋放在父亲床头,又看看他没有什么动静,柱子悄悄出去,坐在矮凳上等母亲。
院子里似乎发出一阵响声,柱子以为母亲回来了,连忙跑出去。
没有人,只有几只麻雀在觅食。
柱子就驻足四望。
②不远处贫瘠的土地上是绿色的庄稼,在太阳的照耀下泛出青黄的光。
四周黛青色的大山连绵不断,像一条锈得发黑的铁链,把这里的人世世代代牢牢地锁住。
柱子忽然想起父亲的话:儿子,将来你要走出大山。
是的,我一定要走出大山。
柱子在心里默默地说。
阳光太毒,皮肤被晒得火辣辣地痛,柱子只好回到闷热的小屋。
看到桌子上打满补丁的包袱,柱子忽然意识到应该检查一下,以免带回的书落到家里。
打开包,几件旧衬衣,一罐咸菜,五本书,没错。
咦?手触到了两个圆圆的东西,掏出来,是两个鸡蛋。
柱子纳闷了:家里只有两个鸡蛋,全给煮了,怎么又冒出两个?怎么回事?走进屋里,父亲依然打着微鼾,而床头的鸡蛋不见了。
我记得好像已经拿出来了呀?难道----难道我记错了?柱子对自己的记忆力产生了怀疑。
在校期间高强度的学习和严重的营养不良,早已使他患上了神经衰弱症,这点他也知道的。
于是,他又把那两个鸡蛋放在父亲的床头,然后立在那儿想,还是有点不大明白。
脚步声由远而近,柱子连忙跑出去,果然是母亲,满头是汗。
又数了一下,母亲把那几张皱巴巴的票子递给柱子。
“好好读,别惹事。
”“嗯。
”柱子擦去了泛滥而下的泪水,回屋拿包袱。
二十多里的山路,柱子走惯了。
天还没黑透,就到学校了。
打开包袱拿书,柱子触电一般呆住了,里面——赫然两个鸡蛋!当天晚上,柱子跑到校外痛痛快快地大哭了一场。
天亮的时候,他又异常平静地翻开了书页。
──摘自《小小说选刊》2002.31、到了学校,柱子的包袱里的两个鸡蛋是谁放的?理由何在?(2分)2、本文描写细腻,请阅读文章后完成下面的题。
(6 分)(1)、①处画线的句子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说说它在文中有何作用?(2)、②处画线的句子是对景物的描写,说说它在文中有何作用?(3)、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处写柱子把鸡蛋放在父亲床头,表现了柱子怎样的情感。
3、读全文后,试着分析最后一段中柱子的的表现。
(2分)4、结合自己现在的学习实际,谈你读了这篇文章后的感想。
(3分)5、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正确的三项是( )(3分)A、这篇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两个鸡蛋。
B、这篇小说的写作目的是为了揭示了柱子家乡的贫穷落后。
C、文中写了母亲去给柱子借钱、送别叮嘱等内容,因而母亲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
D、这篇小说表现了柱子爹默默无闻的父爱。
E、文中“在校期间高强度的学习和严重的营养不良,早已使他患上了神经衰弱症”一句表现了柱子读书的勤奋努力。
给美丽做道加法高汉武就像平静的湖面落下一枚银币,突然的声响,惹得满教室的花朵晃动起来。
靠窗那排坐在最后的同学,弄碎了一块小镜子。
这是上午的第二节课,老师的讲述已停下来,同学们正进行课堂练习。
有初冬的阳光从窗外涌进来,流淌在摊开着的课本上的字里行间。
在教室的课桌间来回地踱步,看长长短短的七排秀发及秀下亮晶晶的112粒黑葡萄,捕捉沙沙的写字声合成的音乐,男老师感觉到自己好像一位农民在田间①小憩..,擦汗的同时聆听着庄稼的拔节之声。
一个小姑娘心爱的小镜子摔坏了。
教室里低低地有了议论:“臭美!扮啥②酷.呀!”“上课怎么能照镜子?”“活该受批评了。
”“看老师怎么办?”老师没有言语,他有意无意地听着同学们的每一句议论。
这些女孩子呀,全十五六岁年龄,作为旅游职中的新生,脸蛋身材口齿当初都曾经过精心挑选,一笑甜爽爽的,开了口也如一巢出窝的小鸟,三五分钟是静不下来的。
男老师的心里笑着,他知道她们在等讲台上的反应。
其实,开始练习后不久,老师就看见那位同学悄悄摸出了小镜子。
他看到她将镜片偷偷压在作业本下,写几笔作业就照一照。
借着阳光,一只蝴蝶形的淡黄色的发夹舞动在她的前额,花季的脸真是漂亮。
男老师想提醒她,但一时没有想好合适的话,现在经同学一催化,他忽然有了一种灵感。
他微笑着先开口问了一个物理问题。
“请说说平面镜的作用。
”“有反射作用。
”这很简单,全班56个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
“是啊,”老师说,“同学们,几分钟前,我们教室里56位同学变成了57朵花,有一个同学借镜子反射出一朵;但是,镜中的花是虚的,镜片只能反射美丽,并不能增加美丽。
要增加美丽或者让美丽面对岁月风霜的一笔笔减数,还是保持总数不变,我们唯一的办法是从另一个方面给它再一笔笔添上加数。
这加数是指,我们一次次做进步的努力,一次次为自己的目标不轻言放弃,或者,一次次向我们的同围伸出自己的手……而此刻,对坐在教室里的你来说,帮助你增加美丽的是你桌上的书本。
”再也没有任何声音,一池吹皱春水再度平静。
当天晚自习时,照镜的女孩在日记里写下了这么一句话----给美丽做道加法。
1、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下面两个词语。
(2分)①小憩..②酷.2、文章注意照应,篇末“再也没有任何声音,一池吹皱春水再度平静。
”与“”一句照应。
(2分)3、读第3自然段揣摸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4分)(1)文中“亮晶晶的112粒黑葡萄”一句有何妙处?(1)“男老师感觉到自己好像一位农民在田间小憩,擦汗的同时聆听着庄稼的拔节之声”表现了老师怎样的心情?4、整体感知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5分)(1)文中“反射美丽”和“增加美丽”中两个“美丽”的含义不完全相同,请简要分析。
(2分)(2)请简要分析男老师这个人物形象。
(2分)(3)如果你是那个女生你在这节课后会有什么感想?(1分)5、请选出正确的三项。
(3分)A、文章揭示了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永葆青春这样一个哲理。
B、全文写得充满诗情画意,清新活泼,字里行间流淌出一股浓浓的爱意。
C、文中的男老师看见同学们上课照镜子不加干涉,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在课堂上吵闹不加干涉看出老师对学生要求不够严格。
D、文章前后照应,篇末点题,结构紧凑。
E、“给美丽做道加法”其实告诉我们要一点一滴地完善自我,才能使人生更美丽。
高尚的施舍(1)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口,向母亲乞讨。
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右手连同整条手臂都断掉了,空空的衣袖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
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可母亲指着门前一堆砖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吧。
”(2)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
不愿给就不给,何必刁难我?”(3)母亲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她故意用一只的手搬,搬了一趟才说:“你看,一只手也能干活。
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4)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母亲,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滑动两下,终于俯下身子,用他唯一的一只手搬起砖来,一只能搬两块。
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
累得气喘如牛,脸上有很多灰尘。
几绺乱发被汗水濡湿了,斜贴在额头了。
(5)母亲递给乞丐一条雪白的毛巾。
乞丐接过去,很仔细地把脸面和脖子擦了一遍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
(6)母亲又递给乞丐20元钱。
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您!”(7)母亲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凭自己力气挣的工钱。
”(8)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您的。
”对母亲深深地鞠一躬,就上路了。
(9)过了很多天,又有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前,向母亲乞讨。
母亲让乞丐把屋后的砖搬到屋前,照样给他20元钱。
(10)我不解地问母亲:“上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又叫乞丐把砖搬到屋前。
你到底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屋前?”(11)母亲说:“这堆砖放在屋前屋后都一样。
”(12)我嘟着嘴说:“那就不要搬了。
”(13)母亲摸着我的头说:“对乞丐来说,搬砖和不搬砖可就大不相同了。
”(14)此后还来过几个乞丐,我家的那堆砖就在屋前屋后搬来搬去。
(15)几年后的一天,有过很体面的人来到我家。
他西装革履,气度不凡。
跟电视上那些大老板一模一样。
美中不足的是,这个老板只有一只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
(16)老板握住母亲的手,俯下身说:“如果没有你,我下在还是个乞丐,因为当年你叫我搬砖,今天我才能成为一个公司的董事长。
”(17)母亲说:“这.是你自己干出来的。
”(18)独臂的董事长要把我母亲连同我们一家人迁到城里去住,做城市人,过好日子。
(19)母亲说:“我们不能接受你的照顾。
”(20)“为什么?”(21)“因为我们一家人个个都有两只手!”(22)董事长坚持说:“我已经替你们买好了房子了。
”(23)母亲笑一笑说:“那你就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都没有的人吧!”──摘自《微型小说三百篇》1、读全文后,用自己的话概括乞丐的心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3分)(1)、当母亲叫乞丐搬砖时,乞丐的心理是;(2)、在看到母亲单手搬砖后,乞丐的心理是;(3)、当母亲给乞丐20元钱的报酬后,乞丐的心理是。
2、用一句话来简要概括故事的内容。
(2分)3、整体感知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6分)(1)、分析第(3)、(5)、(21)、(23)段中对母亲的动作、语言的描写,概括母亲的性格特点。
(2分)(2)、第(7)段中加点的“这”和第(17)段中加点的“这”所指代的具体对象虽不相同,但实质是一样的,都是指(2分)(3)、本文以“高尚的施舍”为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2分)4、根据文意,发挥合理想象,简要写出“断臂乞丐”变成“董事长”的历程。
(3分)5、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正确的三项是( )(3分)A、这篇小说前后呼应,结构完整。
如前面埋下伏笔,乞丐说“我不会忘记您的”,后面就有“董事长”来接“我们”全家进城的情节。
B、乞丐若干年后发了迹回来要接我们一家进城,是为了显示自己的阔气,以蔑视母亲曾经对他的羞辱。
C、小说的题目“高尚的施舍”是指,当年的乞丐现在给我们的馈赠这种行为很高尚。
D、母亲之所以没接受“董事长”的馈赠,是因为她有自强自立的思想品质。
E、本文的主要人物应是母亲,而不是乞丐。
因为文章所表现的主要是母亲的高尚品质,而不是为了赞扬乞丐的艰苦奋斗精神。
一、参考答案:1、是父亲放的。
(1分)其实两次都是父亲放回柱子包袱里的,第一次柱子听到“院子里似乎发出一阵响声”就暗示是父亲在放蛋,第二是母亲在院子里叮嘱柱子时父亲放回去的。
(1分)2、(1) 通过父亲的外貌描写反映出了柱子窘迫的家庭境况,更能反衬出父亲为了撑起这个家的劳苦和对柱子深沉的爱。
(2分)(2) 景物描写交代出柱子的生活环境,突出了柱子家乡的贫穷落后,更能表现出父母对柱子努力学习、走出大山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