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复习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导入本课学习。
合作交流
展示反馈
品读人物
体会品质
合作交流
展示反馈
品读人物
体会品质
1、出示学习提示:
(1)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学习建议:建议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18将相和(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品读课文,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2、懂得遇事要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的道理。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
重点
1、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2、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
难点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生能通过朗读,表现人物当时的心理,更好地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
再读课文
探究人物
1、师:同学们,如果你是廉颇,现在面对这样一个“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爱国的人才,你还会不服气吗?那会怎么做?怎么说呢?他们两人最后的结果样?结合插图表演“负荆请罪”这一部分。
2、通过同学们的表演,你体会到了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知错就改大局为重)
创设情境,想象情景,学生能够感受廉颇的人物特点。
学习回顾
总结评价
1、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2、说说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
3、本课小结,鼓励学生学习文中人物的伟大品质。
通过交流,小结人物的特点并向他们学习。
布置作业
1、完成《知识与能力训练》。
2、课外阅读司马迁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
板书
设计
将相和
2、个人自学,做好批注。
3、小组内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勾画的句子并交流体会,相互补充,完善。
4、小组汇报,相机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句子,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出示幻灯片):
(1)画出蔺相如的话,交流体会。
A你觉得璧有毛病吗?你能找到相关的证据吗?(体会“无价之宝”成语的含义。)
B既然璧这么珍贵,那就是蔺相如在说谎了?到底是不是这样?在这样的情况下,蔺相如说璧有毛病,这是在说谎吗?你能体会出什么?
G你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
(2)小结:“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这个“完”是什么意思?那你说还有什么也完好无损地带回了赵国?是赵国的尊严,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你们说说,他这张嘴是耍嘴皮子吗?
教学
用具
相关课件、资料
教学
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流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个性化补充
课前三分钟
1、交流背景资料。
2、交流和氏璧的资料。
为本课学习做准备。
回顾旧知
导入学习
1、出示廉颇表示不满的话,指名读。
2、师过渡导入: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那么蔺相如的嘴到底是不是只会耍嘴皮子?官到底该不该升?这节课我们来探讨。
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出示幻灯片):
(1)出示蔺相如的话。
(2)在我们面前的又是一个怎样的蔺相如呢?他再一次维护了什么?
(3)而这样的蔺相如却被廉颇误解,如果你是蔺相如会怎么做呢?找到相关的句子交流体会
能根据学习提示,勾画相关的句子,读出自 Nhomakorabea的理解,读出自己的疑问。
学生能够通过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C蔺相如真的撞吗?
D除了金蝉脱壳之计,蔺相如还用了哪些计?
(师相机引导:“缓兵之计、瞒天过海、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
E过渡: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宫见了秦王才会怎样说?
F讨论交流: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请大家再读蔺相如的话,揣摩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失和
将(廉颇)相(蔺相如)
(勇于认错)(机智勇敢)
(知错就改)(顾全大局)

负荆请罪
教学
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