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可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从而为更好地达到国际间的相互了解和信息的交流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跨文化意识与英语学习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几乎人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英语学习者却对其含义不甚了解,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
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如果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
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就能爬起来再战。
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了,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
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由此可见,一定的语言表达产生于一定的生活背景,了解文化背景是理解语言的前提。
学习外语的一大障碍就是难以把该语言与其背景结合起来。
所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对学生学好外语是相当重要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语言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了。
长期以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认为似乎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
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的实践中,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产生语用失误,使交际失败的现象。
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侵犯了别人隐私,会激起对方的反感;初次听到“You are a lucky dog.”的中国人一定会生气。
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
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
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培养跨文化意识应遵循的原则
笔者认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真实、实用原则。
真实、实用原则就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所选取的文化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小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与日常生活交流中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
如:英语中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道谢和答谢;英语国家中最常见的饮料和食品的名称;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重要标志物;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等等。
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实践相结合,不仅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
第二,比较、融合原则。
比较、融合原则就是通过全面比较异国文化与本族文化,用融合的方式把跨文化教育的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等全部系统地融入外语教学之中,将跨文化能力与运用外语的能力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中不知不觉地接受跨文化教育。
第三,参与、体验原则。
参与、体验原则就是让学生在外语教学中直接参与跨文化交往,在亲身参与的跨文化体验中感知外来文化,获得跨文化的知识、形成跨文化意识。
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开放、平等的实践活动中自觉地形成开放、平等、尊重(不歧视)、宽容、客观(无偏见)、谨慎的跨文化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