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结合教材介绍跨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也要在课堂外最大限度地延伸文化范围,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创设情景形成良好的英语氛围,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中西文化差异。
一、在学习中培养跨文化意识
首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
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接触英语最多的方式是阅读,阅读材料中包涵了很多跨文化的因素,这为培养跨文化意识创造了条件。
人教版教材是按话题编排,大量涉及了英语国家的风俗、文化、宗教、习惯等,在学习和阅读教材的同时就已经了解了很多文化。
如人教版Module 1 中的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有两篇关于英语语言的文章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 和Standard English and Dialects.学生了解了英语的发展演变历程;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加拿大英语等的异同。
其中涉及殖民地英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世界历史中的英国有关知识,曾经的“**不落帝国”的辉煌。
高一的学生大部分还没有世界意识,通过这些就会对英国历史产生兴趣。
信息差勾起学生们的求知欲。
头脑中的空间在瞬间扩大,迫切想了解关于英语的更多的内容以及其它的殖民意识统治。
比如拉美一些国家说西班牙语或葡萄牙语等。
这样,学生通过课内阅读了解世界文化,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世界意识,有利于跨文化意识的养成。
其次,在语法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
语法教学往往让人感到枯燥无味,但是语法中也包涵一些文化内涵,透过语法结构,我们可以了解东西方的思维差异。
教师在介绍某些语法结构时,同时要介绍其功能和意义。
如附加疑问句“Lovely day, isn’t it?”实际上无疑而问,只是英美人引起话题的一种常见的方式。
“Why don’t you do…?”形式上时疑问而表示有礼貌的请求和建议。
“Would you please turn down the radio?”不表疑问而表示请求,因为按照西方人的习惯,用问句形式提出对方不利的请求,表示有礼貌。
但长辈对晚辈或比较熟悉的人之间可使用祈使句。
语法结构的不同反映了中西方的思维意识的不同。
中文是一种综合性语言而英语是结构性语言。
英语严格的遵循语法结构。
如英语中的三人称单数后动词要改变形式加“s”或“es”,中文确无此形式。
向学生解释清楚,这一学生经常犯的语法错误会减少些。
再有,在词汇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
没有词汇不能表达,然而不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就不可能很恰当的表达。
,同一意义会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同一表达也会传递不同甚至相反的意义。
例如:“龙”一词在中国文化体系中是神圣,伟大,尊贵和强大的化身。
封建时代的皇帝常把自己比做“龙”,中华民族也称自己为“龙的传人”,“龙的子孙”。
而在英语中,dragon被看作fierce,“邪恶”、“恐怖”,甚至“战争”的代名词。
难怪外国人会对我们自称为“龙的传人”大惑不解。
又如,有些表示颜色的词在不同的文化中会引起不同的联想。
在汉语中,人们对于“蓝色”的联想是美好的,宁静的,像“蔚蓝的天空”,“湛蓝的大海”,但在英语中“blue”通常表示不快,如:in a blue mood , having the blue(情绪低沉,忧郁,沮丧),blue Monday(倒霉的星期一)。
高中英语阅读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中国导游带领美国游客参观古迹,正讲到出色处,客人说:“You don’t mean it!”导游很尴尬,以为讲错了,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你不要这样说”,而是“你讲的是真的吗”,有惊异,赞许之意。
可见文化背景不同,有时相同的词语会代表不同甚至是相反的含义或思想感情,望文生义会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扩大学生视野。
随着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对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课件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需考虑教材内容,运用电教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以视听等方面的感官刺激,让学生的音、形、色、动态的画面中感受语言的信息。
课件能强烈地体现语言的文化差异,给学生留下立体的印象。
比如学习有关建筑物的单词时,可制作课件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不
同的建筑,如美国的世贸大厦、上海的明珠塔、马来西亚的双子塔、悉尼歌剧院、北京故宫、英国大本钟、美国白宫等等,加深了学生对不同国度风格各异的建筑的认识。
三、开展活动,体验语言文化的真实。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地开展英语活动,让学生在仿真的活动中身临其境地体验语言文化的真实性。
在活动中感受、实践和运用语言,能体验到浓厚的西方文化的魅力,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能深刻地帮助学生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了解西方国家在生活、饮食、思维、价值观等各方面的不同。
这种活动可灵活处理,如遇上某个同学生日时,可给他或她过一个简单的生日聚会(Birthday party),给他或她唱生日歌(Happy Birthday)、送生日礼物(Birthday gifts)等;或者遇到了圣诞节(Christmas Day),可组织学生过一个圣诞平安夜(Christmas Eve),送圣诞卡片(Christmas cards),吃圣诞大餐(Christmas meal)等;平时还可利用课余或其他时间组织学生唱外国歌曲,如Old MacDonald had a farm,(老麦当劳有个农场),Red River(红河谷),Mary has a little lamb(玛丽有只小羊羔),A Merry Christmas (圣诞快乐),等,让学生感受浓厚的异域风情,了解西方国家的风俗民情,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下体验语言的真实性。
总之,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不是靠单纯灌输语法知识的传统外语教学模式就能有效开展的。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
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
教学中涉及的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等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
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